>
孩子们的事情弄清楚以后,梁川内心除了自责还是自责,他没想到艺娘因为怕自己不同意而偷偷将事情隐瞒了下来,生怕被自己知道而担心这件事会伤到孩子。
十几个孩子而已,能吃多少米饭,要是说把这十几个孩子都培养成万中无一的优秀人才那需要人才财力,但是这只是解决他们的温饱而已,有什么难的呢。
灾害时期四个村子近千号人的粮食,打仗时期成管大队百来号人的军粮息都眼睛眨地解决了,还会少这十几张小嘴吗。
以前只需要为两张嘴发愁,知道那种苦难的滋味,艺娘还是担心自己负担太重,她总是闷声不响地扛起一切,终究还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不够啊。
“你怎么会想到烧炭的?”
“入冬以后我就想把这个活重新捡起了啊,你想想这山上漫山遍野的都是森林,最不缺的就是木头了,一斤炭现在价格比去年还高了几分,能卖到近百文钱了,十几文钱的柴禾一烧变成百来文,好多的买卖啊。”
艺娘一提这个事兴致就来了:“现在孩子们那么多,我们一天能烧出很多的炭,加上保正大人介绍的那几个酒楼,还有店里面卖的,用不了多久我就能给孩子们盖个大房子了。”
能盖房子固然是好,但是有一个问题梁川还是担忧地说了出来:“带着孩子们赚钱固然是好事,可是眼下防子们跟咱们何麓的孩子年龄相仿,正是读书的年纪,把他们放学堂里不是更好吗?”
两个人缓缓地走在田间的小道上,身上吹着风天气冷得不行。艺娘抱着梁川的胳膊说道:“我当初也跟孟先生商量过了,把这十几个孩子们全部安排进书院里,孟先生也很高兴,学生越多越好,桃李不言下自成奚。”
“那为什么孩子们还是。。”
“我问过孩子们了,他们都不愿意去书院,他们说读书很美好,但是他们现在更希望有安定的生活,所以就想着跟我看能不能学一学竹编什么的,一起做竹编。”
梁川知道了,他们更渴望的是活下来,而不是提升自己。读书是好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是那块料,其他的孩子书院放学了可以回家去吃饭,有热乎乎的被窝睡。
他们呢,回家了还要自己做饭,还得自己为明天的口粮而发愁,并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么坚毅的信念在学业上取得成就,万一没有读出个成绩,那这么多的光阴就白废了。读书是祖师爷赏饭的活计,也不是每个人都是读书的料,所以他们的决定也就不难理解了,村子里不也有许多年龄比较大的孩子也不愿意来书院上学嘛。
“你没让他们去做竹编,而是带着他们来烧炭了是吧。”
“是啊,做竹编现在人的已经很多了,三个村子许多女人没事做,都安排进来做竹编了,光是每天做好的竹编都能堆成小山了,竹编太多店里都快装不下了,现在算钱都是计件的方式,先留在各家的手头,等店里的卖出去了,再从村民手上把竹编收进来卖。”
“我知道了,现在竹编不好卖,所以你就没让孩子们去做竹编吧。”
艺娘倒是有点先见之明,一窝蜂拥进去做竹编,固然可以改变一下自己的状态,但是做的人数太多,肯定也只能勉强糊口,毕竟市场就那么大,僧多粥少啊。而木炭做的人就少了很多了,这个倒是一条可行的路子。
“孩子们身上的衣服太单薄了,你怎么也不给孩子们换一身新衣裳?”按理说艺娘应该也不是小气的啊,怎么这点都没注意到。
艺娘哪里肯接受梁川的这个批评,顶嘴道:“哪里没有,我给他们每个人做了一身新衣服,他们舍不得穿,说搬炭的时候会把新衣服弄脏了,我说了他们很多次,他们就是不听。”
肯定是这个原因了,当初给孩子们买新校服的时候,他们也是视若珍宝,穿着校服绝对不会是碰泥巴或是爬摸滚打,就是担心将新校服给弄脏了弄破了。
梁川悄悄地叹了一口气,身边的人越来越多了,自己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的,以前觉得从大蜚山抢来的那几千两银子是一笔巨款天文数字了,但是现在一看,完全顶不了什么事,几十张嘴嗷嗷待哺,碰上点大一点的事,盖个房子连根毛也剩不下了。
“现在孩子们全部自己住在宗祠里,白天大家一起去砍柴烧炭,烧出的炭个子大的孩子把炭送到兴化还有凤山去,现在许多地方都买咱们的炭来用,北风一刮每天的炭都供不庆求。”
艺娘说到他们的事还挺自豪的,因为她自己也做好了一件事。十几个孩子烧完炭回来,自己煮饭自己烧水,洗完澡也不会想着到处去瞎跑,乖乖地呆在宗祠里。十几个孩子十分地听话也十分地团结,都是苦命的娃娃互相谁也不会欺负谁。
梁川问了一句:“我后面做的那个炭窑怎么样,烧炭好用吗?”
>
艺娘一反常态地说道:“三哥,我一直以为你是最利害的,不管是做水车还是种甘蔗,你说怎么样就是怎么样,没有人敢说你不是,但是后来我才知道你也有比不过人家的地方。”
梁川倒是挺意外的:“接着说。”
“当时我们在兴化的金樽酒楼里卖炭,那时候我刚好跟着何保正去兴化,当时金樽的送炭生意我们还没拿下来,我就亲自带着一些炭过去。”
现在不仅是木炭、连蚊香的生意,还有泡菜竹编都扩展到了兴化过去,这生意规模比以前大了不少。以前都是几十文钱几百文钱地赚,现在都是几贯钱几贯钱地赚,今时不同于往日。
艺娘回想着当时的经过,细细地说道:“当时我们在那楼里碰到两个商人,他们是从北面下来,具体是做什么买卖的我不清楚,但是他们一看到我竹筐里的竹炭就过来与我攀谈了。”
“他们跟你说什么?想要买你的炭吗?”
艺娘笑了笑道:“这你就猜错了。”
“他们说我的炭烧得还不够好。”
两个人已经走到家门口了。
梁川让杨秀弄了一些泡菜,叫上小钗玉贞还有李二花,李初一招弟,想喝一点酒。结果几个人闲着没事早早地就躺床上了,就剩梁川与艺娘,杨秀三个人。
杨秀最近的泡菜做得有点多,口味也还可以,几个酒楼都有需求。梁川一直心心念念地想把辣椒引入国内,这种作物是个神奇的存在,它直接能创造一个烹饪流派,加入泡菜里,更是能让这种食物的风味再上一个台阶,那味道大大强于芥根还有子姜。可惜啊,这种作物现在还不知道在哪个天涯海角呢。
“艺娘你接着说那几个商人的事。”
“那两个商人其貌不扬,一上来就拿起我的炭,掰了一小块下来,闻了闻又搓了搓,我不懂他们是想干嘛,但是也没有阻止他们,兴许他们是想买炭的呢?”
艺娘给梁川倒了一碗酒,接着说道:“他们自称他们是关中商人,听说兴化这里打仗了,结果一到兴化这仗都打完了。但是仗打完了生意还是可以做,看到咱们生产的这炭,他们说咱们的这炭烧得好,但是还不够好!”
梁川把酒一饮而尽,杨秀听他们讲什么烧炭的事,自己本身就没有什么兴趣,吃了两碗酒,身上有点热意了便去睡觉了。这个家里大家都对烧炭没什么兴趣,因为这东西黑乎乎地,烧起来又极累,要砍柴要搬炭的,女人来做是十分辛苦的,也就艺娘想做。艺娘则是因为这个活当初为他们的生活打开了局面,她舍不得这个活儿。
“哪里不好,他们怎么说的。”
“首先咱们这木材没有挑好,说什么木头见着就烧炭,这样不好,山上的树都砍光了,炭的质量也不好。就好比咱们这里特别多的杉木,杉木不够密实,烧出来的炭容易散、碎,烟也多,不是理想的炭材。”
梁川这点倒是挺赞同的,别看烧炭容易,要把这门手艺好做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民间的手艺人人家世代都是从事这行的,做出的炭看是要专供薪炭,还是工业炭都有极大的区别,梁川原来的盘算就是能烧就行,店里肯要就好。。
“那他们有没有说什么木头烧炭比较好。”
“他们说最好的还栎树栲树为主,当然榆树槭树也很好,如果有青冈木,那是最好的,但是那种木材一般长在两湖云贵,闽中一带少见,所以可以不用考虑。”
“就这几样吗?”木材太单一也不好啊,虽然炭的品质上来了,但是完全没办法量产化,自然更不用提赚钱了。
“他说咱们这里的马尾松,红松也是上好的炭材,这种木材咱们这里遍地都是!”
“那这就好办了,咱们这里山上这几样树都不少,专挑这几样树砍,山上也不至于剃光头,而且到处都是,这样就方便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