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o;皇爷爷,您为什么要在太庙中,供奉元世祖呢?&rdo;
站在供奉三皇五帝和其他开国君主的正殿门外,被老爷子拉着的朱雄英小声问道。
老爷子目光看向殿内,没有第一时间回答,而是开口反问,&ldo;你可知汉唐宋等过过好的由来!&rdo;
朱雄英想想,朗声开口,&ldo;汉是因为汉高祖之前是汉王,唐是唐国公,宋是因为宋太祖的官职是宋州节度使!他们的国号,都是诸侯地域演变而来。&rdo;
老爷子一笑,&ldo;那你可知,大元的国号由来?&rdo;
朱雄英再次沉思,缓缓说道,&ldo;元国号出自《易经》,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教课的大学士说过,大元用这种国号,是为了表明,本身对于中华统治的合法性!&rdo;
老爷子点点头,又问道,&ldo;那你可知,咱大明的国号出处?&rdo;
朱雄英毫不犹豫的开口,&ldo;出自《彖辞》中的大明终始!&rdo;
&ldo;嗯,世上都以为咱的国号,是因为明教,哈哈!&rdo;老爷子笑起来,&ldo;咱连真神仙都不在乎,还在乎他一个邪门歪道!&rdo;
&ldo;皇爷爷,大明终始的意义,是继承前朝吗?&rdo;朱雄英想想,认真的问。
&ldo;是,我大明就是继承大元!&rdo;老爷子看着殿内忽必烈的雕像,沉声道,&ldo;当初有人和咱聒噪,说忽必烈本是胡人,当驱逐太庙不可供奉,在咱看来,完全就是放屁!&rdo;
&ldo;秦至宋,夷狄有分也。至于大元,国号不以诸侯之名命之,夷狄皆为中国子民!&rdo;
朱雄英的脸上露出几分疑惑,&ldo;可是前朝大元&rdo;
&ldo;大元给外人的诏书中也自称中国阿,他们入中国,便是中国!&rdo;老爷子继续开口道,&ldo;咱再问你,历朝历代,可有疆域超过前元的?&rdo;
朱雄英摇摇头,这个答案是肯定的。
&ldo;宋就不说了,就说汉唐,全盛时期,对于传统汉家之地实行郡县制,而对于胡人之地,实行的是什么?&rdo;老爷子继续问道。
朱雄英说道,&ldo;羁縻,分封!&rdo;
&ldo;对呀,中原强的时,分封好使,可你弱了,谁听你的?汉唐最盛之时,幅员万里。可那只是兵锋所至,不是疆域。可到了大元呢?&rdo;老爷子就在门槛上坐下,开口教导,&ldo;到了大元,庞大的疆土实行的是行省制!&rdo;
&ldo;中央集权!&rdo;朱雄英脱口而出。
&ldo;对,中央集权。四海之内皆是臣民,都要听命于中央。无论是汉,还是胡!&rdo;老爷子继续道,&ldo;这样一来,不但把华夷都纳入中央体制,而且天下政令,皆出于中央!&rdo;
朱雄英似乎有些懂了,元明清三代都和前朝郡县不同,实行的是行省的制度。这样一来,就能明确帝国的疆域,也能更好的管理和统治那些地方。
可以说,尽管不愿意承认,但从元开始,华夏的政体结构发生改变,不再是单一的传统的农耕区域的文明,而是整合了游牧渔猎等多民族的文明。这些文明在数百年的时间内,在以汉文明为主体的情况下,融合成新的,可以包容各个民族,及其有凝聚力的新文明。
正是这种文明,奠定了庞大的帝国疆域,代代传承。
前世的朱雄英不是网络上的嘴炮,更不是躲在键盘和手机屏幕后面猥琐的智障。
有段时间网络上叫嚣的什么满蒙非中华,元清非中国,在他看来简直就是一派胡言。跟着叫嚣的那些白痴,都多余生出来。
因为这种论调的源头,正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倭寇岛国提出来的。他们的目的在于分裂华夏,让华夏的疆域变成传统的汉家农耕区域,从而把华夏跟其他地区分割开来。
让亿万人,离心离德!
而现在,老爷子这一代人要做的,是把汉胡夷狄,揉捏起来融合在一起。
&ldo;你问咱为啥供奉元世祖!&rdo;老爷子的脸上带着几分郑重,&ldo;他虽胡人,但自认中国,在咱心中就是正统。若咱不认他,则汉胡不两立!咱建的大明,可不是那么小家子气的国,而是要天下,一体!&rdo;
&ldo;大孙,懂了吗?&rdo;
朱雄英挠挠头,&ldo;似懂非懂!&rdo;
&ldo;以后跟在爷爷身边,咱教你!&rdo;老爷子又牵着孙儿的手,&ldo;别看你爷爷读书不多,可这份气魄眼光,不是咱王婆卖瓜,历朝历代谁能及我?&rdo;
的确,别的不说,单看这份胸襟还有谋略,却是超乎凡人。
老爷子带着朱雄英,带着朱标,步入正殿。
径直走到三皇五帝的雕像牌位前,隆重的跪倒。
&ldo;臣总理河山朱元璋,谨奏中国诸祖,三皇五帝!&rdo;
&ldo;臣本淮右布衣,生逢乱世,父母早丧,衣实无着,沮丧彷徨!&rdo;
&ldo;乱世朝不保夕,食不果腹,性命危在旦夕。毅然从军,驱逐暴政!皇天保佑,臣二十五岁起兵,十七年征战,躬擐甲胄,调度师旅,戡定四方,以安人民。奄有天下,登基为帝!&rdo;
&ldo;古往今来,帝王之中出身之底莫过于臣。创业之难,也莫过于臣,得天下之正,也莫过于臣!&rdo;
&ldo;登基以来,感怀身世,一日不敢忘人间疾苦。战战兢兢十五年,外抵挡蒙元于漠北,使其不敢南下中原。内,轻徭薄役,与民休息,广用德政!&rdo;
&ldo;十五年来,天下稍安,百姓稍免解饥饿之苦,臣终不愧上天之爱,天子之位!&rdo;
&ldo;正旦降至,臣带嫡子嫡孙祭拜三皇五帝。诸皇在上,佑我大明万里河山,风调雨顺。护我华夏百姓,安泰平安!&rdo;
念完,叩首。
朱雄英在旁边,和朱标一道,恭敬的叩首。
老爷子抬头,看看太子朱标,又看看自己的宝贝孙子,忽然露出笑容。
&ldo;大孙,对着三皇五帝这些老祖宗,你也念几句!&rdo;
朱雄英不解,朱标急道,&ldo;父皇不可,他一个小孩子&rdo;
老爷子横朱标一眼,对朱雄英继续说道,&ldo;早晚有一天,你要自己来祭奠太庙,说吧,在这些老祖宗面前,混个脸熟!&rdo;
&ldo;华夏诸祖再上,皇明朱氏雄英叩首谨奏!&rdo;
&ldo;天地初立,有天皇氏,澹泊自然,与(北)极同道。&rdo;
&ldo;后至五帝,三皇五帝造就华夏,代代相传。夏商周三代之后,由秦传至大明。&rdo;
&ldo;国号或有变,然中国华夏万古不变也!&rdo;
&ldo;千年以降,华夏疆域拓展四方,子民繁衍生息人口不知凡几。&rdo;
&ldo;华夏兴旺,皆诸先祖之德,后世子孙永世不忘!&rdo;
&ldo;今日臣雄英以大明皇太孙之身叩拜诸祖,告慰先祖,华夏将在大明带领之下,日月昌盛,风华万里!&rdo;
说完,重重的叩首。
老爷子大笑,&ldo;说得好,华夏将在咱们大明治理之下,代代昌盛!&rdo;
~~~~~
祭奠完成,朱家爷仨起身。
行至功臣庙的时候,老爷子忽然停步,松开朱雄英的手,对朱标说道,&ldo;带他去拜下你丈人!&rdo;说着,咧嘴一笑,&ldo;让常遇春那黑面厮看看,他外孙多俊俏!&rdo;
朱标无声一笑,拉着朱雄英迈步进去。
一进功臣庙,肃杀之气扑面而来。
西边,越国公武庄胡大海、梁国公赵德胜、巢国公武壮华高、虢国公忠烈俞通海、江国公襄烈吴良、安国公忠烈曹良臣、黔国公威毅吴复、燕山忠愍侯孙兴祖。
郢国公冯国用、西海公武壮耿再成、济国公丁德兴、蔡国公忠毅张德胜、海国公襄毅吴桢、蕲国公武义康茂才、东海郡公茅成。
牌位之前,各配享,羊二,豕二。
殿中还供奉着,这些战死功臣们生前用过的兵器,马鞍等物。
&ldo;这些人,有的你爹我都没见过!&rdo;边走,朱标边小声说道,&ldo;对待开国功臣们,切记不可有疏忽之心。每年你皇祖父,都会让驸马都尉前来拜祭!&rdo;
朱雄英看着两边的功臣像,开口道,&ldo;儿臣以为,可以设英烈祠,除了我朱家的香火之外,让他们也能受到民间烟火,也能激励天下将士的忠勇之心!&rdo;
&ldo;这个主意好!&rdo;朱标笑了下。
这时,他父子二人,已经走入正殿。
正殿当中,左右两侧各有一座栩栩如生的雕像,挂着功臣的名讳。
开平忠武王常遇春、宁河武顺王邓愈。朱雄英仔细的看着,他知道再过些年,这里面会加上几人,中山武宁王徐达,岐阳武靖王李文忠,东瓯襄武王汤和、黔宁昭靖王沐英。
&ldo;这便是你外公!&rdo;朱标点燃香火递过去,&ldo;去给他上柱香火吧!&rdo;
朱雄英小心的接了,慢慢擦在常遇春雕像前的香炉里,然后撩开下衣跪在蒲团上。
显然,他以皇太孙之身,叩拜功臣是大大的不妥。但朱标只是看着,并没有说话,相反眼中还隐有赞许之意。
&ldo;外公,我来看您了!&rdo;朱雄英叩首道。
忽然间,朱标不知想起了什么,狠狠的别过脸去。
等他再转过头来的时候,双眼已是通红。
开国诸勋贵之中,他和常遇春最为亲厚。他小时候,那个爽朗的汉子,每次见他,都要把他抱起来,举过头顶,大喊我的乖女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