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o;世间万苦,百姓最苦!&rdo;
&ldo;面朝黄土背朝天,春种秋收难过年!&rdo;
&ldo;百姓,即是蝼蚁,最为卑微。&rdo;
&ldo;可天下上至君王下至官员,都要靠这些卑微的百姓供养。&rdo;
&ldo;生下来到死,一天都不敢闲着,汗珠子摔成八瓣在地里忙活,可还是要精打细算,节衣缩食。为何?巍峨宫宇,繁华城池,皆是百姓勤苦所得。绫罗绸缎,锦衣玉食,也皆是百姓所赐!百姓,供养着天下,那些不事生产,高高在上的人。&rdo;
&ldo;你爷爷咱就是穷苦百姓出身,最知道这人间的不公平。&rdo;
&ldo;可人生下来就分三六九等,咱也没法子!&rdo;
&ldo;但咱知道,百姓没饭吃就要造反。百姓忍无可忍的时候,就要揭竿而起!&rdo;
&ldo;他们所求的,不过一家的温饱,不过是不被人欺辱,不过是要个公道。&rdo;
&ldo;当皇帝就是要给天下人公道,给天下人做主!&rdo;
马车,缓缓驶向紫禁城,朱元璋在车厢中闭目,缓缓说道。(南京故宫就是紫禁城,皇城外是紫金山,因此得名。北京的故宫,就是依照南京故宫建的。)
朱雄英默默的听着,深深的思索。
公道二字看似简单,却何其艰难。古往今来,多少圣明君主都做不到。莫说做不到,历朝历代这么多君主,又有几人能说出这样的话,有这样的心。
洪武皇帝朱元璋,最是反对孟子所说的民为贵。但相比于其他,那些说着民为贵,却喝百姓的血,真当百姓为蝼蚁,当民贼的皇帝,好出千万倍。
&ldo;皇爷爷,明天有朝会吗?&rdo;朱雄英小声问道。
&ldo;嗯!&rdo;朱元璋应了一声,笑着睁开眼,&ldo;咋,又想趁着咱和你爹上朝,你好偷懒不读书?&rdo;
&ldo;不是!&rdo;朱雄英看着朱元璋的眼睛,正色道,&ldo;孙儿知道,明日您老定会在朝会上说今日百姓抓官上告的事,孙儿想跟着您一块去,听听您怎么说!&rdo;说着,低头一笑,&ldo;孙儿是盛世的皇孙,没经历过人间的疾苦,想多跟您学学!&rdo;
&ldo;好!&rdo;朱元璋笑笑,摸摸孙儿的头,&ldo;如此最好!&rdo;
~~~~~
紫禁城,春和宫。
朱标刚返回宫中,洗漱过后,就听太监禀告,李存义求见。
在太子宝座上坐定后,李存义跟着太监,缓步进来。他走得虽慢,脸上的焦急惶恐之色,却溢于言表。
&ldo;太子爷,救救臣!&rdo;殿中奴婢宫人退开之后,李存义跪地哭求。
朱标微微皱眉,&ldo;不过是除了你应天府的差事,又没有别的处罚,何至于惶恐成这样?&rdo;
李存义道,&ldo;臣,是真的怕了!&rdo;
他也是跟着朱元璋,在淮西起家的老臣了。深知那位人主的脾性,今日皇帝看他的眼神,让他毛骨悚然。再想想,这几年因为胡惟庸一案,皇帝找理由杀了那么多人,更是心中胆寒。
再者说,他还有另一个身份,乃是胡惟庸的儿女亲家。一旦皇帝想借由子发落他,他根本逃脱不掉。
&ldo;知道怕,为何不平日约束好下属?&rdo;朱标淡淡说道,&ldo;许百姓进京告状,是父皇金口定下的。各地官吏无不尽力执行,不敢懈怠。怎么到了你应天府这,就这么不上心?今日父皇已是给足了你脸面,若换做旁人,你知道会有什么下场!&rdo;
&ldo;是臣约束不严!&rdo;李存义哭道,&ldo;可臣也没想到,下面的人胆子那么大,进京告状的百姓都拦!&rdo;
&ldo;你还是不知错!&rdo;朱标哼了一声,&ldo;话里话外还是要给自己开脱!&rdo;
其实对于这些淮西老臣,朱标心中也是有几分腻歪,甚至反感的。
这些人最是贪恋权势,而且串通一气排除异己。胡惟庸为什么会落得那个下场?就是皇帝给他们这些淮西人的警钟,可这些人现在却怕皇帝行雷霆手段,却不知为何会如此。
开国之前,李善长胡惟庸为首的淮西文臣是大明最庞大的文官集团。建国之后,这些人马上和江浙派的读书人,斗得你死我活。不但在封赏群臣时,刻意撺掇皇帝打压江浙官员,而且在一些位高权重的官职上,更是容不得旁人的存在。
江浙的官员,是淮西文官集团的眼中钉。
刘伯温就是他们不住在皇帝耳边说坏话,给弄倒的。甚至刘伯温死亡的背后,还有胡惟庸的影子。
而且在建国之后,皇帝深感不再让淮西人做大,有心要提拔别人为丞相的时候,他们又跳出来捣乱。
早先皇帝曾有意让杨宪为丞相,胡惟庸就曾私下对李善长说过,若杨宪为相,淮西人不得为大官矣!
而后胡惟庸为丞相,更是任人唯亲,排除异己。终于惹怒了皇帝,数罪并身,挥舞屠刀杀了数万人。
这些种种,让太子朱标心中,对这些淮西文臣们多了几分厌恶。
他本就是宋濂那样的大儒,教导出来的贤明君子。最厌恶这些,抱团结党,贪得无厌之辈。
可是他也知道,从他皇储的角度来说,这些开国的功臣不能不用,也不能不管。
&ldo;这事,你和韩国公说过没有?&rdo;朱标又问道。
&ldo;臣还没和家兄说!&rdo;李存义道,&ldo;还没来得及!&rdo;
&ldo;糊涂!&rdo;朱标斥责一声,&ldo;这事,你先回去和韩国公说说,让他上个请罪折子!&rdo;说着,挥手道,&ldo;你下去吧,孤乏了!&rdo;
李存义无奈,只能行礼退下。
而朱标,则是坐在宝座上,闭目思索。
&ldo;老头子今日对李存义是强压着怒火,等哪天忍不住了,就是要杀人的时候!&rdo;
想着,他脸上露出几分恼怒的神色,心中道,&ldo;人就是不知足,你李家什么斗都有了,念在你是开国的功臣,老爷子那边没亏待过你。杀胡惟庸也是为了给你提醒,让你自己清醒清醒。&rdo;
&ldo;可你怎么还恋着权位呢?&rdo;
其实开国诸臣之中,不是没人能当丞相。只不过是朱元璋念着旧情,多次说李善长追随咱这么久,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丞相就该他当。
可看看他当丞相后,都干了什么。淮人和江浙派,斗得你死我活。
胡惟庸出事后,李善长装模作样的请辞,朱元璋稍微挽留一下,就顺水推舟了。
虽然不是丞相,可御史台中丞出缺,还是他兼任的,军国大事他也管着。
但所谓盛极而衰,明明该是激流勇退的时候,偏偏还就想着权力这回事。
他李家一门,还要在朝中占据要职。
&ldo;糊涂啊!&rdo;朱标心中长叹,&ldo;老头子一向没什么耐心,等他不想再迁就的时候,新账旧账跟你们一块算,看你们怎么办!&rdo;
想到此处,朱标又顿感头疼。
按理说,这些老臣他应该维护。但往更深了说,有些人咎由自取,硬要往死路上走,他拦也拦不住。
而且,还有另一面。
其实有些人,未必不是他朱标日后的拦路虎。他要维护的是一派官员,而非某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