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骄阳当空,炸起的焦土四处飞溅,周围的士兵们一个个都灰头土脸活像群山药蛋子,要是现在站起来蹦两下,估计每个人身上都能抖下来两斤泥土。
仇长富随意在脸上抹了抹,汗水和污垢早就不分彼此,身旁的战士一个接一个的倒下,他已经不记清这是日军的第几波进攻了。
阵地外的尸体数量更多,小鬼子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不过他们却置若罔闻,唯一目的就是打进村子里。
村庄内的抵抗态度也让小鬼子摸不清底细,按理说那里面没多少华夏人啊,但对方这架势太让人难以置信了…难道情报有误,还有个大鱼在里面?
不明就里的日本人反而认定了自己的猜测,对面的华夏队伍里要么有一重要人物,要么就是重要物资或者紧密文件,反正肯定不是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
这个小山村面积并不大,日军进攻的方向也很有限,最可气的是那一片开阔地,简直成了对方练枪的靶场。
像这种情况要么用人数堆上去突破眼前这个该死的开阔地,要么拉来重炮一顿狂轰滥炸彻底灭掉对方的火力点。
鬼子指挥官似乎也较起了劲,不顾其部队伤亡,死活都要把这里给铲掉才罢休。
……
黑河基地地下主控室内,廖铭禹独自一人站在其中,目不转睛的盯着那面雪花大屏幕。
屏幕上显示着缅甸中部的详细地形图,以及各部队现处位置都有详细标注,被日军围困在西皋村的运输团残部也赫然在那其中。
在东线,第五十师与200师东进暹罗,与日军第四师团对峙在清迈地区,为此日军不惜调动了大量陆航飞行队的空中力量前来助战。
美军第20航空队全力支持该区域作战,所有战斗中队极速赶往缅甸东部,并在黑河空军基地集结,新组建的第17航空队也将指挥部放在了黑河机场,每天都有大量军机从印度飞抵此地,战备物资都堆满了仓库。
同时驻扎在暹罗的其它几支日军部队也极速赶往缅暹交界地区,一同到来的还有暹罗国防军陆军1师与陆军2师,场面变得异常火爆,这里在短短一个礼拜之内汇聚了十多万人的部队,大战一触即发。
而另一边,仁安羌战役基本接近尾声,第三主力团率先攻入533高地,并在夜晚偷袭了日军大后方指挥部,使得对方两条战线上的守军自乱阵脚,随之而来的便是严重的败退。
次日清晨,三团主力进入仁安羌中心地区,装甲旅也几乎在同一时间突破了501高地防线,两军成功在仁安羌大顶山会师,并对居民区的日军逐步清扫。
残余日军以民房作为依托继续抵抗,妄想等待增援部队的到来,不过这一切注定徒劳无功。
日军北上支援的两支混成旅团被龙文章死死挡在以南的马圭地区动弹不得,仁安羌守军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本来情况都是一片大好,唯独运输团那边出了问题,现在情况也大致搞清楚了,穿插绕后的日军总共有两千多人,他们以中队为单位从马圭省进去曼德勒,再以此北上完成集结,目的就是为了破坏88军前线部队的后勤。
在击溃运输团先头部队后,这伙儿日军并没有停下脚步,一方面围困住运输团残部,其他人继续北上占领了密铁拉后勤营。
密铁拉的守备部队只有一个连,根本没法抵抗日军进攻,为了大量物资不被敌人获得,他们只好将成吨的弹药补给品全部炸毁,可把某个人心疼得要死。
这下局势陡转之下,第三师、重炮旅、装甲旅主力都在围攻仁安羌,后路一但被切断他们根本得不到物资补给,那每天庞大的弹药消耗足以拖垮整支部队。
如果情况得不到改善,前线众军只有面临撤军的打算,但此刻鬼子的增援部队已经围上来了,这种局面根本就不是想撤就能撤的。
那些重炮、坦克可不能和人一样说走就走,而且长期僵持下去,得不到补充的第三师与装甲旅更可能会出现一次极为惨烈的大溃败。
自知闯了滔天大祸的洪木主动要求率部回援,不过却被陈继泽当场拒绝,你一个毫无步兵协同作战的不满编战车团就这么贸然回去不中埋伏才怪了,还嫌事情闹得不够大吗?
陈继泽立即联系龙文章进行商议,眼下的情况只能先暂停前线攻势,第三师将第一主力团与第二主力团撤到仁安羌先解决残敌,同时再派一支快速机动部队尽快回援。
当他们的应对策略和作战请示送到廖铭禹办公室时,被围困在山村中的运输团残部早就和日本战斗了半天,情况十分危急。
其实在这危机时刻廖铭禹还能调动的部队已然不多了,日军一旦吃掉这支部队,下一步肯定就是封堵所有交通运输线,完全切断第三师与装甲旅的地面后勤,就像根鱼刺一样卡在你的咽喉处,搞不死你也得难受死你。
仇长富的求援电报连发了好几份,所有人都知道有一支兄弟部队被围困在密铁拉附近的西皋村,或许现在派兵过去已经太晚了,但总不可能见死不救吧,况且那里还有前线部队一半的军需物资,要是被日本人夺去可就完犊子了。
龙文章已经组织了一批增援部队赶往受困区域,但按照位置来看即便赶到那边也需要花上两天的时间,中途还不知道会不会遇上埋伏,而曼德勒、腊戍这些地方都是一些二线部队,而且距离太远鞭长莫及。
不过眼下并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廖铭禹在第一时间就调动了杰米手下的航空队前往支援,然后在警卫团里抽调出两个营,由郝志刚带队直奔西皋村救援运输团,而基地内的防卫工作则从新兵营中选出两千人补上空缺。
可是从黑河到西皋村也有近200公里的距离,一时半会根本指望不上,怕就怕等人赶到仇长富他们已经被鬼子吃掉了。
正当廖铭禹急得焦头难额之际,史迪威的一通电话终于让他舒展了眉头,
……
烈日骄阳当空,炸起的焦土四处飞溅,周围的士兵们一个个都灰头土脸活像群山药蛋子,要是现在站起来蹦两下,估计每个人身上都能抖下来两斤泥土。
仇长富随意在脸上抹了抹,汗水和污垢早就不分彼此,身旁的战士一个接一个的倒下,他已经不记清这是日军的第几波进攻了。
阵地外的尸体数量更多,小鬼子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不过他们却置若罔闻,唯一目的就是打进村子里。
村庄内的抵抗态度也让小鬼子摸不清底细,按理说那里面没多少华夏人啊,但对方这架势太让人难以置信了…难道情报有误,还有个大鱼在里面?
不明就里的日本人反而认定了自己的猜测,对面的华夏队伍里要么有一重要人物,要么就是重要物资或者紧密文件,反正肯定不是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
这个小山村面积并不大,日军进攻的方向也很有限,最可气的是那一片开阔地,简直成了对方练枪的靶场。
像这种情况要么用人数堆上去突破眼前这个该死的开阔地,要么拉来重炮一顿狂轰滥炸彻底灭掉对方的火力点。
鬼子指挥官似乎也较起了劲,不顾其部队伤亡,死活都要把这里给铲掉才罢休。
……
黑河基地地下主控室内,廖铭禹独自一人站在其中,目不转睛的盯着那面雪花大屏幕。
屏幕上显示着缅甸中部的详细地形图,以及各部队现处位置都有详细标注,被日军围困在西皋村的运输团残部也赫然在那其中。
在东线,第五十师与200师东进暹罗,与日军第四师团对峙在清迈地区,为此日军不惜调动了大量陆航飞行队的空中力量前来助战。
美军第20航空队全力支持该区域作战,所有战斗中队极速赶往缅甸东部,并在黑河空军基地集结,新组建的第17航空队也将指挥部放在了黑河机场,每天都有大量军机从印度飞抵此地,战备物资都堆满了仓库。
同时驻扎在暹罗的其它几支日军部队也极速赶往缅暹交界地区,一同到来的还有暹罗国防军陆军1师与陆军2师,场面变得异常火爆,这里在短短一个礼拜之内汇聚了十多万人的部队,大战一触即发。
而另一边,仁安羌战役基本接近尾声,第三主力团率先攻入533高地,并在夜晚偷袭了日军大后方指挥部,使得对方两条战线上的守军自乱阵脚,随之而来的便是严重的败退。
次日清晨,三团主力进入仁安羌中心地区,装甲旅也几乎在同一时间突破了501高地防线,两军成功在仁安羌大顶山会师,并对居民区的日军逐步清扫。
残余日军以民房作为依托继续抵抗,妄想等待增援部队的到来,不过这一切注定徒劳无功。
日军北上支援的两支混成旅团被龙文章死死挡在以南的马圭地区动弹不得,仁安羌守军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本来情况都是一片大好,唯独运输团那边出了问题,现在情况也大致搞清楚了,穿插绕后的日军总共有两千多人,他们以中队为单位从马圭省进去曼德勒,再以此北上完成集结,目的就是为了破坏88军前线部队的后勤。
在击溃运输团先头部队后,这伙儿日军并没有停下脚步,一方面围困住运输团残部,其他人继续北上占领了密铁拉后勤营。
密铁拉的守备部队只有一个连,根本没法抵抗日军进攻,为了大量物资不被敌人获得,他们只好将成吨的弹药补给品全部炸毁,可把某个人心疼得要死。
这下局势陡转之下,第三师、重炮旅、装甲旅主力都在围攻仁安羌,后路一但被切断他们根本得不到物资补给,那每天庞大的弹药消耗足以拖垮整支部队。
如果情况得不到改善,前线众军只有面临撤军的打算,但此刻鬼子的增援部队已经围上来了,这种局面根本就不是想撤就能撤的。
那些重炮、坦克可不能和人一样说走就走,而且长期僵持下去,得不到补充的第三师与装甲旅更可能会出现一次极为惨烈的大溃败。
自知闯了滔天大祸的洪木主动要求率部回援,不过却被陈继泽当场拒绝,你一个毫无步兵协同作战的不满编战车团就这么贸然回去不中埋伏才怪了,还嫌事情闹得不够大吗?
陈继泽立即联系龙文章进行商议,眼下的情况只能先暂停前线攻势,第三师将第一主力团与第二主力团撤到仁安羌先解决残敌,同时再派一支快速机动部队尽快回援。
当他们的应对策略和作战请示送到廖铭禹办公室时,被围困在山村中的运输团残部早就和日本战斗了半天,情况十分危急。
其实在这危机时刻廖铭禹还能调动的部队已然不多了,日军一旦吃掉这支部队,下一步肯定就是封堵所有交通运输线,完全切断第三师与装甲旅的地面后勤,就像根鱼刺一样卡在你的咽喉处,搞不死你也得难受死你。
仇长富的求援电报连发了好几份,所有人都知道有一支兄弟部队被围困在密铁拉附近的西皋村,或许现在派兵过去已经太晚了,但总不可能见死不救吧,况且那里还有前线部队一半的军需物资,要是被日本人夺去可就完犊子了。
龙文章已经组织了一批增援部队赶往受困区域,但按照位置来看即便赶到那边也需要花上两天的时间,中途还不知道会不会遇上埋伏,而曼德勒、腊戍这些地方都是一些二线部队,而且距离太远鞭长莫及。
不过眼下并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廖铭禹在第一时间就调动了杰米手下的航空队前往支援,然后在警卫团里抽调出两个营,由郝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