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氏实际上看见了,不过她只当不知而已。
在程怀谦也喝完水离开后,管氏看沈笑拿出好几包点心,她道:&ldo;净浪费钱。&rdo;
一直没做声的沈大伯,接过沈笑给的福字糕,&ldo;孩子的心意就收着,福禄寿禧,多好的喻意。&rdo;
他让昌林先吃,昌林摇头,&ldo;爷爷先吃。&rdo;
沈大伯就咬了一口,昌林才接过,看奶奶也吃了一口姑姑送嘴边的,他才举起来吃。
沈笑也拿起一块,道:&ldo;大伯,荒地那边开的怎么了样了?&rdo;
沈大伯接过管氏递来的温水,喝了两口道:&ldo;挺好的,就是来开荒的人太多了。&rdo;
沈笑一怔,放下手里的小青菜,&ldo;咱们已经找了百十个人了,怎么还找?&rdo;
&ldo;不是家里要找的,是村里人非得来。
女人和半大孩子,情愿一天十文也要来。&rdo;管氏叹气道:&ldo;如今,除了老弱小或忙自己家里活计的之外,村里人都在咱们家地里。&rdo;
&ldo;为什么呀。&rdo;沈笑懵了,&ldo;咱们家可不会真的只给他们十文,也请不起那么多的人。&rdo;
&ldo;为了一口粮食。&rdo;沈大伯用双手接住孙子咬掉的点心屑,无奈的道:&ldo;夏收夏种那会找不到人上工,外面码头扛包的工钱涨到五十文还要高。
这些天,粮食一直涨,你在京里不知道,扛包的工钱,昨天开始一下降又降回到了三十五文了。&rdo;
&ldo;通州城的?&rdo;沈笑他们买糖装船时,就她和程怀谦,加上舅公船主,没雇人搬货。
在县城码头上,两个车夫抢到运糖后,也是他们帮忙抬的。
&ldo;大伯,这短工一天三十五文,是三年前的价,这几年不是一直四十文吗?&rdo;
沈大伯道:&ldo;傻丫头,那回只是北榆河决提,外省的漕粮可不短缺。
这回,大家都知道南方糟了灾了。
越是粮价高,工钱越往下压。&rdo;短工的活儿钱少你不干,有人干。
沈笑觉得不应该,可是仔细一品,确实如此,现今,湖广熟天下足还没有形成规模。
依赖苏常熟的模式,也因为苏浙手工业发达,种桑比种田更挣钱,而松弛。
怪不得她家小麦多打丁一石,皇帝就赏赐。
沈大伯接着道:&ldo;咱们家昨天不知道工钱一下降了,按着原来订的工钱,给大伙儿预支了一个月的粮食。&rdo;
&ldo;大伯,粮食支完了?&rdo;沈笑心惊。
&ldo;没有,只一家支一个人的,加上几个泥瓦师傅结清了这几天的,统共支出了一百八十多担粮食。&rdo;沈大伯道:
&ldo;今天非得来上工的人,被你八叔他们分开带着开荒,不掺合到一块儿去。
七两,咱们当初说的是,只雇大家一个月吧?&rdo;
沈笑点头,她道:&ldo;怕后面天太热干不了活儿,说的就是先干一个月看看。&rdo;
&ldo;那还好。&rdo;沈大伯宽心了,大郎已经说过,但他需要确认一遍再。
全村有一多半人在自家地里,他真心出不起工钱。
管氏却是道:&ldo;如果工钱低,一个月后,可以再找人,不过工钱一天结。&rdo;
&ldo;伯娘说的对。&rdo;沈笑这回觉得自己失策了,粮价的波动,她原来没有考虑进去。&ldo;以后再请人,都按天算,一天一结帐。&rdo;
&ldo;伯娘,村长叔那里,把片都分好了吧?&rdo;
&ldo;分好了。&rdo;管氏择着菜道:&ldo;领人干活儿,你八叔是老把式。
不划分片分工,有人干活就要打马虎眼儿了。&rdo;
沈大伯这边,想了想还是道:&ldo;七两,你看后来这些人,咱们怎么给工钱?&rdo;
&ldo;州城和县里多少,我们就多少。&rdo;沈笑又不是大富人,不可能开四十文一天,原来雇的一百人,那是有约定。
沈大伯和管氏对视一眼,想到老妻说的,七两果然不会同样对待。
沈笑明白大伯的为难,她起身道:&ldo;大伯,不是我请他们来的。
我们也确实不敢用这么多人。
我现在就去荒地看看,等晚上,拿着名单,挨家挨户去结算。&rdo;
管氏笑道:&ldo;他爹,我说的咋样?
咱们七两有主意着呢。晚上,我们娘三个去送钱,明天,他们就别再来了。&rdo;
沈笑颌首,她就是这个意思,不然两拨人两个工价,太得罪人了。
她凑近沈大伯身边,蹲下道:&ldo;大伯,念哥儿从一本古书里,找到了挣钱的法子。
而且,我们已经和郡主订了契书,过两天她就来给钱。&rdo;
那本书,是一篇游记,本来在空间书房里,程怀谦找出这法子,书是不能放回去了。
他们就和顾道长说,是在书店翻到,买的。
而程宁是个心思很剔透的人,她订下合同时就说,头批的一千斤的分成,先按二两一斤五五分成支给沈笑,以后的再月结。
其实是怕沈笑手里银钱不足,变相给沈笑本钱。
沈大伯一听,果然转移了注意力,&ldo;什么法子?你们试过没有?&rdo;
沈笑抱过昌林:&ldo;你瞌睡不?&rdo;
昌林摇摇头,可是姑姑揉着后颈,感觉很舒服,不一会儿,他就睡着了。
管氏自己就被沈笑按睡过,她笑道:&ldo;还是天大秘密不成?&rdo;
沈笑点头,悄声道:&ldo;制白沙糖霜。&rdo;
沈大伯愣住了,管氏更是惊到的手里菜,她立刻出厨房向院里张望,然去拴上了大门。
&ldo;七两,白沙糖霜一斤要好几两的,本钱太贵了。&rdo;管氏回来道。
&ldo;不贵,一斤红沙糖便宜的三十文,中档的四十文,上等的六十文,加上柴合和家里人的工时,连两百文的本钱都没有。&rdo;这一回,沈笑买的都是上等的。
她道:&ldo;一斤出一斤,我们分一两,很赚的。&rdo;
沈大伯是相信沈笑的,她很快就道:&ldo;你车上带来的都是红糖?&rdo;
&ldo;是。&rdo;
管氏很快想到什么,道:&ldo;七两,这不是家里的生意,是你和念哥儿的。&rdo;
沈大伯也连连点头,&ldo;对对,你们两个的。&rdo;
沈笑不赞成,&ldo;大伯,伯娘,难道你们和大哥他们不出力。&rdo;
&ldo;他们帮妹妹干点活儿,还要分走妹妹的立身本事?
没有这样的道理。&rdo;管氏首先就不同意。
&ldo;七两,这里头,还有一个念哥呢。&rdo;
沈笑点头,&ldo;所以我们可以分工分股呀。
这是个长久生意,要是买的人多了,还是要大家忙里忙外的。&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