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院使把完脉后,将脉相上禀记录在案,开好药方就告退了。
殿内的众人,也都跟着夏公公一起退到殿外老远。
只夏公公守在了门口,半垂着眼盯着地砖。
太子的眼神,刚刚实在是让人怕,冷飕飕都冻人。
&ldo;爹,您吃东西也要有个节制吧,再好吃再对胃口,也不能照着一天三顿的吃。&rdo;太子一脸不赞同的坐到塌侧。
宣德帝握拳掩口咳了一下,&ldo;我这不是想试试,那红薯到底顶不顶饿。&rdo;
&ldo;那么多人,随便找谁试不行,非得您自己试?&rdo;太子气的又站起,&ldo;那个谁谁,当时就说这红薯不易多食,特别是胃不好的人,尽量少吃。
这些是人家特别保存到现在的,不是今年新种出来的,已经不新鲜了。
您还以为自己个的胃是二十年前吗?&rdo;
&ldo;娘去的时候,千叮咛万嘱咐,说您早前在南边打仗伤了胃,吃食上一定要注意。
这御膳房的总管,还是她亲自安排的。
爹,你就……&rdo;
巴拉巴拉……
宣德帝眼睛瞟了一眼他,忽的拉拉身上的凉被,顺势翻了个身。
不听不听,老和尚念经。
太子……
&ldo;爹,爹。&rdo;三皇子如风般冲到了大殿外。
&ldo;哎呦,我的三儿,快快进来。&rdo;宣德帝在塌上起身,望向大殿门口。
&ldo;你太子大哥不让我吃东西了呀,你快劝劝他。&rdo;
听到这话,太子差点翻了个白眼,就在半个时辰前,他爹说什么请他吃甜点,那一盘五个烤好的红薯,三个半都进他爹肚里了。
三皇子进来行了个礼,立刻近前问:&ldo;爹,怎么叫上李院使了,是不是以前的箭伤……&rdo;
&ldo;呸呸呸,少乌鸦嘴,老子没事,就是胃疼。&rdo;宣德帝一把推开他的脸。
&ldo;胃疼?&rdo;三皇子直起身,疑惑看向他哥,&ldo;大哥,往常爹不是一直都少食多餐吗?&rdo;
&ldo;倒是多餐了,可没少食。&rdo;太子没好气的道:&ldo;觉得那烤出来的红薯香,连吃了三天,每次两三个不止。&rdo;
三皇子又弯下身,把头凑到宣德帝脸前,轻声道:&ldo;爹,您五十一了,不是一十五。&rdo;
&ldo;去去去,就不该叫你来。&rdo;宣德帝再次推开他,&ldo;我吃个东西怎么了?
朕贵为一国之君,吃个不到两文钱的烤红薯而已。&rdo;
&ldo;那您倒是别闹胃疼呀!&rdo;三皇子凉凉的道。
&ldo;滚滚滚。&rdo;宣德帝大掌遮住眉眼,语带哽咽,&ldo;老子造了什么孳哟,就生三个儿,个个都翅膀硬了。
成天介不让老子吃不让老子喝,我当个什么皇帝。&rdo;
太子两兄弟根本就没接他的茬,神情自若的坐下喝茶。
宣德帝手缝里一看,哼的一声,又转身躺下了。
&ldo;人已经送走了?&rdo;太子上前给宣德帝拉拉凉被,见老爹扯着不松手,他就找三皇子说话。
三皇子从早起到现在,还没吃一口东西,本来去了太子府,还没进门就被小夏公公宣进宫。
拿起桌上的点心连三拐四的吃了几块,又接过太子递来的茶一饮而尽。
然后道:&ldo;送走了,我派曹九亲自跟着呢。&rdo;
宣德帝听到也不躺了,坐起身来,&ldo;待红薯秧苗装船,着令运河各关口给予方便,使船尽速进京。&rdo;
&ldo;爹,还是低调的来吧。&rdo;太子给他身后放了两个大迎枕倚着。&ldo;且,他们到了天津之后,走的是海运。&rdo;
&ldo;儿子也赞成大哥的意见。&rdo;三皇子道:&ldo;此次漕粮有失,绝不止周王叔一人的原因。
且,京中粮价居高不下,爹不如趁机看看都是哪些人在蹦达。&rdo;
宣德帝沉思良久,颌首道:&ldo;也好,皇庄那里,老三盯着点,勿必让人学会怎么秧苗,怎么种植。
将来,有了出产的数据,势必要在边屯推广。&rdo;
&ldo;是。&rdo;
&ldo;老大,林修尧那里,你……&rdo;宣德帝看了太子一眼,见他眼底的疲色,便改了主意,&ldo;回头让工部负责吧。&rdo;
他最近给儿子压的担子太多了,&ldo;你们都回去好好歇一天。&rdo;
太子和三皇子对视一眼,道:&ldo;爹吃了药,儿子们再走。&rdo;一刻钟后,本来想只喝半碗药的宣德帝,在两儿子的注视下,硬是把一碗药喝完了。
……
林九爷扶耧车上瘾了,也不跟林修尧去看什么荒地了,&ldo;阿尧,我和二郎一块帮着陈家大郎种豆,你忙去吧。&rdo;
&ldo;那你种完了别四处玩儿,就和沈二郎到村里找我去。&rdo;林修尧也不拘着他。
&ldo;放心放心,有二郎在,丢不了我。&rdo;林九爷哥俩好的把手搭在沈志肩上。
这一会儿功夫,沈志就和林九爷混的熟熟的,他也笑道:&ldo;县尊安心,我会把九爷看好的。&rdo;
沈笑看他们勾肩搭背走向成大哥的牛车,不禁失笑摇头。
把长耙给二哥他们留下,沈笑驾着骡车载上大伯和沈村长。
领着骑马的林修尧三人,一起到村北的半坡地去。
&ldo;七两,咱开始时不是说的只种一半吗?&rdo;沈大伯在车上悄声问沈笑。
&ldo;大伯,林县令既然想在咱们这试种,定然会运很多秧苗过来。
而且,我想他很可能是佘给我们种的。&rdo;
&ldo;一亩地真能出产千斤?&rdo;沈大伯很心动的,林县令说能运来秧苗时,他就想到这是官府也支持种的,要不七两说种八亩时,他也不会不阻止。
&ldo;最少八百斤到一千斤。&rdo;沈笑不确定不用化肥的荒地会不会产两千斤,所以只保守估计了一下。
不过,她家地一定会施肥深翻一遍的。
沈村长就道:&ldo;若是一亩地像你说的能出产千斤,可比我们种豆子划算。
以前半坡的豆子,一亩最多收一石多,才一百多文。
若种红薯,哪怕九百斤,也能卖500文。&rdo;
沈大伯识字少,算的没沈村长快,但是大概多少还是有估摸的。
&ldo;老八,你种多少?&rdo;
沈村长眯了眯眼,道:&ldo;十五亩都种上。&rdo;
沈大伯放心了,老八比他有成算。
沈笑挥着鞭,心里直乐,村长叔算是给大伯吃了颗定心丸。
很快,他们就到了半坡地,现今这近千亩的荒地,沈家村也只开出了一半左右。
齐朝之前,这附近一片大部分都是荒草石滩,干涸废弃的河道。
到了大齐太祖时,定都京城,或清淤或重新开通河道,又广迁百姓入京,才形成诸多村落。
如今大周朝又鼓励耕种,荒地开垦的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