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农门老妇后,贵女种田发家啦 第 109 章 摔在哪呐?

呵,没想到冯丽娘竟然成了冯荷花名义上的娘。

简直荒唐。

“这件事,许二狗并不知情?”

“冯荷花对外,孩子就是许二狗的。有了你和离的先例,冯翠花提和离,族里很快就同意了。”

不得不说,一件事要么是没开过这个口子,只要妥协了,以后就只能一直妥协下去。

“云氏,冯翠花够狠,也顾忌你的恩情,我想把她带过来。”张景彦看着若娘,征求她的意见。

“为何?”她救冯翠花本身就不是为了恩情这一说。

“咳咳,村里光棍太多了,冯翠花也不差,说不定有能看对眼的”再这样下去,张家都快成和尚村了。

走到家门口,若娘将头上的草帽拿下来扇风。

“冯翠花要是愿意跟您来,我没有意见。”这事跟她没甚关系。

张景彦点了点头。

另外的一点他没说,云氏在这里没有熟悉的人,有冯翠花在,还能陪着说几句话。

“另外,安青想来看看你。”张景彦难得的没有冷着一张脸,有些窘迫地说道。

“安青?您的女儿?”若娘一脸莫名地看着他,他女儿过来找她做甚?

“长史前些日子去看她,说了点你的事情,她说想来谢谢你,要不是你准备的那些粮食,我都要饿死在山上了。”

既然说到这件事。

若娘就把先前忘记问的事给记起来了。

引着他去堂屋坐。

柳氏端着凉粉过来给她和将军。

送完就快步回厨房了。

若娘拿勺子挖了塞进口中,用扇子扇了一会风,才觉得脸上的热度退下来了。

“将军,年初的时候,您是不是到过许家村,我让老四给您的大氅,是您的吗?”

“是,偶然路过,恰巧看到。”

张景彦看到老四送过来的大氅时,就知道云氏猜到了。

心中不免惊讶她的敏锐。

后面出了迁村的事,也一直没来的及细说。

“半夏那边,也是?”若娘为了避嫌,没让在西厢房照看孩子的半夏出去。

要是她碰巧细听,肯定能听到若娘说的话。

“你的事,我先前打听了一些”

若娘:可不止一些吧?

“谢谢您。”若娘不是不知好歹的,如若是她在张景彦这个位置,所有与她会有交集的人,她都会去查的。

何况,认识至今,张景彦从未做过伤她分毫的事情。

“我既已替你铺平了道路,自是希望你能帮到我边关将士,不必言谢。”张景彦不是贪图便宜的人,他帮云氏的都是小事,云氏做的才是真正能帮到他的大事。

“这一季的稻子如若能成,我想请你把种植的法子记录下来,交给朝廷,号召天下百姓广为种植。”

若娘没搭话,慢吞吞地将一碗凉粉吃完了。

张景彦面前的那一碗没有动,他正不错眼地看着云氏的反应呢。

“为何这么久了,朝廷赈灾的银子和粮食都还没有下来?”

“为何上谷关将士的军饷粮食,需要您一个已经解甲归田的将军如此劳心劳肺?”

“您的女儿堂堂世子夫人,怎么就需要跟着世子外放来到广临郡您的治下?”

“还有张家村这些退下来的士兵,朝廷为何没有收编安抚,还需要您来安置?”

若娘一口气问完,才将手中的勺子放进了空碗里。

张景彦是真不懂,还是装不懂?

功高盖主。

他这样做,已经让上面人夜不能安寝了。

“我”只是想让元安百姓能过几年安稳日子。

若娘看他语塞,叹了口气。

她不信张景彦不懂这些,只是太善良的人,往往没有好下场。

上次洪灾,她不也差点死在那群人手中了吗?

可她,也理解他。

“您出五百两,法子算我卖给您的,怎么安排,我不过问。”

这世上好人比坏人多,是件好事。

“谢谢。”张景彦握了握拳,五百两卖一个这样的方子,云氏

“希望我云家人的名字,在这件事中,没有任何的牵连。”

怀璧其罪。

若娘此刻无比清醒地认识到,张景彦这位将军不一定能庇护她,更有可能连累了她。

他心中的家国天下,会害了他的。

“好,我保证。”张景彦听她这么说,表情松快了些。

若娘看了他一眼,移开了目光。

接下来的一段日子,若娘一直在田间盯着,从秧苗的返青,追肥到分蘖期,她几乎是跟稻子一样长在地里了。

家里人意识到若娘的反常时,日子已经进入了十月。

靠着凉粉买卖若娘又攒了有三十两的银子。

后院的红薯苗也已经是绿油油的一片了,若娘在阁楼里待的时辰更长了。

几乎是只要无事,他们娘就在阁楼里不下来。

自那次跟张景彦聊过之后的一旬后,冯翠花带着徐家宝住进了张家村。

张景彦带着人过来认了一下门。

若娘不冷不热地招待了。

冯翠花也并未多言,在张得发的安排下,在村尾的一个新建的茅草屋里住下了。

张景彦原本以为,冯翠花来了后,云氏会多在村子里走动。

没承想,她越发的沉默与独行了。

整日里不是地里就是家里。

凡是有事,都是老三老四出面。

这天老五休沐回来,若娘喊着他去阁楼里说了半天的话,老三他们不知道发生了甚,看娘这样,心里也跟着紧张了。

柳氏在院子里喊着吃响午饭,若娘走在前面下楼梯,老五穿着竹青长衫跟在后面。

因着老五归家,柳氏特意去村里养鸡的人家买了一只老母鸡炖了汤。

提鲜用的菌菇是她和大姐一起去山上采的。

大姐夫是屠户,时常上山打猎,大姐偶尔跟着去挖野菜,见识的比柳氏多。

几个月相处下来,两人一直和和气气,性子也算投缘。

若娘亲手给他们一人盛了一碗汤,众人吓了一跳,全是站起了身。

“都坐下吧。这些日子大家顾着地里头,辛苦了。”

“娘谢谢你们。”若娘是真心谢谢他们,一转眼,她来到这个朝代已经八个月了。

经历了种菜下地,做买卖,和离,建屋,洪水,搬迁,短短时日,她似乎把上辈子没做过的所有事情都做过了。

而他们,一直在陪着她。

若娘近日想了很多,觉得自己步步算计,总归是还有很多事不在算计之内。

她走了最错的一步棋。

她有些想悔棋,可

"娘,是我们谢谢您才对,要不是您就没有现在的我们了。”

跟着许二柱,他们现在都不知道成甚么样子了。

老三想起在老许家的日子,忽然觉得碗里的鸡汤都不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