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嫡:疯癫王爷竟是绝世全才! 第四百二十五章 体系革新!

“跟朝廷有什么关系?”朱远章道:“这些人生怕自己的绝技被人学走,那可是他们立家之本,怎么可能会轻松交出来?”

“所以我说朝廷没做好。”朱钧道:“医疗,应该自下而上,皇宫有太医署,可是民间只有各个药堂。

医术好的人还好,医术不好的,不治死人就庆幸了。

而总体来说,大业的医疗是薄弱的,要是朝廷加以干涉,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儿臣以为,应该将医疗纳入大业的体系内,如此一来,才能源源不断的为大业提供医术高超的医者。”

朱远章眉头皱的更深了,“什么意思?你的意思是,给他们官身?”

“父皇圣明!”朱钧笑着道:“朝廷不能只有太医,太医署的太医的确各个都是医学泰山北斗,可他们只为皇族服务。

应该让更多的人”

朱钧话还没说完,杨先便道:“吴王此言,臣不敢苟同,天下医者何止十万,若是人人赋予官身,朝廷养得起吗?

若是如此,日后也别科举了,直接学医得了。”

朱钧看着杨先,笑了,“杨相说的有道理,但是你哪只耳朵听我说人人给官身了?

凤阳迄今六十万人,未来突破百万只是时间问题。

凤阳有药堂八十多个,而这些药堂侧重不一样,有的擅儿科,有的擅外伤,有的却只是靠着一手针灸立世。

他们的医术也是参差不齐的。

这八十多个药堂,远不能满足凤阳的需求。

即便是凤阳医院,也接待不过来的。

而且凤阳医院,盈亏自负,没让朝廷给一分钱,就养活了这三百多医护人员,就养活了下面数以千计的药农。

需要朝廷付出什么呢?

不过是一个官身的认可罢了。

当不了官,那么吏呢?总能给一个吧?

再说了,想当吏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也需要层层的筛选,考核,只有通过考核的,医术过硬的,方能当选。

而且,这也是为朝廷选拔人才。

我的医学院现在有上千学生,他们很多人都走不了科举的路,但是学医可以给他们一技之长,出师后最起码能养活一家人。

杨相啊,这个世上,不是所有人都那么好命,有家族供养读书,能走上仕途的。

你总要给普通人一个改命的机会!

普通人改命的机会是读书,而不应该只是科举,朝廷把控科举,可一年取仕的有多少人呢?

天下数以千万的普通人,又该何去何从呢?

所以杨相,你当官当久了,脱离百姓群众,可不是好事!”

杨先眯起眼睛,“臣只是就事论事,吴王殿下不必给臣扣帽子!”

“事关百姓的事情,就没有一件是小事!”朱钧道:“朝廷鼓励生育,孩子生的多,甚至还能免税,可朝廷知不知道,一个家庭,生十个孩子,能活下来几个?

能活下来两三个,那已经是老天保佑了。

就算是富贵人家,能活一半,都了不起了。

更遑论穷苦人家了。

就算是皇宫里,也是常有皇子夭折。

这难道不是一件悲哀的事情?

医院要做的事情就是,提高这些孩子的存活率。

倘若有一天,十孩活八九,那便是朝廷的胜利,是医者的胜利。

现有的医疗体系,太差了,所以必须革新。

一个更加高效的医疗体系,起到的作用是方方面面的。”

朱远章想了想,“纳入朝廷体系暂且不提,你要是有什么想法,可以上奏,咱会认真考虑!”

凤阳体系,的确不同于其他的体系,快捷,高效,能让一个城市迅速的迸发生机。

“是,父皇!”朱钧拱了拱手,然后引着他们继续往下走。

随后的公交体系,教育体系,同样引起了众人的惊艳和反思。

可杨先脸色却是越来越难看。

这无疑是在瓦解六部,瓦解他手中的权力。

权力下放到州府,乃至县乡,这是不敢想象的。

那时候,科举就名存实亡了,因为百姓的出路,就不只有科举一条了。

“一千多年前,始皇修建了第一条高速通道,迄今为止,千年时间,都寸草不生,一直被后人沿用至今。

这说明了修路的重要性。

公交体系,是驿道体系的提升。”

“天下教育出礼部,然而礼部的本职是教化天下,这个职责太模糊了。

所以,儿臣以为,教化天下应该分人,分层次。

稚子有蒙学,少年有县学,州学,府学,可任然不够清晰。

所以在凤阳城内,以年级划分层次,以文凭结业,日后不走科举,可凭文凭专业,入世工作。”

“商就不用我多说了,无商不富也。

凤阳的商,有二十税一的商税,小商贾需要凤阳知府发放的行商资格证,个体则不用”

等朱钧说累了,就换方克钦。

方克钦介绍的是招商引资,是基础建设等等,这都是跟朱钧的治理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正如陛下所见,今日凤阳,不同于大业所有的州府,他有着全天下最完整的体系,百姓安居乐业,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养活自己的生计。

正是因为吴王的这些整改,才使得凤阳焕发了生机。

微臣只是听从吴王的安排行事。

可凤阳的变化,是一日强过一日的。

不说城内,就说城外,对百姓实行的承包拖地制度,就快速的让去年受灾的百姓恢复了过来。

一年后的今年,他们有了新房子,手上有余粮,有银子,还有土地和能够养活一家人的生计。

这在以前,微臣是不敢想这种事情的。”

方克钦不由的看着朱钧,眼中满是崇拜之色,“从未有人如此清晰的告诉微臣,该如何治理民生,该如何去赈济灾民。

原来治理民生,不是只看一个人的道德标准,也不只是看这里有多少文人,多少孝子,多少烈妇。

赈济灾民,也不只是简单的赈济。

臣以为,天下州府,都应该效仿凤阳,如此方能让大业走上一条快速增强的道路!”

此话一出,众人哗然,杨先听不下去了,“方知府,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