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九百三十一章 西域的重要性(二更)

西域对大明重要吗?

朱元璋用行动告诉了朱允炆,大明不稀罕西域,守住嘉峪关,就是守住了大明西北,不需要出关太远。

哈密不是没被大明打下来过,可结果呢,大明即没有占领哈密,也没有设置官员,甚至连个羁縻之策都懒得用,谁爱在那里就在那里。

这与哈密太远,不好控制,后勤困难,容易成为孤城等有关,但朱允炆相信,决定哈密与西域没有在洪武年间收回的根本原因,还是朱元璋没有重视西域。

汉唐时代定都长安,需要确保河西走廊安全,而为了保住河西走廊,就需要西域这一片广袤的地区作为战略纵深,同时压制敌人的生存空间。

可大明定都是在南京,这个选择注定了西域在战略上地位的下降,西域是乱,是和,是衰败还是繁华,都不会直接关系大明的国运,说它无足轻重,并不是一句夸张的话。

朱元璋用一辈子盯着东北、正北、西北的北元残余势力,对于西域、西域之西的关注,实在是少之又少,仅有的值得记入史册的,可能就两件事:

宋晟打了一次哈密,带了一些俘虏,然后回去了。

傅安带了一千多人出使撒马尔罕,然后成为了俘虏,终洪武朝都没回去。

朱元璋如此雄才大略的君主尤且不重视西域,可想而知朝廷官员的认识与态度,虽说收回西域,有复汉唐之威,族振华夏之精神,可到底如何治理西域,西域重不重要,重要在哪里,朝廷官员根本就没有一个准确的认识。

说句不太好听的话,不少官员认为西域是一个累赘,打完之后,安排几个当地官员听从朝廷命令就行了,没必要驻军,也没必要改土归流。

有这种观点的不再少数,当然,他们并不是**白痴,有土地不要,有百姓不要,而是为大明朝廷考虑。这些官员的认识是:

西域距离京师太过遥远,管理起来难度太大,那里发生点事,拼了命的送消息二十几日,晃悠地送消息,三个多月,等京师反应过来,那里啥事不尘埃落定了……

最主要的是,大家都认为西域贫瘠,大军驻扎所需粮草全赖关内,粮食送到嘉峪关已是疲民、累民,这要是送到哈密、吐鲁番、委鲁母,甚至更远的亦力把里城,这后勤路线直接增加几千里路,难度何止翻倍?

去的时候送三百斤粮食,送到那里,还剩九十斤,那啥,我们回去路上也得吃饭,要不你们这边给我们二百斤粮食带路上吃,总不能饿死在回去的路上吧?

这一次西域之战,朝廷动员了多少民力,中间折腾了多少风波,仅仅是闹事,对抗朝廷的,就不下三起,要是一直养着西域那个累赘,又会有多少造反之事?

要一块毫无用处,却耗费巨大的土地,不好管理的地方,真的有必要吗?

解缙、铁铉、梅殷对西域治理不上心,只说都司,说军事管理,其中一个缘由就是他们并没有真正想过要在西域改土归流,哪怕自己再强调西域的价值,他们也没有看到价值。

朱允炆放弃了讨论西域治理的讨论,转而说:“既然你们没心思,那就说说朝廷中的事吧。御史周立文上书,弹劾青州知府黄子澄尸位素餐,毫无建树,勒令百姓不准出海经商,你们怎么看?”

解缙、铁铉沉默以对。

黄子澄从内阁跌落至青州后,一开始还有些作为,比如写信联络故交齐泰、景清等人,想要翻身返回京师,可几次考核下来,齐泰、景清都已经名满河南,若不是百姓苦苦哀求,不希望朝廷调走这两个人,朱允炆早就让他们回京了,即便如此,他们也是享受着侍郎待遇,挂职知府,治理开封府。

可黄子澄呢?

他在青州是真的没有多少作为!

解缙很是惋惜,铁铉也有些哀叹,梅殷无所谓,杨士奇相当平和。

每个人都知道,朱允炆将黄子澄下放青州,是有历练、培养的意思在其中,毕竟那里是青州,齐王闹事,白莲教闹事的青州!

那里已经被打烂了,只要重建青州,恢复人气,招抚百姓,想出政绩不难啊。何况青州北面就是莱州湾,再向北几百里就是天津港,自天津港南下,正好可以在青州休整,也可以在这里换取货物,得天独厚的条件,偏偏被黄子澄给糟蹋了。

黄子澄的做派和不少地方官员一样,有事就办事,没事别烦我,能躲就躲,躲不过就拖,拖一天是一天,等到实在拖不下去了,那就再处理。

地方官员懒政、怠政,不作为,是朝廷官场治理的难题。

朱允炆决定将黄子澄拉出来,作为一个典型来办。

铁铉不说话,自己管兵部的事,不方便说同僚。梅殷更不吭声,黄子澄不归五军都督府管。杨士奇看向解缙,那意思是,皇上问你话呢,你到底说句话啊。

解缙白了一眼杨士奇,你是不是忘记自己也是内阁的人了,这是问我们两个人呢……

朱允炆见几人不说话,便抽出了弹劾黄子澄的奏折,严肃地说:“让朕说,官员治理地方,三年毫无建树,百姓生活没有变好,那吏部就不应在考功上给他中平。这种官员,朕要他们有什么用?去乡野里牵一头牛放在知府衙门,怕都比他干得好!”

解缙只好走出来说:“皇上,官员治理地方,若事事求变,反而可能累害百姓。官府不应干涉百姓太多。黄子澄虽无建树,但也没有失职之处……”

“没有任何建树,不就是失职吗?”

朱允炆冷言问。

解缙摇头:“在吏部、全察考功中,并无如此一条。若皇上想要借此治黄子澄失职之罪,应先将此条文纳入考功之中,让所有官员知晓方可。”

朱允炆被解缙将了一军,丢下弹劾奏折,呵了一声:“既然如此,那朕就给黄子澄一个机会,两年,两年之后,青州人口不增加,亩产不增加,百姓收入不增加,朕就将他派驻于阗去,那里他管十年老样子,朕也准他!”

解缙打了个哆嗦,洪武年动辄发配,但顶级的发配都是三千里,这要安排到于阗去,那路程可就太远了,他吟出“八千里路云和月”是绝对靠谱的……

朱允炆对众人说:“吏治,直接关系百姓民生,关系社稷根本!明年开年,朝廷自上而下,自京师至地方,自布政使至县衙,都应加大审查力度。若有欺民、擅自加税、乡野恶霸、贪污、勾结官吏等事,一律严惩,绝不姑息!”

解缙、杨士奇等人连忙应下。

朱允炆看向梅殷,眉头紧皱:“水师还没有传来消息吗?陈挥九月出征,眼下已是十一月,即便是没有进取对马岛,也应该有消息送来了吧?”

梅殷摇头:“皇上,琴岛水师并没有送来消息,前几日接商船消息,东海海浪巨大,风力不小,不适合走船。兴许陈挥等人正在济州岛休整,等待合适的机会再东进对马岛。”

朱允炆想了想,冬日前往济州岛,虽是顺风顺水,但也伴随着风险,万一浪高引起折损,那就有些得不偿失,于是说:“安排人询问下朝-鲜,海上不方便传递消息,就从路上传,不能长期没有半点水师消息。”

梅殷答应下来,想起什么,说:“皇上,广州卫所、交趾卫所奏报,南洋出现了一个庆元海贼团,其势力颇大,虽没有劫掠商船,却也是个隐患,是不是派水师将他们剿灭?”

“庆元海贼团?”

杨士奇眯着眼,这个名字有些熟悉。想起来了,当初和陈祖义一起打劫阳江的海贼团。

朱允炆罕见地退了一步:“现在没时间理睬庆元海贼团,当务之急是进取对马岛,并调回水师主力,防备山东、江浙、福建沿海等地,避免倭国派兵袭扰。”

解缙提醒道:“皇上,爱州港与旧港两地水师,可以调动一部,剿灭一个海贼团不成问题,若坐视其壮大,反而对南洋大局不利。”

朱允炆不屑地说:“区区一个小海贼团罢了,让他壮大一二又如何?等他吞并了各种流贼、海盗,我们再一口吃掉岂不是更好?”

“这……”

解缙、杨士奇有些疑惑,这要是说陈祖义活跃了,朱允炆估计已经下旨全力进剿了。看来这个庆元海贼团还是太弱小了,根本进不了皇帝大人的法眼。

官员退去。

朱允炆屏退左右,从怀中取出一封密信,又看了一遍,低声喃语:“朱权啊朱权,你的胆子是不是太大了一些?罢了,你就在南洋溜达吧,好日子也没多久了,等朕腾出手来,再收拾局面也不迟。”

“皇上,刘指挥史求见。”

内侍在门外禀告。

朱允炆收起密信,准刘长阁入殿。

刘长阁行礼,递上文书:“皇上,辽东有消息。”

朱允炆接过文书,仔细看过,皱了皱眉头,说:“让内阁草拟一份文书,写给辽东都指挥史杨文,让他练兵,警惕女真内部纠纷,无论女真内部如何乱,辽东都不能乱。”

刘长阁有些不安:“皇上,将纪纲调到辽东,怕是少不了事端。这已经是第三起女真部落之间的自相残杀了。现在他又将手伸到了野人女真大部落,若是事情败漏,那些归顺大明的女真怕会寒心,对大明控制东北不利啊。”

朱允炆笑着说:“纪纲只不过是动了动嘴角,女真部落之间的内斗与残杀,归根到底还是他们自己内部的矛盾。退一步来说,即便是事情败露,也不关大明什么事,纪纲所说的,毕竟也是事实。”

现在的女真部落虽然没有强大的,但弱小的部落与弱小的部落之间,事情可不再少数,摩擦时有发生,加上有些人不服管,不想被人管,认为走到哪里就是他们的地盘,什么大明不大明。

对这种人,朱允炆不打算惯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