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终结者 第548章 应天变化

年底时分,应天颇为湿寒。</p>

会宁府之战结束已经四个多月,方天定回京也有两月有余。</p>

此时,城中家家户户的烟筒,都在向外吐着白烟。</p>

大好的城池,似乎笼罩在一层白雾中,显得缥缈而又神奇,宛如仙境。</p>

外地人看了,不免要啧啧惊叹两句。</p>

“这味道有些刺鼻啊!”</p>

然而方天定却知道,这是雾霾的初级形态。</p>

旁边,叶贵笑道:“陛下,家家户户都在烧煤,无风时火烟聚集,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p>

百姓们取暖做饭,各工坊的初级蒸汽机,特别是近郊的炼钢厂,每日消耗煤炭不计其数,理所当然会产生污染。</p>

然而,方天定并不打算多管,起码最近十来年不会多加约束的。</p>

待工业雏形起来了,再行整治不迟。</p>

思量中,方天定随口道:“你家用的哪的煤?”</p>

“回陛下,臣家用南越煤。”叶贵回道。</p>

微微颌首,方天定上了车。</p>

马车缓缓启动,沿着秦淮河往城中走去。</p>

秦淮河中,除了日益增多的小姐姐们的画舫,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货船。</p>

货船中,尤以煤船为多。</p>

其主要来源,便是江南西路的袁州萍乡煤。</p>

萍乡煤储量丰富,质量优越,开采后顺水而下,直达应天,十分方便。</p>

另外江边各码头上,还有南越李朝的煤港煤。</p>

走海路,大量集中运输,加上露天煤矿,开采又用的廉价俘虏,其实价格与萍乡煤一般无二。</p>

此二者,为应天的煤炭主要来源。</p>

为了拉动当地经济发展,各地官府都在探矿开矿,其中以煤铁为重。</p>

国内的大煤矿,不断地发现。</p>

然而因为运输或者质量问题,全然无法与两者竞争。</p>

看着道路两边的白烟,叶贵叹道:“陛下,这煤是越来越便宜了,昨日我问管家,一斤不过半文钱,家家户户都用的起。”</p>

方天定问道:“可曾听闻有煤气中毒的?”</p>

“这倒是未曾听说过。”叶贵道:“官府每日派人宣讲,说书卖艺的也会夹杂着说,百姓们都知道煤气之危害,十分注意通风。”</p>

顿了顿,叶贵又笑道:“无意中毒的倒是没有听说,烧炭自杀的,倒是听过一个。”</p>

左右闲着无聊,方天定便让叶贵说来听听。</p>

左右不过是富家千金爱上贫家小子,富家主不允许,一对小情侣相约殉情的事情。</p>

“陛下,你可知道是谁家的姑娘么?”叶贵神秘地问道。</p>

应天城中二十万户,方天定又不会算命,如何能够得知。</p>

眼睛一瞪,叶贵连忙讪笑道:“那姑娘,乃是高丽王傅黄潜善的闺女,高丽国灭,王楷拘押应天城中,黄潜善一直陪伴左右,不离不弃。</p>

为安抚王楷,其打算把闺女嫁给王楷,自然不会允许私定终身。”</p>

“哦,这么忠心?”方天定坐直了身体。</p>

“我看未必!”叶贵摇头,道:“大约也是想打出个忠义的名声,好博个上等差遣罢了。”</p>

方天定摸着下巴,道:“高丽国灭,辽王封地其上,原本派遣到高丽的各司人员,倒是须得重新安排。”</p>

当初为了同化教育高丽人,明国先后派出去了数万人。</p>

此时目的达成,自然要重新安排。</p>

具体怎么安排,叶贵是绝对不会插嘴的。</p>

家长里短,他从不避讳,事关全局,绝不涉足其中,此乃叶贵安身立命的原则。</p>

也因此,他越发得明帝的信重。</p>

敲着扶手,方天定问道:“朕记得皇叔上了奏折,请求中枢调拨官员,可有此事?”</p>

叶贵想了一下,道:“确有此事。”</p>

“即如此,传令吏部,调拨一部分回去担任当地官员。”方天定说道。</p>

“是。”叶贵记下。</p>

皇帝日理万机,难免有疏漏之处,叶贵自然要帮着记住。</p>

车轮滚滚中,马车到了应天城门外两里。</p>

到了这里,人流车马陡然密集了起来。</p>

“卖报啦~卖报啦~大明日报~一文钱便知天下事~”</p>

“应天商报~近期商讯应有尽有~只要二文钱~”</p>

“风花雪月,诗词歌赋,还有神异志怪的故事,都在江南文报~”</p>

透过窗户玻璃去看,只见数十个半老不老的百姓,各自守着摊子吆喝。</p>

方天定问道:“大明日报中秋后方出,如何就有这许多报纸了?”</p>

叶贵道:“朝廷出了报纸,地方争相效仿,实在不足为奇。”</p>

“各自买一份来,朕瞧上一瞧。”</p>

陛下有令,自有随行卫士去买。</p>

不一刻,卫士捧着报纸回转,递了进来。</p>

如今印刷之术不断改进,纸张也是便宜,十一份报纸,不过花了四十文钱,着实不贵。</p>

大明日报不用多说,此乃官方喉舌,宣传朝廷政令为主。</p>

价格一文钱,其实是亏的,不过朝廷买单,亏成狗也不妨事。</p>

江南文报定位也是明确,主攻文学,还有短篇与连载小说,卖得相当火爆。</p>

以其价格和销量,想来是颇有赚头,只是不会多。</p>

应天商报的成本绝对不止二文,然而它其实是广告报纸,各家商号打广告,宣扬名声,发布买卖招聘消息,买的人不少。</p>

不需要售卖赚钱,只要收广告费,想来就能赚的盆满钵满。</p>

工部的科技旬报已经属于相当专业的了,也就猎奇者方才购买,价格又高,肯定是血亏。</p>

然而皇弟那个狗大户,想来是不在乎亏不亏的。</p>

至于其他小报,定位不清,内容杂乱,卖的也就一般,若是不重新定位,怕是活不了多久。</p>

因为有应天商报和江南文报的朱玉在前,效仿者肯定会越来越多。</p>

此乃人之特性,只要赚钱,皆蜂拥而至,至于会死多少,其实没人在乎。</p>

翻到最后一份秦淮时评时,方天定骤起了眉头。</p>

其中一篇文章,居然抨击朝廷尽收高丽国土,绝人国祚,实乃不仁不义,有违大国气度。</p>

文章的最后,是呼吁朝廷释放王楷,礼送其回国,再归还其土。</p>

见方天定皱眉,脸露不悦,叶贵劝解道:“陛下,此等胡言乱语,何必在意?”</p>

“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不能不加以管束。”敲着扶手,方天定继续道:“传旨兵部,增设审查司,凡广泛印刷之书籍报刊,皆应取得许可,且其内容,也当审查。</p>

凡有违背国家方针,不合道德良俗者,当一体禁绝。</p>

再传大理寺,增发新律,监督管此事。”</p>

喉舌的重要,不必多说,方天定自然不能放任自流。</p>sxbiquge/read/40/40651/ )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