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藩王崛起 第40章 布局朝堂

老爹书房内,朱以派进来就把价值两万两银子的银票摆在桌子上。</p>

“父王,儿子从知府王宇生和同知田文贵那里搞了六万两银子,换取咱们不弹劾他们派兵包围郡王府的承诺!”</p>

“反正他们已经投靠阉党,顶多两个月就会跟着阉党一起倒台,有没有我们的弹劾奏折都一样,还不如换点儿银子回来。”</p>

“到时候,来泰兴城抄家的肯定是东林党人,他们比阉党还要贪婪。与其把那些银子白白便宜他们,还不如儿子抢先下手,拿到咱们自己手里!”</p>

“这些银票一共两万两,用来补贴郡王府亏空。”</p>

说完后不等朱寿镛开口,又从兜里逃出一沓银票道:“这是一万两银票,儿子打算把他交给周叔!”</p>

“去京师发展几个眼线,最好是有资格上朝,五品以上的文官!”</p>

“让他们随时随地给我们通报朝廷最新动向,朝堂上的官员调动,陛下的想法……”</p>

“虽然宗室不能参政,但咱们也不能当睁眼瞎。”</p>

“这次危机,如果没能提前分析出魏忠贤盛极必衰,阉党即将倒台。郡王府肯定会向东厂妥协,拿银子给魏忠贤修生祠,陷入另一场危机。”</p>

“不仅会丢尽宗室的脸面,还会让陛下和东林党觉得咱们投靠阉党,将来阉党倒台后一起清算我们!”</p>

“吃一堑,长一智,郡王府肯定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p>

“用最短时间,不惜一切代价收买几个文官,让他们替郡王府做事,这样我们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p>

朱寿镛深有感触。</p>

这次危机要不是儿子反应快,说服自己,郡王府肯定会被自己带入另一场危机。</p>

至于在京师发展眼线这件事儿,不仅泰兴郡王府在做,大明其他郡王和藩王都在做。</p>

搞不好朝堂上的一些正二品大员就是各地藩王扶植起来的代言人。</p>

他们有钱,通过贿赂上官,短时间内将自己人推上高位,帮他们盯着朝廷一举一动,甚至左右朝局,制定一些对他们有利的政策。</p>

朱寿镛也想这么做,但郡王府太穷。</p>

有限的财力只够他们在京师发展几个小官。</p>

他们连上朝的资格都没有,更别说接触内阁中枢的一些秘密了。</p>

导致郡王府从他们那里得到的情报非常有限,还有好多情报是过时的,郡王府很难从那些情报中分析出朝廷最新动向,不然老爹也不会做出向东厂妥协的决定。</p>

朱以派说完就露出一副赞同表情:“派儿你说得太对了!”</p>

“谋定而后动,朝廷虽然隔我们很远,但如果我们比别人先一步知道朝廷动向,不管做什么都能都能拿到比别人更大的利益!”</p>

“这次郡王府就是因为抢得先机,别人还在巴结东厂和魏忠贤时,反其道而行,顺着陛下的意思弹劾东厂和魏忠贤。”</p>

“不仅让郡王府免于处罚,还在陛下那里留下一个很深的好印象,得到陛下认可!”</p>

“管家,这件事儿本王全权交给你负责,派儿给你的一万两白银随便用,不需要向本王请示。要是不够,本王这里还有银子!”</p>

“这次说什么都要在朝堂上安插一两个郡王府眼线!”</p>

“你可以分两步走:一边收买朝堂上不属于任何势力的官员给我们郡王府当眼线。一边收买吏部那些高官,等阉党被陛下扳倒后,把以前给郡王府做事的几个小官往上升两级!”</p>

“争取一年内把他们全部升到五品,位置都无所谓,只要能上朝听政,接触到内阁中枢就行!”</p>

看到老爹站在自己面前侃侃而谈,朱以派既震惊又佩服。</p>

都说大明朝把宗室当猪在养,他们除了吃喝玩乐跟生孩子,其他什么都不会。</p>

对老爹朱寿镛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后,朱以派觉得这种说法太以偏概全。</p>

并不是所有藩王宗室都像历史上的福王那样,只会享乐,过着猪一样的日子。还是有很多人从小接受正统教育,学习知识,见识过人。</p>

只是因为宗室不能参政,他们一肚子的本事没法儿展现出来。</p>

老爹朱寿镛就是这样的人。</p>

有眼光,有谋略,要是在朝堂上当官,混个正二品肯定没问题。</p>

可惜他被郡王的身份给困在泰兴,还非常穷,完全没机会参政。</p>

如今有了银子,虽然照样没法儿直接参政,但可以从其他途径一展所长。</p>

刚才的布局就非常厉害,两条路一起走,相当于给郡王府买了双保险。</p>

在忠诚方面,新收买的文官肯定比不过那些已经给郡王府做事好几年的小官。</p>

老爹两条路一起走,既可以让那些小官监视郡王府刚刚收买的那些高官,确保他们提供的情报和消息都是真的。</p>

还能多给郡王府留一条后路。</p>

万一那些新收买的文官背叛郡王府,那些小官已经在郡王府支持下成长为朝廷中层官员,可以继续给郡王府提供消息。</p>

不至于把郡王府情报来源渠道全部放到一个人身上,导致这个人一出事,郡王府的消息来源就断了。</p>

马上支持:“父王厉害,这样咱们的情报来源就有了双保险!”</p>

“如果能再加一条,双保险也许就能变成三道保险!”</p>

朱寿镛一脸期待问:“加什么?”</p>

朱以派马上道:“出钱资助一些品性优良,穷困潦倒的年轻人,让他们参加科考,入朝为官。这样一来,他们对郡王府肯定更加忠诚。”</p>

“这样做虽然好久才会有回报,但投入并不多,一个读书人一年三十两白银就够了,十个读书人也才三百两。”</p>

“咱们一年拿一千两白银资助三十个读书人,每次能有一两个考中进士咱们就赚大了!父王您觉得呢?”</p>

“这个办法好!”朱寿镛看着儿子一脸高兴道。</p>

“据我所知,江南一带的有钱士绅就通过这种手段培植自己势力!”</p>

“虽然家里没人当官,但却可以通过他们资助的官员插手朝廷政务!”</p>

“如果咱们郡王府也能资助一些读书人通过科举进入朝堂,肯定能给郡王府带来巨大好处!”</p>

“管家你明天就可以开始布局!”</p>

新书上传!求推荐票!求收藏!求月票!</p>sxbiquge/read/60/60428/ )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