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宋 第374章 威胁

>

“嘭!”</p>

一声重响,开封城汴河东岸的潘家酒楼内响起陶罐砸落的声音,之后便是哭爹喊娘,不时还响起几声惨叫。</p>

李瑕站在街边,目光望去,只见一队兵士正在酒楼内大肆抢掳,有个中年男子正跪在那哀求不已,旁边是两具尸体,血流了满地都是。</p>

喝骂声中,李瑕也大概听懂了这是在做什么。</p>

所谓“钩考”,查的是钱粮赋税,蒙古对汉地的管理十分松散,要的是每年有钱粮上贡,供应其无休无止的征战。</p>

如今经略使赵璧以“克扣军赏”的罪名被拿下,开封的赋税显然是有大亏空。钩考局遂开始亲自收缴这部分钱粮。</p>

这便像是个粗人占了一片地盘,平时丢给管事的打理,他万事不管。但时不时也要亲自来看看,给管事的几巴掌,搜刮一遍,再告诉管事的“看清楚了,钱粮是这么收的”。</p>

对于史天泽、赵璧这些汉人高官而言,五年心血,将河南治理得井井有条,开封城复见繁荣……却成了被养肥的鸡,拉出来宰一宰。</p>

各级官员被捉拿拷打,惨死狱中,畏钩考如虎,称其惨绝人寰。</p>

而对斗升小民而言,才叫真正的残酷。</p>

环目望去,街巷之中行走的,皆是砧板上的肉而已。</p>

李瑕看了一会,见潘家酒楼中的兵士有十二人,遂转身向一条小巷子走去。不一会儿,前方便听到了哭喊声。</p>

“没了这些粮,小人一家真的活不下去了啊……”</p>

只见一名老者正抱着一个兵士的小腿恸哭不已,那两个兵士一人背着个小布包,一人拿着件碎花破袍,正对着老者乱踹。</p>

李瑕没去看那老者,开封城内这样的人太多,他顾不过来。</p>

他只是快步上前,袖子里的匕首径直捅在一名兵士背后。</p>

这一下突如其来,那兵士还未及反应便栽倒在地,另一人才转过身,匕首已划过他的喉咙。</p>

装着粮食的小布包落在地上。</p>

李瑕没去捡,也没说话,转过拐角,很快便离开了现场。</p>

七拐八绕,他走近一间破屋,拿钥匙打开门锁,进屋后飞快脱下身上的道袍。</p>

再出门时,李瑕已是衣裳褴褛,脸上也满是污渍,手里捧着一个破碗,如同一个乞丐……</p>

~~</p>

“你是说,城中有一道士杀了两名钩考局的士卒?”</p>

说话的老者名叫“刘太平”,乃是蒙古大臣,奉蒙哥汗之命协助阿蓝答儿钩考,受任为陕西行省参政知事。</p>

刘太平虽是汉人,却非忽必烈一系。</p>

虽然忽必烈“以汉法治汉地”之政笼络了大部分汉人,如姚枢、郝经这些文人,如张柔、史天泽这些世侯,他们心底里还放不下汉家的礼仪传承,认为自己所作所为是让蒙人行汉法,此非卖国,乃融合归化胡人。</p>

但大蒙古国的汉官也并非全部就被这点情怀打动。</p>

如刘太平等人便认为,大汗就是大汗,不论是用汉法治理汉地,还是让回回人来理财,本质上都是为大汗收缴钱粮,有何区别?</p>

忽必烈幕府那些汉人在他们眼里,便像是到了青楼卖身却还自诩清高,可笑。角妓也好,色妓也罢,谁不是为了钱?</p>

这次,蒙哥命刘太平协助阿蓝答儿,分工也很明确。阿蓝答儿要做的是铲除忽必烈的势力,刘太平要做的则是搜刮汉地的钱粮。</p>

因此,近日来在河南“弥补亏空”之事,便是刘太平负责。</p>

今日听了禀报,刘太平喃喃道:“全真教……重阳观……”</p>

“叔父说的是,侄儿也认为是全真教所为。”刘忠直拱手道:“侄儿想去彻查重阳观。”</p>

刘太平道:“如今佛道之争激烈,未必不是佛门故意栽赃道门,你莫要先入为主。”</p>

佛道之争,刘太平还是更倾向于道门,只看他这名字便知。</p>

“是,若无确凿证据,侄儿不会乱来。那侄儿这就去重阳观一趟?”</p>

“去吧。”刘太平又埋首案牍。</p>

于他而言,这仅是一桩小事,死了两个人,表明有人对钩考不满,意料之中。</p>

刘忠直得了允许,遂点了一队人,往重阳观而去。</p>

他与叔父刘太平不同,他不在意佛门、道门,只想要办好手上的差事。</p>

有人妄敢杀了他的人,管其是道士还是和尚,刘忠直必定要将其揪出来……</p>

~~</p>

孙德彧近日并不开心。</p>

他好不容易攒了些钱,开封城里的酒楼与勾栏却都不开,到处人心惶惶,有钱也不知如何花。</p>

“以往只知没钱的烦恼,原来有钱也有烦恼,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我如今却不是圣人,尚需修行。”</p>

他喃喃自语着,才打坐没多久,又忍不住将那两锭银子拿出来。</p>

“尔等扰我清修,恨不能将尔等花出去才好……”</p>

突然,有脚步声传来,孙德彧忙将银锭收了,才闭上眼,便听有人道:“师弟,有公门中人来了,唤你过去一趟。”</p>

“啊?苗师兄,是好事还是坏事?”</p>>

“来人神色不善,想必是坏事。”</p>

“哎哟,那你好歹喊一句‘不好了’啊……”</p>

孙德彧嘴里埋怨着,却是悄悄将袖子里的钱藏到垫子下面,这才忐忑不安地跟出去。</p>

还没到偏殿,便听里面的对话声传来,却是俞德宸又在解释南下杀李瑕之事。</p>

这点事情俞德宸已翻来覆去说了许多次了,听在孙德彧耳里,只觉这位俞师兄真是谎话愈说愈熟练,哪还有半点清修之人的样子嘛?</p>

~~</p>

偏殿当中,刘忠直已审了俞德宸好一会。</p>

“你真不知那张君宝去了何处?”</p>

俞德宸道:“真不知。”</p>

刘忠直踱了几步,看了一眼殿上的神像,问道:“你可敢当着三清尊者起誓?”</p>

“贫道起誓,确不知张君宝去了何处,亦不知张君宝是否宋廷细作。”</p>

刘忠直皱了皱眉,正见一小道士从门外进来。</p>

“你是孙德彧?”</p>

“贫道正是。”</p>

“有人看见你昨日与张君宝同游,是吗?”</p>

“是啊。”孙德彧直言不讳,道:“昨日我带俞师兄与张君宝去吃炒菜。”</p>

“其后张君宝去了何处?”</p>

“一眨眼就不眼了,说要去找玄逸真人认亲。”孙德彧道:“但我看,他这人实在可疑。”</p>

“哦?”刘忠直眼睛一亮,道:“细说。”</p>

孙德彧低着头,眼珠子一转,道:“这位官人,其实我俞师兄是有点呆的。”</p>

俞德宸瞥了孙德彧一眼,皱了皱眉。因公门中人在,只好闷不作声。</p>

“俞师兄自小就在终南山上长大,每日只知功课,不谙世事的。哪里比得了宋人老辣又狡滑,他出远门办这样的事,很可能被人看破了……”</p>

孙德彧先是这般为俞德宸开脱了,这才再次说起自己的推论。</p>

刘忠直听罢,有些讶异。</p>

“你是说,那张君宝是李瑕假扮的?他混进开封做什么?”</p>

孙德彧眼睛睁得老大,认认真真道:“我们全真教派人杀他,他回来……当然是报复啊,也许是要刺杀栖云真人。”</p>

“呵。”刘忠直轻笑了一声。</p>

他虽不了解李瑕,却已从今日的调查中得知李瑕乃宋廷知县。</p>

堂堂一县父母,孤身来杀一个老道士?可笑……若那李瑕真来了开封,要做的绝不是这等无聊之事。</p>

思及至此,刘忠直眼中已泛起沉思之色。</p>

孙德彧又道:“不过哦,我俞师兄肯定是无辜的,他就是呆了一点,没准被人利用了。”</p>

“对,那张君宝自称是来寻亲的,说的和真的一样,我们重阳观众师兄弟都信了他。谁能想到竟敢当街杀人……”</p>

“就是说啊。”孙德彧道:“昨日我与史家二郎说了这个推论,连史家二郎都不信呢。”</p>

“史家二郎?”刘忠直忽皱起眉头,凝视着孙德彧,问道:“史二郎又是怎回事?”</p>

“我……贫道……”</p>

孙德彧忽然意识到了什么,不敢再说。</p>

在他心里,史家那是顶天的人物,这才把史樟搬出来以示张君宝演得好,证明俞德宸无辜。</p>

但此时看见刘忠直神色不善,孙德彧想到这句话怕是要给史樟招祸,后悔不迭。</p>

刘忠直却不放过他,上前一步,逼问道:“说,史二郎是怎么回事?”</p>

孙德彧有些被吓到,手都不知往何处放。</p>

他不说,自有人说。</p>

“昨日史二郎来过,特意来查看李瑕的首级……”</p>

刘忠直还在皱眉思索,又有下属快步进来,低声道:“今日杀人那个道士,有人昨日见到过。”</p>

“在哪?”</p>

“昨日在矾楼旧址处,有人亲眼看到史家二郎与那道士见过面。”</p>

刘忠直猛地回过头,瞪向孙德彧。</p>

下一刻,俞德宸大步上前,拦在孙德彧面前。</p>

“不错,昨日我们出门确实见到了史家二郎。但我与师弟并不知张君宝之身份,若有罪过,问责我一人便是。”</p>

</p>sxbiquge/read/56/564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