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不科学 第二百零二章 继承了禁令的优秀传统(6.4K)

>

半个小时后。</p>

徐云面色匆匆的赶到医学大楼,搭乘电梯来到了实验室。</p>

刚一进门。</p>

他便见到裘生塞着耳机,靠在在椅子上,翘着二郎腿一晃一晃的。</p>

一边刷抖音一边嘬豆浆,看上去好不快活。</p>

徐云快步走到他身边,食指蜷曲,在桌上敲了两下:</p>

“嘿, 老裘。”</p>

“唔?”</p>

裘生这才回过神,将耳机摘下。</p>

随后伸了个懒腰,从身边拿了杯封装的豆浆推到徐云面前:</p>

“喏,东苑食堂的豆浆,还热着呢。”</p>

“来自那位驴兄的辛勤劳作,你不知道这些天这玩意有多抢手,八点多一分钟都抢不到了。”</p>

徐云接过豆浆, 轻轻抿了一口,接着说道:</p>

“豆浆的事儿先不谈,话说老裘,你之前提到的培养基是个啥情况?”</p>

裘生闻言嘿嘿一笑,用下巴朝放着培养基的方向努了努,解释道:</p>

“这些天食堂石磨豆浆的生意不是很好嘛,顺带着每天磨出来的豆渣也挺多的。”</p>

“说是每天剩下的豆渣足足有上百斤,处理起来还挺麻烦的,这事儿你应该知道吧?”</p>

徐云轻轻点了点头。</p>

上辈子是豆子的同学应该知道。</p>

一般来说。</p>

如果你脸不黑的话,一斤豆子差不多可以出五到六斤的豆浆。</p>

驴拉石磨的话由于研磨不均匀,产量会少点,大概只能出4斤左右。</p>

豆浆的密度比水大, 换算下来500克豆浆只有400毫升出头。</p>

400x4=1600</p>

也就是说,一斤豆子大概可以通过石磨磨出来1.6升的豆浆。</p>

东苑食堂一杯豆浆的规格一般是200毫升,一千人次就是200升,一百三十斤好说了。</p>

最近东苑食堂的石磨豆浆爆火, 连带着中区西区的不少学生也跟着过来买起了早餐, 总人次在3000左右。</p>

算上其他一些豆制品食物, 食堂那边每天产生的豆渣重量一直在130到160之间浮动。</p>

这些豆渣处理起来还是比较麻烦的, 毕竟豆渣制品相对来说没那么好卖。</p>

大部分情况下,剩余的豆渣都只能送去发酵生产液肥。</p>

随后裘生顿了顿,继续说道:</p>

“那天我在东南门遇到了处理豆渣的几位勤工学生,其中正好有一位是我同乡的学妹。”</p>

“所以我就和她讨了一斤豆渣回来,准备有空自己做個豆渣饼啥的解解馋。”</p>

徐云点点头,又问道:</p>

“那么驴毛呢?”</p>

裘生拿起豆浆抿了一口,从边上又拖过来了一个蓝色的小袋子,隐约可以看到些许动物毛发:</p>

“当时她手上还拿着一个小塑料袋,一问才知道,这是那头驴换季掉下来的毛,打算找个垃圾堆把它们扔了。”</p>

“正好我最近在带一组课题,内容是研究型角蛋白纤维材料在水响应形状记忆和机理方面的特性。”</p>

“驴毛又是一种天然的纺织纤维材料,硬要说的话比起羊毛鸟毛啥的还少见一点儿,所以我就把豆渣和驴毛一起带回来了。”</p>

“后来在制作培养基的时候我寻思着那谁不是说过么,反正不要钱,多少试一点嘛,就把豆渣也拿去做了基底。”</p>

“豆渣和驴毛我是一起带回来的,虽然有袋子分隔, 但还是有一根夹到了豆渣里头。”</p>

“这只是我心血来潮做的对照组,检查过程也就没那么仔细,没注意把它给混了进去。”</p>

“结果时间一长忽然发现, 驴毛周围的新型微生物数量居然暴增到了其他对照组的二十倍以上!”</p>

“这不,我就立刻打电话把你喊过来了。”</p>

听完裘生这番话。</p>

徐云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p>

在提及微生物培养的时候,很多人经常都会把思路往高大上的角度去想。</p>

但实际上。</p>

微生物的培养基并不一定有特别高的逼格,具体是分类型的,有些基底还是常见的一些东西。</p>

一般来说。</p>

在实验室里,微生物培养基有三个种类:</p>

首先是合成培养基。</p>

这种培养基的各种成分是已知的各种化学物质,优点是化学成分清楚,组成成分精确,重复性强。</p>

缺点则是价格较贵,而且微生物在这类培养基中生长较慢。</p>

比如如高氏一号合成培养基、察氏培养基等等。</p>

其次是半合成培养基。</p>

它是在天然有机物的基础上适当加入已知成分的无机盐类,或在合成培养基的基础上添加某些天然成分制作成的培养基。</p>

比如培养霉菌用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就是这种类型。</p>

最后一个同时也是运用次数最多的,则是天然培养基。</p>

它完全由天然物质制成,如蒸熟的马铃薯和普通牛肉汤:</p>

前者用于培养霉菌和做育碧服务器,后者用于培养细菌。</p>

同时除了马铃薯和牛肉汤外,裘生所用的豆渣其实也算是个常见的老龙套。</p>

比如杏鲍菇菌丝体就是靠这玩意儿培育的,苍白杆菌还原也是用的这种基底。</p>

只是在现实里。</p>

大多数苦逼的生化汪之所以喜欢用豆渣,主要是因为可以用经费买豆子来榨豆浆喝,安全的同时还能省点钱......</p>

当年徐云读博士的时候就认识一位生物汪,实验室就在徐云做苦力的物理实验室隔壁,有事没事就拎着一大桶豆浆过来窜门。</p>

那时候和徐云两个单身狗就着豆浆配毛豆,谈天说地无所不聊,如今想来倒也挺有意思的。</p>

后来那哥们的孩子今年都考上科大了,徐云还是个单身狗.....</p>

真是个悲伤的故事。</p>

而除了豆渣之外,裘生所说的误加驴毛也很正常。</p>

普通培养皿这玩意儿,可以说是实验室里最容易出现奇奇怪怪东西的地方。</p>

比如指甲壳啦、头发啦、某些弯弯曲曲的不明毛发啦都可以见到。</p>

徐云毕业后的某次饭局上,甚至听说过有人把手机壳给加进去还尤不自知的。</p>

随后他沉默片刻,看向裘生,问道:</p>

“老裘,检测报告呢?给我看看。”</p>

裘生对于这个问题显然早有准备,只见他从身边取来了几张纸,递给徐云:</p>

“我打印好了,这儿呢。”</p>

徐云将其接过,认真的看了起来。</p>

几秒钟后。</p>

他顿时眉头一挑,目光锁定了其中一栏:</p>

“好家伙,一毫升三万u?”</p>

众所周知。</p>

在药品和微生物领域,具有一定生物效能的最小效价单元就叫“单位”。</p>

国际上叫iu。</p>

华夏则叫做u。</p>

iu与u之间是没有互相换算的,只有iu与重量之间的换算或u与重量之间的换算。</p>

也就是说u/l这个剂量级,是有华夏特有的一个单位。</p>

一般来说。</p>

在目前国内,维生素大多用用iu表示?</p>

而抗生素则是用u表示的。</p>

比如青霉素的规格一般是20万u每毫升,红霉素则是七万。</p>

之前徐云等人在青苔中找到的最大新种单位是8000u,差2000能破万。</p>

不过这是通过特殊技术富集而成的高密度种群,没多少普适性。</p>

正常情况下。</p>

这类新种微生物的单位密度只有1500u左右。</p>

眼下在豆渣 驴毛的培养基中达到了三万u,确实可以算是暴增了。</p>

随后徐云将报告放到一边,对裘生问道:</p>>

“那么老裘,新种暴增的原因呢?”</p>

“豆渣基底能够暴增种群这还能说得过去,毕竟理化指标可能存在一些特异性,这倒不难接受。”</p>

“但驴毛又是咋回事,而且为啥还必须是本土驴的驴毛?”</p>

裘生闻言抬起眼皮看了他一眼,笑着问道:</p>

“老徐,你还记得当初那轮由国家基因库牵头的、对驴基因表达体的研究吗?”</p>

徐云微微一愣,旋即脱口而出:</p>

“就是10.13881/jki.hljxmsy.2021.02.0100和10.28502/nki.nkjrb.2014.007254那两篇报告?”</p>

裘生点了点头:</p>

“没错。”</p>

2014年的时候。</p>

由华夏基因库牵头,杨焕明院士曾经组织过一次对驴的基因测序。</p>

那也是世界首个大型的驴基因组项目。</p>

在后来的检测过程中,检测团队曾经发现过不少非常奇怪的情况。</p>

比如说.......</p>

本土驴的体内会产生少量的巯基乙酸钙。</p>

没错。</p>

巯基乙酸钙。</p>

这玩意读起来有点拗口,在现实里的用途是脱毛的伱敢信......</p>

除此以外。</p>

他们还发现在本土驴中,会出现一种light point的表型,简称lp表型。</p>

在这种表型下。</p>

mc1r基因的突变体在影响毛发的同时,还会影响pept1基因cds序列的扩增。</p>

这直接导致了驴毛杨氏弹性模量存在一个很奇怪的比例。</p>

例如相对湿度从0增大到100%的情况中,驴毛轴向肿胀仅有1%。</p>

而杨氏模量与切变模量的比值,却从217∶1减小到了 15∶1。</p>

除此以外,</p>

本土驴的毛发上还检测到了一种与高嫩度组存在225个差异代谢物的磷酸戊糖途径产物,这篇研究结果还上了自然的子刊。</p>

可惜的是....如今本土驴的数量实在是太少了。</p>

因此几年下来。</p>

一直没有国内外的权威机构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究,很多东西也就没能有个准确的定论。</p>

其实类似的情况有不少,比如本土的黑毛猪、蟾蜍等等,都有很多未知的表型。</p>

想到这里。</p>

徐云不由看向裘生,问道:</p>

“老裘,你的意思是那种磷酸戊糖产物与豆渣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培养环境,从而引导了新种微生物的扩增?”</p>

裘生点了点头,肯定道:</p>

“没错,不过这只是一个明面上的反馈,具体的内在情况还需要进一步研究。”</p>

“因此我认为,眼下咱们有三件事要先做好。”</p>

徐云看了他一眼,问道:</p>

“哪三件事?”</p>

裘生立刻掰持起了手指,目光又看了眼一旁存放有培养基的箱子,说道:</p>

“首先嘛....就是新种扩增的分析了。”</p>

“目前3万u密度已经达到了自然增长的上限,已经没多少增长空间了,可这个数字离我们需要的理想值还有一定差异。”</p>

“所以咱们要尽快将磷酸戊糖产物的成分解析出来,掌握它的扩增技术。”</p>

“然后进行进一步扩增、灭活,最终才能考虑生产牙膏的问题。”</p>

说到这里。</p>

裘生不由环视了实验室一圈,深吸一口气,对徐云道:</p>

“而想要完成这一步,咱们这间实验室显然是没那能力的,必须向学校申请小分子探针才行。”</p>

小分子探针。</p>

这是近年来比较新兴的一种技术。</p>

它大概从2010年前后开始兴起,并且迅速引发起了一轮潮流。</p>

如今十多年过去,它依旧没有触及技术天花板,并且领域内的差异极大。</p>

比如普通的小分子探针技术普通医院就能做到,成本200块钱还能划医保卡。</p>

而最最高精尖的、能组成dna微阵列的小分子探针则高到离谱,全套成本不下千万。</p>

裘生所说的小分子探针差不多是kit那级别的设备,单次成本大概就要两三万了。</p>

这种设备必须要经过田良伟的批准才能使用,这间实验室内显然是不存在的。</p>

某种意义上来说。</p>

属于科大的镇校之宝也说得过去。</p>

面对裘生的这个要求,徐云当即点了点头,继续道:</p>

“这事儿我记下了,我会去和老师那边联系的,第二件事呢?”</p>

裘生顿时表情一松,坐回到了座位上,对他道:</p>

“第二件事就是....那头驴的问题。”</p>

“这年头的本土驴也不太好找,哪怕是村镇下头的多半也都是杂交过的,毕竟当初国家可是引进了百万级别的巴基斯坦驴呢。”</p>

“所以那头驴的皮毛可以说极其珍贵,短期内甚至可以归类到‘孤本’的性质。”</p>

“所以咱们得想个方案,让它能定期产出一些毛发。”</p>

“反倒是豆渣那边比较容易,本就是该报废的物料,和他们说一声就能到手。”</p>

徐云亦是赞同的点了点头。</p>

驴兄的出现给东苑餐厅带来了不少利润,加上豆渣本就是要拿去做肥料的废弃物,几乎没多少价值。</p>

因此这事儿连田良伟都不需要惊动,徐云自个儿就能把豆渣全部讨来。</p>

这样一来。</p>

从生产到废弃物回收,整个环节从头到尾就齐活儿了。</p>

没有一丁点浪费,堪称完美。</p>

只有驴兄受伤的世界完成了.jpg。</p>

随后徐云顿了顿,又问道:</p>

“那么最后一件事呢?”</p>

“最后一件啊......”</p>

裘生挠了挠头,在座位上伸了个懒腰,说道:</p>

“这事儿也不难,就是这个新种微生物叫着有些拗口,你给它取个名呗?”</p>

“取名?”</p>

徐云微微一愣,整个人陷入了沉思。</p>

的确。</p>

这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微生物,老是用新种新种的称呼它也不太合适,取个名字就方便多了。</p>

可该叫啥名呢......</p>

沉思之间。</p>

徐云的目光忽然瞥到了不远处的一架光学显微镜上,显微镜的反光镜跟秃头似的在反着光。</p>

片刻过后。</p>

他的脑海中忽然浮现出了一个个子不高的小姑娘,正在满脸飞扬的朝他挥着手。</p>

按照推演结果所说。</p>

她后来似乎发现了不少的微生物,如期所愿的成为了一位大生物学家.....</p>

也不知自己发现的这个微生物,和她是否有着某些关联?</p>

同时这种微生物无时无刻都在洁净着世界,哪怕在最污秽的下水道中也是出淤泥而不染......</p>

想到这里。</p>

徐云不由深吸一口气,对裘生道:</p>

“名字的话.......”</p>

“就叫它易安菌吧。”</p>

....................</p>

</p>sxbiquge/read/56/561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