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不科学 第115章 你听说过科学吗

>

在21世纪的夏天,想要喝到冰水并不是一件难事儿。</p>

基本上在街头随便找个便利店,你都能买到冰气十足的冷饮。</p>

但是在眼下的古代大宋,想要在夏天喝到一碗冰镇的酸梅汤,那就有些不容易了。</p>

也不知道这位老汉的家里是有冰窖,还是利用的硝石制冰?</p>

硝石这玩意的吸热功能被发现于唐末,溶解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热量,使水温降低,甚至结冰。</p>

因此自那之后,硝石制冰也逐渐成为了华夏古代制取冰块的一种方式。</p>

如今数百年过去,硝石制冰的技术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成熟的地步,并且普及到了民间。</p>

不过有些时候硝石不太好找,所以一些普通人家用的是芒硝——从老八餐厅那儿刮下来的那种。。</p>

当然了。</p>

眼下这家铺子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p>

纵使是用硝石制冰,材料的来源显然也不会那么污秽。</p>

与此同时。</p>

摸着碗沿上的冰气,徐云心神忽然莫名一动。</p>

仿佛有什么东西轻飘飘的从他脑海中闪了过去,想抓却又把握不住。</p>

随后他还没来得及细思,便被身边永柱的大嗓门打断了思路。</p>

“真他娘的爽!”</p>

只见永柱几人将各自碗中的酸梅汤饮了小半碗,畅快的一抹嘴角,呼出一口暑气。</p>

也不知道是不是冰气通了心门,有位仆役不由轻轻叹了口气,抱怨道:</p>

“哎,眼下这天气,是越来越热了。”</p>

永柱闻言,抬起眼皮看了他一眼,嗤笑道:</p>

“现在?现在还算好了,再过旬月,晚上你睡觉都睡不安生!将就着过吧,熬两个月就好了。”</p>

也不知是不是“熬”这个字戳到了众人心中的敏感部位,现场的氛围顿时肉眼可见的低沉了下来。</p>

只见另一位脸上有块青色胎记的仆役沉默片刻,忽然道:</p>

“永柱哥,听说老爷这次只准备少许人回京口?”</p>

永柱点点头, 拿起陶碗又抿了一口:</p>

“此次老爷会带十余人回京口,剩下的则跟着小四爷留在汴京, 按老爷如今的年岁...往后恐怕不会有多少往来了。”</p>

青色胎记的仆役又问道:</p>

“那永柱哥, 你准备跟着老爷还是.....?”</p>

永柱眉眼略微低了几分, 叹了口气:</p>

“小四爷和老爷相比...哎,若不是父母年迈, 我定然会随老爷回京口。”</p>

说完他看了眼徐云,也不知是不是请客带来的好印象,这个汉子又多说了几句:</p>

“王麻子, 这几日你多往老都管那儿走动走动。</p>

老爷是个真善人,你如今无依无靠,若是能跟着老爷回京口,今后好歹算有了着落,离了这伤心之地也是件好事儿。</p>

未来租几亩薄田, 讨一房妻子, 后半辈子也就安生了。”</p>

徐云:“......”</p>

道理我都懂, 但伤心之地又是什么鬼?</p>

不过话说回来, 永柱这番话里透露的情报倒是不少:</p>

很明显。</p>

老苏已经在准备回京口的事情了。</p>

老苏在历史上确实是夏季回的京口,但史书却没记载具体的时间, 通篇只有‘是年夏’三个字。</p>

而按照永柱的这番话。</p>

若是不出意外的话, 老苏可能在一到两周内,就会正式启程。</p>

这无疑是个非常重要的情报,先前提及过,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老苏都必须留在汴京。</p>

要是接下来几天实在没什么机会,徐云就得考虑考虑鼓捣一些大新闻了。</p>

随后四人又简单聊了继续, 便由徐云结算了费用, 继续出发了。</p>

汴京城和如今的浚仪格局非常相似,基本上没多少变动:</p>

又黑又粗的御街直插朱雀门的花心,进了朱雀门右拐便是南门大街和大相国寺。</p>

嗯,当初刘姥姥就是在这儿倒拔垂杨柳来着的。</p>

这一带也是整个汴京最繁华的一部分区域,白天其实还好,等到晚上夜色一深,各种画舫就会在汴河上飘着恭迎恩客了。</p>

穿过这道区域,徐云等人又走了一大段路。</p>

最后来到了一处挂有‘李府’的大院前。</p>

这处大院比起老苏的院落要新一些,大门上的红漆看上去刚涂抹不久,门两边还摆着两头石狮子。</p>

宋朝是石狮子高速发展的时期,除了出现蹲狮, 卧狮外, 还形成了鬏发这个特殊部位。</p>

这个时期。</p>

帝王宫殿摆放的石狮子鬏发为13之数,一品大员为12,二品为11,按照官位依次缩减,七品官员为六鬏。</p>

其他人的家宅门前不可用鬏,这种方式也是区别官家和民间狮子的重要特征。</p>

李格非当前的官职是五品,因此他家门前的石狮子鬏发是八簇。</p>

随后在永柱的带领下,四人走到侧门,敲动了门环。</p>

片刻过后。</p>

咔——</p>

侧门上半部的一处挡板被人挪开,一双眼睛露了出来:</p>

“谁啊?”</p>

永柱轻咳一声,示意徐云掏出拜帖,说道:</p>

“我等乃太子少师、陛下御赐赵郡公门下牛马走,前月我家老爷与中侍大人约好今日借阅书籍,故派我等特来拜递文书,还请这位尊长通禀则个。”</p>

一旁的徐云则很默契的将拜帖从空隙中塞了进去。</p>

门房接过拜帖,打量了一番外观,语气不由客套了不少:</p>

“原来是苏大人府上中人,小老秦连,诸位可叫我秦大爷,请几位稍等片刻,小老这便去通禀老爷。”</p>

随后这位秦姓门房将挡板重新合上,前去寻起了自家主人。</p>

过了一刻钟左右。</p>

嘎吱——</p>

侧门被从中打开。</p>

一位管事模样的精细男子走出,上下打量了众人一眼:</p>

“几位,在下李府主薄李固,请随我来吧。”</p>

徐云几人对视一眼,乖乖跟上。</p>

入府后。</p>

在管事的引导下,一行人穿过几道院墙,最终停到了一处书阁前。</p>

书阁一共有两层楼高,隐约透着一股檀香味。</p>

看得出来,应该经常有人进出这栋阁楼,焚香阅卷。</p>

阁楼的入口处此时放着几口密封的大箱子,周围有三四个护院负责看守,想必里头应该就是这次需要交接的书籍了。</p>

管事先是带着徐云几人走到庭院中心,随后走到左侧的一间小屋门口,恭敬道:</p>

“小姐,苏大人派来的取书仆役到了。”</p>

片刻过后。</p>

嘎吱——</p>

又是一道开门声,小屋里走出了一位女子——或者说女孩。</p>

女孩的个子不算高,身形瘦弱,看上去像一根小豆芽似的,但颜值却不低。</p>

面凝鹅脂,唇若点樱,眉如墨画,神若秋水,说不出的柔媚细腻。</p>

一身翠绿的裙子,在这庭院中显得格外的夺目鲜润。</p>>

得见伊人,徐云的脑海中忽然冒出了两个词:</p>

雨打碧荷,雾薄孤山。</p>

想来也是。</p>

能写出“自是花中第一流”这种句子的女子,颜值又会低到哪儿去呢?</p>

当然了。</p>

别看这姑娘温婉端庄,实际上这根小豆芽性情豪放着呢。</p>

打麻将、赌博、酗酒样样不落,曾经一夜豪赌600贯钱结果颗粒无收,颇有些火影里头纲手刚登场的样子。</p>

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如梦令》:</p>

常记溪亭日暮,</p>

沉醉不知归路,</p>

兴尽晚回舟,</p>

误入藕花深处,</p>

争渡,争渡,</p>

惊起一滩鸥鹭。</p>

看起来很有诗意是吗?</p>

实际上这首词的意思,是指本姑娘已经喝醉了,喝到连回家的路都找不到了.....</p>

顺便一提。</p>

这首词刚刚面世不久,也就是这位十六岁的首作。</p>

没错。</p>

这就是李清照。</p>

千古第一才女,大宋第一送财童女,爱喝酒却又酒量奇低的.....</p>

易安居士。</p>

走屋子里走出后,小李杏步沿台阶走下。</p>

来到徐云等人面前后扫了他们一眼,问道:</p>

“苏大人的借阅文书呢?”</p>

徐云见状主动上前一步,朝她一拱手:</p>

“回禀小姐,文书在小人身上,不过还请小姐先让我等核验书目,无误后自当将文书呈上。”</p>

小李诧异的看了他一眼,语气连带着也重了几分:</p>

“此次苏大人所借之书有不少字形生僻,你可识得?”</p>

“自是识得。”</p>

小李不由又看了他一眼。</p>

其实从当初那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就不难看出,小李是个很接地气又爱较真的姑娘。</p>

这点从来后赵明诚逃跑她写书讽刺,以及举报张汝舟的举动也可以得见一二。</p>

这次老苏向老李借的书里,有几本是黄州特有的当地文集,光名目就繁杂无比,连小李一开始都得查阅资料才能看懂。</p>

因此骤然听闻徐云的‘大言不惭’,小李的倔脾气倒也上来了。</p>

不过这姑娘表面上倒没怎么变化,只是很平常的一点头:</p>

“也是,那就先核验书目吧。”</p>

随后几人走到箱子边,由李管事打开箱子,又吩咐院内仆役在地面铺了一张布,接着退至众人身后。</p>

徐云见状看向小李,得到小李的首肯后,走上前核验起了书籍名目。</p>

“《送黄州林通判列序》.....”</p>

“《寅恪奇志十二册》....”</p>

“《清流先生牝舍记》.....”</p>

“《赱仐鸔毼??》.....”</p>

“《哿物杂序嘂论》.....”</p>

唐朝和宋朝的交接其实并不平滑,中间还有个五代十国的割据纷乱年代。</p>

五代十国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里外里六十多年好说呢。</p>

其中黄州正好处于后梁的动荡之地,因此在这期间,黄州的文化与字体相对性的出现了不少异变。</p>

虽然这种异化文字,在宋朝后便逐渐恢复了正常。</p>

但就像后世本土各个地方存在方言一样,异化的文字和语言,是不可能一下就被彻底消除的。</p>

李格非在黄州就职期间受苏轼影响,收集了大量黄州特色的书籍文刊,其中大概有两成与目前大宋的官方文化有所差异。</p>

有些是字体,有些是组合成的字意。</p>

而老李在和老苏写信的时候呢,又显然不可能直接照搬书籍原名。</p>

因此信件中的内容其实是被简化过的,老苏知道名目繁杂,但却不知道繁杂到了这种地步,否则说不定他就自己上门了。</p>

所以小李一开始的想法确实不是傲娇,而是真认为徐云在大言不惭——这姑娘贼着呢,就巴望着等徐云丢脸后开嘲讽了。</p>

结果没想到验着验着,这个看起来有些白净的苏府下人,居然很流畅的将书名都念对了?</p>

合着这年头苏府的文化水平,已经高到这种地步了吗?</p>

一刻钟后。</p>

徐云抹了把额头上的汗,拿着一本书走到小李面前:</p>

“小姐,此册书籍与名目所列似有不同,还请您过目。”</p>

小李接过名目和书册,扫视了几眼。</p>

发现正如徐云所说,名目上所写的是《黄州九城八县偏志》,而徐云手上的这本则是《黄州九城八县偏闻》。</p>

虽然都是偏类书籍,但志大多由官方所著,闻就不一定了。</p>

可能是官方,也可能是隐士,甚至一些地主都有可能。</p>

因此二者所记载的内容也可能截然不同,确实全是一次错漏。</p>

面对摆在眼前的事实,小李先招来李管事嘱咐其前去换书,接着又对徐云问道:</p>

“你叫什么名字?”</p>

“王林。”</p>

“会作词吗?”</p>

“不会。”</p>

“诗呢?”</p>

“也不会。”</p>

“写文呢?”</p>

“更不会了。”</p>

“那你会什么?”</p>

“挑水劈柴,还有取书。”</p>

“......”</p>

徐云的话小李自不会全信,但眼见对方言辞之中拒意明显,便有些惋惜的摇了摇头:</p>

“词也不会诗也不会,识这般多字,岂不是白白浪费了才学?”</p>

徐云笑了笑,没有和这姑娘争辩。</p>

眼下这位才女尚且待字闺中,无论是人生阅历还是性格,都没有达到真正的成熟期。</p>

也许等到靖康之变后,小李才会对自己的这个问题有全新的答案吧。</p>

总之对于徐云而言,能见到小李本尊,这已经就算达到目标了。</p>

也许今后二人之间,不会再有交集了......</p>

吧?</p>

.............</p>

</p>sxbiquge/read/56/561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