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隔三月再来莱州,孙元化赫然发现,这座城池变得有些陌生了。</p>
莱州不复曾经的雄伟,到处都是残垣断壁。不知何处始终散发着浓烟,熏烤的整座城池令人窒息。</p>
除了陌生的城池,城上的人也更加陌生了。</p>
无数的目光俯瞰下来,看向孙元化时,竟全都带着愤怒和憎恨。</p>
许多百姓抬着死尸从旁边走过,如果不是有官兵拦着,都要冲到他的面前。</p>
仿佛城外的不是敌人,眼前的他才是。</p>
“中丞,怕是你我难逃一死了。”</p>
辽海监军道王徵感受着四面皆敌的气氛,心生悲凉。</p>
他是由孙元化举荐,才担任的辽海监军道。事到如今,自然和孙元化是一个绳子上的蚂蚱了。</p>
孙元化头脑里乱哄哄的,已经失去了思考能力。</p>
从登州离开的时候,他还有些信心,觉得可以说服莱州文武,招降东江镇叛军。</p>
但是到了莱州,看到此地惨状,他的信心动摇了。</p>
血海深仇之下,莱州文武也好,百姓也罢,谁又能接受东江镇的投降呢?</p>
孙元化并不知道,如今的局面下,一心想着招抚的,其实只有他一个人了。</p>
就在他的前脚刚刚踏入莱州城的时候,远处叛军的侧翼突然传来喊杀声。</p>
孙元化愕然看去,却看不到发生了什么。</p>
唯独看到叛军的士卒纷纷乱乱地朝着远处奔去,似乎起了什么乱子。</p>
就在这时,徐从治、谢琏、朱万年、杨御蕃等人联袂奔至。和登州的将士、百姓一样,他们面对孙元化,也没有什么好脸色。</p>
朱万年更是咆哮如雷。</p>
“孙中丞,看看你干的好事?多少百姓因你而惨死!”</p>
孙元化满心苦涩,却不得不保持冷静,努力解释。</p>
“各位,其中必有误解……”</p>
杨御蕃径自打断,哼道:“还有什么误解?叛贼杀人无算,祸乱不休。时至今日,唯有与叛贼不死不休。”</p>
孙元化大急。</p>
“诸君岂可不顾大局耶?”</p>
徐从治看着憔悴的孙元化,心底的怜悯一闪而过。</p>
“孙中丞,事已至此,无需多言。你尚不知,就在此刻,王巡按已经发兵偷袭叛军大营。招抚之议,休要再提。”</p>
孙元化瞠目结舌,腾腾腾连退好几步。</p>
他什么都想到了,甚至已经不顾自己的身后骂名了。就是没有想到,莱州文武如此刚烈,竟然主动出击,打破了双方的平静。</p>
王道纯这么一搞,叛军再无接受招抚的可能了。</p>
是的,王道纯又干了一件令人费解的事。</p>
就在孙元化抵达莱州城时,他擅自发兵偷袭叛军,导致事态扩大。</p>
之前孙元化尚在登州之时,几次三番对孔有德等人晓以大义、说明厉害,劝说孔有德等人投降。</p>
当时他给余大成的书信,内容就是如此。</p>
对于他的努力,朝廷也是同意了的。</p>
但很可惜,此事最终没有成功。</p>
原因是什么呢?</p>
巡按王道纯藏匿了朝廷诏书……</p>
连续两次,孙元化的招抚努力都被王道纯破坏。</p>
暂且不提孔有德等人会不会回心转意,本方有这么一个捣乱专家,吴桥兵变闹的那么严重也就不足为奇了。</p>
王道纯在整个过程中搞了那么多的猫腻,为何到最后他能安然无事呢?</p>
其实,这就要从大明对待叛乱的态度上说起。</p>
众所周知,大明从建国开始,对待叛乱就非常的强硬。从不讲和,也不招抚,必须彻底镇压。</p>
镇压成功了,就是宣宗灭汉王、武宗灭宁王。</p>
镇压不成功,那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比如朱允炆。</p>
因为王道纯的做法,其实是摸准了崇祯的脉络罢了。</p>
再一个,秉公而论,吴桥兵变这事儿真的不能妥协。</p>
原因很简单。</p>
孔有德、李九成、耿仲明等人并非活不下去的百姓,而是领军的将领。</p>
这种人叛乱如果不彻底镇压,还好吃好喝地安抚,那让其他的领军将领怎么看?</p>
这不就是军阀诞生的苗头?</p>
因此,对待东江镇叛军,彻底的镇压就是唯一的选择。</p>
孙元化就是看不清这一点,所以才把自己送到了死路上。</p>
因为王道纯的擅作主张,孙元化跑回莱州主张招抚的打算落空了。</p>
他也没有回旋的余地了。</p>>
谢琏冷着脸道:“孙兄,陛下有令,命你等速速回京,不可逗留。”</p>
徐从治更是不客气。</p>
“来人,安排他们上路。”</p>
一群兵丁冲过来,虎视眈眈地将孙元化、王徵、张焘三人围住。显然,一旦他们有何不明之举,这些兵丁恐怕会立刻刀剑齐下。</p>
看到这一幕,三人均觉眼前一黑,知道再无幸理了。</p>
徐从治、谢琏安排了一队士卒,又准备了马车,一刻不停将孙元化三人又送出了城,直奔京师。</p>
眼看着莱州城越来越远,孙元化反而坦然了许多。</p>
“良甫,是愚兄害了你啊。”</p>
王徵苦笑摇头。</p>
“不是中丞提拔,下官哪有一展抱负的机会?怪只怪天不假佑,你我有此劫难罢了。”</p>
这两人凑在一起哎嘘慨叹,旁边的张焘才是欲哭无泪。</p>
早知今日,当初在登州城,他干脆向叛军投降算了。说不得还能混个小官,总比现在被押去京师,生死难料更好啊。</p>
一行人离了莱州城,迤逦西行。因为战场在身后,路上除了荒凉一些,倒也没有受到什么惊扰。</p>
这一日,走到弥河附近。</p>
因为青州府被白莲教荼毒最甚,因此官道两旁竟然人烟断绝。放眼看去,除了杂草横生,竟如同鬼蜮一般。</p>
安静的天地间,只他们这一行人缓缓而行,竟比游山玩水还要悠闲。</p>
蓦地,咻咻咻的破空声突然而至。</p>
围在马车周围的士卒根本没有反应过来,就纷纷倒在了箭雨之下。</p>
领头的小旗刚要张嘴示警,眼角突然瞥见一枚很短的弩箭直奔咽喉而来。</p>
他在倒下的同时,心里最后的想法是:“敌人竟如此的近。”</p>
一个小旗的士卒全部被灭,前前后后加起来只有数个呼吸而已。随后天地间重归宁静,除了浓厚的血腥味。</p>
马车里的孙元化三人感受到异样,掀开车帘出来,看到情形不由得都懵了。</p>
他们这是遇到劫匪了?</p>
就在他们错愕中,围着马车周围,不足十步左右的草地里,突然一阵窸窸窣窣的响动。</p>
随后他们就看到数十个“草人”平地而起,全都手持劲弩,缓步上前,开始检查士卒的状况。</p>
孙元化三人把眼睛是揉了再揉,都不敢相信刚才看到的一幕。更加无法想象,世间竟有人能把伪装做的如此惟妙惟肖。</p>
那些草人并不管他们三人,检查完毕后,其中一人吹起了口哨。</p>
不一会儿,远处的土路拐角处传来“嘚嘚”的蹄声,几匹骏马优哉游哉而来。</p>
当先一人,即使端坐在马上,也如同山岳一般伟岸。</p>
此人嘴角含着笑,来到孙元化面前,语气颇为亲热。</p>
“孙叔父,恭喜您得脱大难。”</p>
“中……中恒?”</p>
孙元化完全没有想到,出现在自己面前而且杀了官差的人,竟然是左梦庚。</p>
可随即又想到左梦庚的所作所为,反而没有那么吃惊了。</p>
他接受不了的,是左梦庚杀了官差,让他更加无法自处了。</p>
“中恒,你这般做,致老夫于何地矣?”</p>
左梦庚从马上下来,任凭手下收拾,认真地道:“小侄又岂能坐视叔父背负罪名、蒙冤枉死?”</p>
孙元化仰天长叹。</p>
“老夫一生所愿,惟上报君恩、匡扶天下。忠义之道,从不敢或忘。虽九死亦无悔,岂容家族蒙羞、志气消毁?”</p>
从认识孙元化开始,左梦庚知道,这是一个脾气很倔强的人。</p>
对付这种人,用软的绝对不行。</p>
唯一的办法,就是堵死他所有的退路。</p>
“东江之乱,叔父诸般举措虽有不妥之处,然身为登莱巡抚,顾全大局,又何错之有?”</p>
孙元化哼道:“陛下必然也能明察秋毫。”</p>
左梦庚嘿嘿冷笑。</p>
“那位要是真能明察秋毫,袁崇焕也不会枉死了。”</p>
听他提及袁崇焕,孙元化三人全都色变。</p>
不得不说,如今袁崇焕的遭遇已经成为了大明文武心头的一根刺。</p>
没有哪个官员想重复袁崇焕的冤屈。</p>
孙元化心底迷茫,再无刚才的坚定。</p>
这一次回到京师,难道他真的会变成袁崇焕第二吗?</p>
他不怕死。</p>
身为士大夫,比起死,他更加在乎的是身后之名。</p>
这也是为何左梦庚前来救他,他反而盛怒的原因。</p>
可如果以不光彩的罪名死去,那么他的坚持还有什么意义呢?</p>sxbiquge/read/14/147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