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左 第315章 找人【年初跪求点月票!】

>

身为兵科给事中,自然也就是当事人。</p>

显然孙三杰的奏章可信度远比键盘侠们要高的多。</p>

也就是说,广宁、大凌、右屯三地筑城的实际情况是什么呢?</p>

崇祯旨准,周延儒授意,梁廷栋主之,孙承宗无奈,丘禾嘉执行,祖大寿、何可纲督责。</p>

值得一提的是,祖大寿也是被胁迫的之一。</p>

己巳之变后,有个细节。</p>

回到辽东的祖大寿,从不敢孤身离开军营。</p>

他怕什么呢?</p>

他怕离开保护,让朝廷抓去问罪。</p>

而当时在辽东,谁会这么干呢?</p>

自然是辽东巡抚丘禾嘉。</p>

丘禾嘉此人,属于崇祯信臣,上位速度极快。</p>

崇祯元年时,他还仅仅是个兵部主事。</p>

到了己巳之变,他担任马世龙的监军,因为有功,进入了崇祯的视野。</p>

凯旋之日,崇祯还给他赐了一块金匾。</p>

【帝依长城】</p>

好家伙,这一下丘禾嘉就进入了仕途的快车道,一跃成为了位高权重的辽东巡抚。</p>

可实际上,这种提拔其实负面影响很大。</p>

说好听点,叫做简拔于微末、受命于乱军之际。</p>

怎么样,是不是很有诸葛亮《出师表》的味道?</p>

估计崇祯很喜欢《出师表》,所以对待臣子的态度上很喜欢这么干。</p>

从袁崇焕开始,梁廷栋、丘禾嘉、杨嗣昌等等等等,都属于超擢之列。</p>

可这种行为换个角度去解释,那就是媚上弄臣。</p>

尤其要命的是,丘禾嘉仅仅是举人出身,连进士都不是。</p>

整个大明,以举人而官至巡抚者,只有隆庆朝的海瑞、万历朝的张守中、艾穆。</p>

丘禾嘉也知道自己出身不正,为了维系权柄,自然只能一心遵从崇祯的旨意行事。</p>

修筑大凌城的决议下达后,他就威逼着祖大寿去做这件事。</p>

祖大寿当然知道修筑大凌城十分危险,打从心眼里就不想去。</p>

没奈何之前己巳之变中,他已经有了把柄落在朝廷手里。这个时候再违抗命令,那就等于是公开造反。</p>

他又不想投降后金,只好赶鸭子上架,带兵前出大凌城。</p>

不过他也对丘禾嘉怀恨在心,与之互相攻讦。</p>

丘禾嘉弹劾祖大寿延误军机,祖大寿疏奏丘禾嘉贪赃枉法。</p>

文武不和,这本就是取乱之道。</p>

孙承宗看在眼里,知道这样下去要出问题,于是秘密上奏,要求将丘禾嘉调走。</p>

本来朝廷是同意了的,准备让丘禾嘉去南京任太仆寺卿。</p>

可是旋即取消了这个决定,同时兵部还传檄过来,催促甚急。</p>

兵部尚书是梁廷栋,这说明,崇祯否决了孙承宗的意见。</p>

从另一件事上可以佐证这件事。</p>

同一时间,崇祯下诏,加孙承宗太子太傅兼食尚书奉,还荫其子为尚宝司丞,赉蟒服、银币、羊酒等。</p>

结果孙承宗不受。</p>

老头当然看的出来,这是崇祯在和稀泥呢。</p>

军国大事,危在旦夕,可帝王却还在耍权谋手段,孙承宗已经意识到了危机。</p>

奈何在大明朝,没有皇帝支持,他再如何心急如焚也无可奈何。</p>

虽然现在刚临近五月,许多事情还没有发生,祖大寿更没有动身去修筑大凌城。</p>

但通过情报,左梦庚已经察觉到了危机。</p>

“君臣昏聩至斯,视军国大事于儿戏也。可怜孙阁老,要背负千古骂名了。”</p>

李邦华看过情报,怒不可遏,更对老战友的遭遇十分同情。</p>

刘宗周不懂军事,问道:“中恒,一旦大凌城修筑,辽东便会有战事吗?”</p>

左梦庚直言相告。</p>>

“不但会有战事,还将大打特打。黄台吉绝对不会坐视大凌城修筑好的。”</p>

黄宗羲知道更多的军情,立刻道:“辽东战事一起,必要从关内调兵。可纵观朝廷部署,可调兵之处少之又少。弄不好,会找到咱们头上。”</p>

左梦庚比他更加坚定。</p>

“不是咱们,就是宋伟。”</p>

如今还有机动兵力的,就剩下山东了。</p>

上次宋伟冒进,被慕容财打了一个全军覆没。可朝廷不容山东有失,同时也是为了制衡左梦庚,又令宋伟重新组建了军队。</p>

这一次是足足五千人的车营,火器配比非常高。</p>

到时辽东打起来,朝廷一定会从山东调兵。</p>

“辽东那个烂泥潭,咱们绝对不能去。”</p>

李邦华的说法,代表了大家的意见。</p>

这一次和己巳之变不同。</p>

京畿好歹离山东不远,而且周围是明廷统治中心,当时的后营有足够的转圜空间。而且不显山、不露水,并不引人注意。</p>

可这一次要是被派到辽东去,将避无可避,直面后金主力。甭管输赢,对新军都是重大损失。</p>

最最重要的是,这一仗不论结果如何,对新军都没有任何好处。</p>

没有人知道,左梦庚其实比他们知道的更多。</p>

在大家都想着如何避免去辽东的时候,左梦庚的目光却看向了登州城。</p>

随着大凌河之战的到来,那件影响深远的叛乱也就不远了吧?</p>

这可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呢。</p>

“要想不去辽东,明面抗旨自然不行。除非有不能前去的必须理由,这才能让朝廷无话可说。”</p>

黄宗羲灵光一闪,隐隐抓住了苗头。</p>

“你的意思是……”</p>

左梦庚自信一笑。</p>

“我决意,回去之后,全军出击,彻底消灭白莲教乱贼。”</p>

话锋一转,他又古怪地道:“当然了,白莲教乱贼狡猾机灵,很难一战而灭。沂蒙山区道路崎岖坎坷,便是有百万大军也非一朝一夕之功。告诫全军,务必戒骄戒躁,稳扎稳打,不要给白莲教乱贼一点机会。哪怕迁延日久,也要毕其功于一役。”</p>

众人哄笑,纷纷称是,都明白了他的意思。</p>

新军可没有闲着,还要剿匪呢。</p>

白莲教如今还在山东肆虐,新军剿匪不是理所当然的嘛。</p>

至于剿匪的时候追进了莽莽无边的沂蒙山区,那也是无可奈何啊。</p>

这本就是新军的既定计划,要借着剿匪之机,在朝廷统治薄弱的沂蒙山区建立根据地。</p>

现在为了避免被派去辽东,正好顺势而为。</p>

到时新军全都进了大山剿匪,和白莲教乱贼搅成一团,朝廷总不能不管不顾让新军撤兵吧?</p>

甭说现实不现实,一旦新军撤了,白莲教死灰复燃,趁着山东空虚再来一波。</p>

到时候辽东如何尚未可知,山东反而再次大乱,朝廷肯定承受不起。</p>

崇祯和群臣就算再如何昏庸,也能分得清轻重。</p>

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责令新军尽快完成剿匪,再去支援辽东。</p>

可大山地形复杂,什么时候能够剿完白莲教乱贼,谁能说得准呢?</p>

众人商讨片刻,一致同意了这个决策。</p>

李邦华犹未满足,叹道:“可怜孙阁老七十高龄,却要遭遇此厄,一世英名毁于一旦也。”</p>

说起这个,众人也是唏嘘。</p>

对孙承宗,大家还是很佩服的。而且在座不少人都受过他的提携,更不忍他晚节不保。</p>

左梦庚想了想,道:“辽东太远,我等鞭长莫及。为今之计,还是让止生给孙阁老去信一封,劝他早点脱身为妙。能劝动自然极好,劝不动我等也尽人事听天命了。”</p>

茅元仪曾是孙承宗幕僚,关系匪浅。这种事只有他出面最好,也是这边唯一的办法。</p>

众人皆知,能做的也只有这么多了。</p>

南下以来,无往而不利的大好心情,都因为辽东的情报破坏殆尽。</p>

众人只想轻舟快进,早日回到山东,更快做好准备。</p>

左梦庚的心思,却并不在辽东,而是开始布局山东。</p>

避开众人,他对傅豫孙吩咐道:“告诉左富,可以行动了。”</p>

傅豫孙收到,径自去寻了情报部的人。</p>

在新军的行动还没有开始前,情报部率先出手了。</p>sxbiquge/read/14/147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