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左 第309章 大宗师开讲啦

>

张采发现,他的这边危险了。</p>

理学所奉的气说,结果自己却解释不清楚,反而被对手剖析详尽。</p>

这在外人看来,毫无疑问,理学成了欺世盗名之说。</p>

一旦传播开来,理学将会被彻底打入泥尘,再无翻盘的希望。</p>

本来心学压制理学的那一段时间,就已经让他们这些人难过的很了,当然不想再回到那样的岁月。</p>

张采决定抛弃“气”之争论,回到原本的问题上。</p>

“黄兄所言果然精妙,诸位所学,亦有独到之处。然天下大道,无外乎经义。不研经义,何以明道?不明道,何以行理?经义之深奥,非宿儒饱学之士不能解。此这乃我辈士人之责,黄兄不可不察也。”</p>

张采说了自己的观点。</p>

天下间最大的大道都在儒家经义文章里,欲求大道,则必须苦心钻研经义文章。</p>

这些经义文章太高端了,普通百姓怎么可能看的明白?</p>

因此只有我们这些读书人才能掌握,然后以此来教化世人,使得大道得以传播。</p>

这才是正途。</p>

可黄宗羲的反击犀利非常。</p>

“南郭先生谬矣。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先贤经义,亦不过慕天道而作。然天道浩如烟海,我辈岂可裹足不前,只专注一隅?”</p>

张采说儒道即天道,黄宗羲则说,天道即儒道。</p>

两种说法,看似相差仿佛,其实乃天地之别。</p>

张采是用儒学一家之言代替了所有的至理,不信奉儒学,就是歪理学说、邪门歪道。</p>

但黄宗羲阐述的清清楚楚,儒学只是天道至理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尚有更多的至理还没有被发掘。</p>

因此人们不能故步自封,应该勇敢探索,这才能掌握越来越多的至理。</p>

他的理论非常正确,而且无懈可击。但是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便是沉重打击了儒学的权威性。</p>

宋徵舆险恶问道:“依黄兄所言,难道法家亦是天道吗?”</p>

这么点小伎俩岂能暗算到黄宗羲,黄宗羲随即反攻。</p>

“那以宋兄之意,大明律需不需要恪守?”</p>

“你……”</p>

宋徵舆哑口无言,节节败退,被吓出了一身冷汗。</p>

他以法家为例,妄图将黄宗羲打成儒学叛徒,然后纠集更多的人、更多的声音对黄宗羲口诛笔伐。</p>

但黄宗羲的反击更加吓人。</p>

你质疑法家不是天道至理,那好,《大明律》作为律法,自然是承袭法家之作。</p>

你质疑法家,就是质疑《大明律》。</p>

你质疑《大明律》,你就是对太祖皇帝不敬。</p>

你想要造反吗?</p>

这还不算,黄宗羲又找上张采。</p>

“据闻南郭先生对易颇有心得,敢请教,易之成书,在孔圣之前否?”</p>

《周易》成书何时、何人,尚不明确。虽古老相传,乃周文王所作,但并不足信。</p>

可无论如何,《周易》成书早于孔子诞生,更在《论语》之前。</p>

而以《周易》的内容来看,更倾向于道家,并非儒家。</p>

然而讽刺的是,历来大儒中多有研习《易经》的,均都造诣不凡。</p>

时至今日,儒林士子研习易经,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并没有觉得,士人研习易经是不务正业。</p>

不但不是不务正业,《周易》甚至是四书五经之一,科举要考的。</p>

可《周易》和《诗经》算是儒家典籍吗?</p>

这两部著作成书可比儒家早做了,孔子都还没诞生呢。</p>

黄宗羲用这个做例子,更加让张采等人无力反驳。</p>

你说儒即天道,那本不该算是儒家学问的《周易》和《诗经》是不是天道?</p>

既然是,那张采等人的论断就不成立,反而佐证了黄宗羲的天道即儒。</p>

辩论至此,张采等人节节败退,始终扳不回局面。而最令人侧目的是,这边出动的仅仅是一个小年轻黄宗羲。</p>

刘宗周始终稳坐钓鱼台,不发一言,却已胜券在握。</p>>

也没有人想着向刘宗周挑战了。</p>

连他的弟子黄宗羲都无法战胜,谁还会自取其辱呢?</p>

黄宗羲成为了场中的焦点。</p>

他不再局限于座位,起身在场中来回踱步,边走边说,也没人敢质疑他妄为了。</p>

“天道浩渺,无边无际。儒林先贤千百年来积累,亦不过冰山一角。然时移世易,沧海桑田,方今天下之格局,早已不同往昔。吾辈苦读诗书,砥砺心志,是学问不成吗?是求知不诚吗?”</p>

这一下所有人都摇头否认。</p>

要让这些人比肩先贤,他们没那个胆子。但要说起读书做学问的劲头,他们还是有这个底气的。</p>

黄宗羲的声音不由得拔高了几度。</p>

“倘若至今日吾等所学便为天道,为何方今之世惆唐至此?吾辈中人朝堂帷幄者有、披肝沥胆者有、奔走启发者有、求知探索者有,可对这江山黎民有何帮助?”</p>

他的话开始接近核心本质了,也引发了所有人的深思。</p>

往日理学和心学之争,再到东林初创,又到今日复社方兴未艾。种种这些,并非一日之功,而是绵延百年的努力和革续。</p>

这其中为之奋斗的仁人志士绝对不在少数,在座的不少人甚至都是亲历者。</p>

可残酷的事实就是,在这些抛头颅、洒热血的奋斗之下,天下江山依旧不免在日益没落,黎民百姓日渐维艰,异族威胁日甚一日。</p>

这些事实,远远不是一句小人窃据庙堂就能解释的通的。</p>

在座的人也没有谁不识趣地提出这个观点,只会徒增笑柄。</p>

毕竟往昔东林诸贤也不是没有把持过朝堂,但效果呢……</p>

真正导致江山、社稷、百姓穷困日甚的根源是什么?</p>

这才是士人应该思考的问题。</p>

黄宗羲毫不客气,目标直指张采。</p>

“南郭先生与西铭先生提倡实学,舍功名而求真知,复得学问真谛。此言善否?”</p>

张采表面沉静,内心突突,浑没想到黄宗羲的攻击这般猛烈,几乎指着他的鼻子了。</p>

可黄宗羲所言,正是他和张溥的言行,他也不能否认。</p>

再者,张采暗自思量,也不觉着自己的言行有何错处?</p>

方今士林,确实有不少人一心功名,读书上投机取巧,不解真意,只为了应付科考。</p>

他和张溥号召士人摒弃功名观念,回归到做学问的本质上来,这有什么不对吗?</p>

可惜,思想境界上的差距,让他片刻的心安理得再次被摧残。</p>

黄宗羲声如大吕洪钟,波及四野。</p>

“然故纸堆里能求得什么真学问?微言大义学的再多,能为农事增产否?能强军灭虏否?能抗灾避害否?”</p>

一连三问,直指核心。</p>

张采、张溥的所谓实学,所谓的重实践,不过还是遵照儒家经义里的条条框框的狭隘之举罢了。</p>

这些学问,不能让农业增收,也不能建立强大的军队平灭外敌,更不能抵抗天灾。</p>

而饥肠辘辘的百姓、虎视眈眈的后金、连绵不绝的天灾,恰恰是这个明末所有人的头顶阴云。</p>

黄宗羲自信满满,知道张采也好,复社也罢,无人可以反驳自己的观点。</p>

儒家学说什么样的,他一清二楚。</p>

煌煌儒学烟海,绝找不出一丝一毫实用之学。当迫切的现实问题需要解决时,便是空泛务虚的儒学抓瞎的时候。</p>

而这,才是刘宗周所讲“务实”的精义所在。</p>

张采等人如果敢在这些领域来和他辩驳,只怕黄宗羲要大笑三声,统统将这些人打翻,还要再踏上几脚,让他们死透。</p>

果然,张采等人全都被镇住了。</p>

因为他们均被黄宗羲抓住了要害。</p>

事关民生、生产、财富等实用领域,他们这些人毫无建树。</p>

莫说农业增产,只怕秧苗这些人都分辨不清。</p>

即使他们懂得农事也于事无补,因为谁都清楚,农事并非儒学。</p>

现在黄宗羲要他们从儒学的文字里来解决这些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哪怕他们把所有的儒学巨著都翻烂了,甚至把孔夫子从千年以前请出来,还是解决不了。</p>

没有本质论和方法论加持的儒学,就是一尊好看的沙雕。</p>

现实的大风吹过,不免崩塌离析,露出了空虚的内核。</p>sxbiquge/read/14/147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