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左 第15章 纸上得来终觉浅

>

“把这些都妥善处置了吧。”</p>

树上挂着的,仿佛不是一具具尸体,而是一根根锋锐的针,要将左梦庚的心刺穿。</p>

令他恨不得一股邪火,烧尽这个邪恶的世界。</p>

老秦头得令,赶忙喊了几个青壮,把那些吊死的尸体从树上解下来,抬着出了庄子。</p>

不用想,必是找了荒地,草草掩埋了事。</p>

人命如草芥,匆匆而去,在这世上连最后的一点痕迹都不会留下。</p>

老秦头觉着还不够,敲着拐杖,故意说的很大声。</p>

“都记着啦,是梁越那个畜生犯上作乱,一家老小死光也是咎由自取。如今少爷大发慈悲,免了咱们租子。谁要是敢不记着这份恩情,小老儿必与他誓不罢休。”</p>

这老头也是个不要脸的。</p>

明明这一切都是因为左家压迫过甚、逼着佃户家破人亡所导致的,到了他的嘴里,却全成了那个逃跑的梁越罪过。</p>

可老秦头这么做,也是无奈之举。</p>

死的已经死了,活着的人还要活着。</p>

这些庄户们要想活下去,全在左府一念之间。</p>

好不容易左梦庚大发善心,免了他们租子,难道还要和府上作对,大家全都死翘翘了才成?</p>

此事无关善恶,不过是艰难求生罢了。</p>

左梦庚明知道过失在自家,但也只能无奈接受这个结果。</p>

总不能真的把那些打死人的家仆都处置了吧?</p>

那样的话,这些庄户们如何不说,只怕家仆们立刻就会离心离德。</p>

世道就是这么的讽刺,他也只能当成一笔糊涂账。</p>

好不容易来了一次庄子,左梦庚对什么都好奇,到处走走看看。</p>

老秦头和张延跟上,陪在左右,有问必答。</p>

左梦庚观察到,庄子上的土地实在算不得好。</p>

这里距离河道颇远,即使冯员外允许取水,也浇灌不了多少土地。而且这里的土质隐隐有些沙化迹向,说明土壤里的养分所剩无几。</p>

“如果可以灌溉的话,收成如何?”</p>

老秦头的回答证实了他的猜测。</p>

“十年前这里的地还不错,一亩总能产粮一石出头。后来就不成了,就算是好年景,能有七、八斗就谢天谢地了。到了近两年,就只有两、三斗,连一家人都养不活。”</p>

这是土壤退化导致的减产,又碰上了天灾,双重打击之下,农民就到了生死边缘。</p>

左梦庚记得历史网文里有一些办法,便问道:“你们为何不种些玉米、土豆?”</p>

老秦头和张延面面相觑,由张延问道:“少爷,玉米、土豆是啥?”</p>

左梦庚还以为这些美洲作物此时的叫法不同,便比划、描述了一番。</p>

孰料老秦头和张延依旧一头雾水,不知其所以然,显然是听都未曾听过。</p>

老秦头倒是问了一个左梦庚无论如何都想不到的问题。</p>

“少爷,种那玉米、土豆的话,官府可认吗?东家认吗?好发卖吗?”</p>

连续三个问题,好似三记重锤,砸的左梦庚晕乎乎的。</p>

他这才发现,自己被忽悠了。</p>

说起明末的农业状况,许多书中都写过,仿佛全面推广了玉米和土豆等高产作物,就能妥善解决。</p>

可实际真的处在这个时代,才发现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p>

许多美洲作物为何一直到清朝中期才被百姓接受和种植?</p>

并非只是推广不力。</p>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压在身上的负担导致农民没办法去种植新作物。</p>

农民想要种植玉米、土豆,哪怕产量再高,官府不认怎么办?</p>

地主不认怎么办?</p>

粮商不认怎么办?</p>

农民缴税、交租、卖粮,都受到极大的限制,就算是想种些新作物,也没有那个余力啊。</p>

为何到了清朝中叶又行了?</p>

因为经过明末数十年的战乱,人口锐减,人均耕地面积上升。加上清朝前叶社会稳定,农民的头上没有了苛捐杂税和地主的剥削,缓过气来之后当然可以丰富种植品种。</p>

换到明末时节,各种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官府的徭役不断,百姓辛辛苦苦种植的麦、豆都不够填补的,哪里还有余力去种植新作物?</p>>

就比如眼前左家的庄子,不种麦、豆,改种玉米、土豆。</p>

产量能有多高还不好说,未必就真的如后世那样。</p>

即使有,可怎么给官府缴税?</p>

怎么给地主交租?</p>

拿到市场上去卖,粮商对这些新东西有多少认可度?</p>

必然会压价,农民又是一笔损失。</p>

除非拥有自己的地盘,废除苛捐杂税、地租,又能掌控粮价话语权。否则的话,推广新式作物就是扯淡。</p>

活生生的现实给左梦庚上了生动的一课,让他很好地收起了高高在上的俯瞰视角,认真去思考这个时代的社会问题。</p>

“你们各家都有多少亩地?”</p>

老秦头指着脚下这一块。</p>

“俺家从府上租了二十亩地,本来勉强度日。如今这年景,能不能活下去都悬。”</p>

左梦庚想了想,问道:“听说庄子上逃了不少人,明年肯定有不少地空出来。如此多给你家一些,是不是能缓一缓?”</p>

老秦头不但没有高兴,反而苦笑连连。</p>

“少爷有所不知,这农户家的地,并非越多越好。”</p>

左梦庚就奇怪了,怎么还有人嫌弃土地多的?</p>

老秦头说出的一番道理,又给左梦庚上了生动的一课。</p>

“家里的地多,交的税就多。要是年景好,地里收成有保证,倒也过得去。可现如今这灾荒不知道啥时候是个头,地再多,没有收成也是白瞎啊。再说了,每家每户人力有限,田地再多,也种不过来啊。”</p>

农民们的心态,让左梦庚颇为意外。</p>

“倘若,我是说倘若,你们不用租田种,而是有自己的土地,如何?”</p>

老秦头愣住,嗫嚅着嘴唇,似乎在思考。</p>

张延却道:“少爷,这年景,有没有自己的土地又能如何?说一千,道一万,田地里要有收成。没收成的田地,是不是自己的、有多少,根本就不重要。没收成,人就得饿死。该死的老天爷,就是不让人活。”</p>

左梦庚心态有些崩了。</p>

又被历史网文骗了。</p>

那些书中说,只要均田地、免赋税,就能收获民心,进而成就霸业。</p>

可现在看来,完全不是那么回事。</p>

均田在这个时期,用处原来并不大。</p>

虽然李自成靠着均田的口号,迅速壮大了力量,还推翻了明朝。但他很快覆灭,足以说明,民心对他的支持并不是多么的足够。</p>

再想想后来的土改,一下子就得到了老百姓们的全力支持。</p>

无数的百姓们,愣是用小推车,推出了一个新中国。</p>

同样都是分田,差别在哪里呢?</p>

李自成的均田,可不仅仅只是口号。历史资料显示,是真真切切做了的,也确实有许多百姓分到了田地。</p>

那为何李自成没有得到万千民众的拥护,成就霸业,反而迅速消亡了呢?</p>

这个问题左梦庚从未想过,但现如今通过农民之口,他发现了其中的缘由。</p>

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天灾。</p>

古代农业十分薄弱,并没有什么先进的技术。</p>

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耕作方式十分的原始。绝大多数的时候,都要靠天吃饭。</p>

偏偏明末这个时期,老天爷一直作妖。</p>

南方一些地区还好,虽然也是灾害频仍,但还能坚持。</p>

换成陕西、山西、河南这些地方,一旱数年,蝗虫漫天,田里颗粒无收的情况下,农民手里有没有土地有何区别?</p>

有一亩地也好,有十亩地也罢,全都收获不到粮食,结局还是饿死。</p>

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均田给百姓,可他们依旧养不活自己啊。</p>

也就是说,李自成的均田措施虽然收获了百姓的支持,但是却没有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资源。</p>

得到了土地的农民们赫然发现,依旧还要挨饿。</p>

李自成无法从这些农民处得到支援,他的均田也就变成了空泛的口号。一旦遭遇军事上的失败,灭亡也就不可逆转。</p>

倘若左梦庚没有及时发现这个错误,将来同样执行粗糙的均田策略。</p>

待面对赤地千里、颗粒无收的局面时,只怕下场并不会比李自成好到哪里去。</p>sxbiquge/read/14/147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