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兄何故造反? 第二百零九章 各种内情

>

文华殿。</p>

丹陛之下,文武分列两旁,天子高居于上,两侧分别是司礼监秉笔太监成敬和掌印太监金英。</p>

大殿正中央,大理寺卿俞士悦,左都御史陈镒,刑部尚书金濂三人立于左侧。</p>

在他们的对面,则是面无表情的工部尚书石璞。</p>

少顷,金英上前,高声道。</p>

“圣谕,工部尚书石璞,涉及行贿王振谋得尚书位一案,准三法司所奏,今日于文华殿,由大理寺卿俞士悦主持,廷鞠此案!”</p>

“臣领旨。”</p>

俞士悦上前,拜倒在地,恭声领谕。</p>

旋即,俞士悦起身,回到原地,沉声开口道。</p>

“石尚书,锦衣卫查得,正统十三年二月四日,你奉命回京述职,在当月十二日与十七日,你曾两次入王振府中,分别赠与王振一副蔡襄墨宝及一方端砚,并有珠帛金银若干,可有此事?”</p>

面对这么大的阵仗,石璞倒是冷静的很,惜字如金,道。</p>

“确有此事。”</p>

俞士悦紧跟着问道。</p>

“好,本官曾查阅吏部档案,你四日入京,吏部于当月十日,给出考评,为中等,次日,吏部拟平调你任南京大理寺卿,你可知晓此事?”</p>

石璞略一沉吟,却是轻轻摇了摇头,道。</p>

“吏部人员调任,乃是朝廷机密,本官并不得预闻,不过,吏部的确曾给出中等考评。”</p>

这就是在睁着眼说瞎话了。</p>

到了三品以上,怎么着都在朝中有些交游势力,吏部拟定的调任名单虽然轻易不会对外透露,但是却算不得什么不可透露的机密。</p>

有点人脉的大臣,尤其是像石璞当时那样,地方进京述职的官员。</p>

在京城没有什么事情可做,每天基本上都在打听自己的去处,甚至于,吏部有些时候,也会暗示一番,好让他们提前做准备。</p>

所以当时,石璞定然是知晓的,只不过,不方便承认而已。</p>

对于石璞的否认,俞士悦显然早有准备,他转过身,对着天子拱手一拜,道。</p>

“陛下,请准臣传召证人上殿。”</p>

上首很快传来声音。</p>

“准!”</p>

俞士悦转身,朝殿外喊道。</p>

“带证人尹良上殿。”</p>

殿外早有大理寺的戍卒等候,闻言,带着一个身着深青色官袍的年轻官员来到殿中,拜倒在地,道。</p>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p>

御座上并无声音传下,于是,俞士悦便直接问道。</p>

“殿下何人?抬起头来。”</p>

那名青袍官员抬起头,看着大约四十多岁,脸色苍白,显然是没睡好觉,发髻微微有些凌乱,显得狼狈不堪。</p>

听到俞士悦的问话,那人回道。</p>

“下官吏部文选司主事尹良,见过寺卿大人。”</p>

俞士悦点了点头,问道。</p>

“正统十三年二月十一日,吏部曾考评时任山西布政使石璞的政绩,结论为中等,当时,吏部尚书王直拟定石璞平调南直隶,为南京大理寺卿,此事你可知晓?”</p>

青袍官员尹良擦了擦汗,道。</p>

“知晓,是下官奉天官大人命,将案牍送往通政司。”</p>>

俞士悦接着问道:“那你可曾,向其他人,提前透露此事?”</p>

尹良沉默片刻,眼神有些躲闪。</p>

见此状况,俞士悦厉声喝道。</p>

“尹良,此乃廷鞠,陛下在上,若有假话,便是欺君罔上,你当如实回答。”</p>

“大理寺已然侦得,在你去往通政司的路上,曾有人看到,你和石璞相谈了盏茶时间,可需本官,再传证人上殿?”</p>

尹良打了个激灵,磕了个头,道。</p>

“陛下恕罪,当时石尚书向臣打探调任结果,说是要提前准备准备,臣一时糊涂,想着此事已定,便透露了几句。”</p>

尹良的声音越来越低,俞士悦却依旧冷着脸,沉声道。</p>

“具体透露了什么?可曾收受财物?”</p>

“这……”</p>

尹良一阵犹豫,但是抬头看见俞士悦面无表情的脸,还是道。</p>

“当时,石尚书给了下官两个金锞子,下官只对他说,可能要往南京,执掌刑狱之事,别的未敢多言。”</p>

说罢,尹良脸色灰败的低下了头。</p>

他知道,这话一说出去,他的仕途算是走到头了。</p>

两个金锞子不算是什么大事,但是落在这件事情上,也足以让他滚回家去。</p>

这一点,看满朝文武望着他嘲讽和可怜的目光,就知道了。</p>

俞士悦不再管尹良,而是转过身,对着石璞问道。</p>

“石尚书,尹良所言,你作何解释?”</p>

石璞的脸色颇不好看。</p>

他的确没有想到,俞士悦竟然连这么一点小细节,都抠的这么死,甚至为此,连吏部都敢得罪。</p>

要知道,这尹良的官不大,可也是正六品的文选司主事。</p>

就为了这么一个小小的证据,他不惜把尹良拉到廷鞠现场来作证。</p>

敢下这样的血本,看来是真的要咬死他了!</p>

冷哼一声,石璞淡淡的道。</p>

“时年久远,老夫年纪大了,记不清楚事情,也是正常,何况,就算是老夫打探过自己的去处,也是人之常情。”</p>

“老夫既未干预铨选流程,也不曾鼓动尹良拖延时日,难不成,俞寺卿想拿老夫随手给的两个金锞子当证据,指控老夫行贿?”</p>

俞士悦摇了摇头,依旧冷静,道。</p>

“石尚书说笑了,那两枚金锞子,值不得几两银子,自然更谈不上行贿。”</p>

“不过,还有一事,需向石尚书质询,当月十一日朝会上,前工部尚书王卺曾当廷怒斥王振乱权僭越,于王振当廷争吵近半刻钟,此事,石尚书当时是否知晓?”</p>

石璞皱着眉头,脸色黑了起来,但是依旧淡定,道。</p>

“此事发生于早朝之上,本官当时为从二品山西布政使,既然在京,循例当有资格上朝议事,本官自然知晓。”</p>

“石尚书肯承认就好。”</p>

俞士悦脸上浮起一丝笑容,转身面对群臣,道。</p>

“按照石尚书本人以及尹良的证言,可以推断当时的情况如下。”</p>

“石尚书于当月四日进京接受吏部考绩,十日,吏部考功司核定政绩为中等。”</p>

“按例,三品以上大员的升迁调转,需经尚书核准,十一日,文选司拟定平调石尚书为南京大理寺卿,报尚书核准后,由尹良将奏疏送往通政司。”</p>

“途中,石尚书拦下尹良,获悉了自己平调的大致去向为南京,司刑狱之事。”</p>

“次日,石尚书携金银财帛及端砚一方,前往王振府邸拜访,可是如此?”</p>sxbiquge/read/4/43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