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兄何故造反? 第七十七章 逼宫(上)

>

孙太后既开口点了人,自然不好不答。</p>

先说话的是礼部尚书胡濙,道:“回禀圣母,老臣以为,当前朝局事务繁杂众多,确实需要主持大局之人,然废立之事非吾等臣子可言,鸿胪寺已经筹备好使团,不妨等使团和谈之后,若瓦剌执意不肯让我等迎回皇上,再谈不迟。”</p>

这种大事上,是容不得骑墙派的。</p>

所以胡濙也没有废话,直接了当的表明了他的态度。</p>

诚如孙太后所料,作为先皇遗命的辅政大臣,胡濙在这件事情上,持的是反对态度。</p>

然而让她有些失望的是,胡濙虽然站在她这一头,但是口气态度,却显得有几分犹豫。</p>

如果他的态度足够坚决,就应该以天子仍在,国有君父的理由,直接驳斥掉李贤的进谏,而不是说以后再议。</p>

不过好歹也算是好消息,孙太后的心往下放了放,但是还没等她缓过气儿来,于谦就站了出来,道。</p>

“大宗伯此言差矣,自军报到京以来,瓦剌屡屡提出种种要求,便是依仗有天子在手,此番和谈,对方必定会再次以天子为要挟,迫我大明就范。”</p>

“此时议立新君,不仅是为我大明朝局平稳,更是对瓦剌敲山震虎,只有我大明新君继立,瓦剌才知晓我大明誓死不退之决心,方有迎回天子之机!”</p>

这番话说的掷地有声,说罢,于谦转身,同样拜倒在地,道。</p>

“圣母,臣同请圣母为社稷计,为皇上计,早立新君!”</p>

孙太后心中暗骂一声,她早就知道,这个于谦也不怀好意,指不定什么时候,就被朱祁钰拉拢了去。</p>

她将目光放在王直的身上,但是让她失望的是,这位百官之首吏部尚书,却始终不曾开口。</p>

想了想,孙太后索性把心一横,冷声道。</p>

“另立新君,也需遵礼法,明日便是东宫册封之礼,你们皆是朝廷重臣,应知宫中太子不过幼冲,便是得正大位,又能当得什么事情?这种不合礼法,又无意义之事,何必要谏?”</p>

事已至此,孙太后也算豁出去了。</p>

她还就不信了,有礼法大义挡在前头,这帮大臣真的敢开口让郕王继位。</p>

果不其然,底下一干保持沉默的大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皆是看到了对方眼中的无奈。</p>

这……这不是耍无赖吗?</p>

从刚刚丰城侯开口进谏到现在为止,文臣这边,只有于谦态度鲜明的表示了支持,而胡濙虽然并不支持,但是态度也并不坚决,剩下的一干大臣,包括吏部尚书王直在内,都保持缄默。</p>

这本身就是一种态度,换了平常,勋戚敢提出这样的谏言,早就被文官骂的狗血喷头了。</p>

大家都不说话,无非是因为,事涉大位传承,太过敏感。</p>

但即便如此,在场的人谁不清楚,李贤指的另立新君,指的是郕王,而非宫里那个两岁的小娃娃。</p>

只是身为人臣,开口进谏另立新君,已是很犯忌讳的事情,再要开口提议继位之君的人选,实在太过僭越,所以大家都默契的没有开口。</p>

这种事情,最适合开口的就是孙太后。</p>

她身为皇帝生母,正宫太后,由她来开口,命郕王继位,才是合理合法的。</p>

可谁料这位太后,竟然耍起了无赖。</p>

群臣的意思分明是另立长君,到了她老人家这里,就被曲解成了要让太子嗣位,这不是耍无赖是什么?</p>

偏偏这无赖刷的,群臣还都没脾气。</p>

事涉大位传承,过分敏感,他们终究是臣子,一旦开口进谏让郕王继位,传出去很容易被当成逼宫篡位的权臣之流。</p>

这……这可如何是好?</p>

一众大臣面面相觑,相顾无言,另一头李贤的头上也冒出了密密麻麻的冷汗。</p>

他的确没有想到,在众多朝臣都默认的情况下,孙太后还是如此执拗。</p>

如此一来,事情就麻烦了。</p>

别忘了,这个另立新君的谏言,是他头一个提的。</p>

这种事情,从开口的那一刻起,就再无回头之路,若是不成,那对于勋戚来说,不仅不能翻身,更会彻底失去皇权的庇佑。</p>>

没了皇权的加持,勋戚在文臣面前,根本就是毫无反抗之力。</p>

更不要提他一个丰城侯,真要是被秋后算账,谁也保不住他。</p>

换句话说,到了这种地步,后退就是万丈深渊,这件事情,不成也得成!</p>

这么短短的片刻间,李贤忽然有些明白,历朝历代的那些权臣为何最终都会走到兵谏的地步。</p>

实在是,局势所迫,不得不为啊!</p>

深吸一口气,李贤咬了咬牙,正要开口,却听到身旁已经响起一道声音。</p>

“圣母,古语有云,国有长君,社稷之福,臣冒死,请圣母命郕王殿下嗣位,承继大统!”</p>

语气平和,然而却十分坚定,李贤惊讶的转过头去,却见于谦目光清朗,深深叩首。</p>

“放肆!”</p>

“大胆!”</p>

两道声音同时响起,前一道又惊又怒,是孙太后的,后一道又气又急,是朱祁钰的。</p>

孙太后是因为没想到,真的有朝臣胆敢不顾天下物议,悍然插手干预皇位承继。</p>

他就不怕被天下士林诟病为逼宫篡位吗?</p>

至于朱祁钰,他则纯粹是气的!</p>

要知道,国政大事不是过家家,不是一点小手段就能轻易扭转的。</p>

孙太后此刻装傻充愣,看似是让局面陷入了僵局,但是最多不过是拖延片刻时间而已。</p>

他这些日子的谋划,又不是摆着看的。</p>

真要是孙太后非要一意孤行,他只需力辞监国之位,再将这些日子收到的,只在高层流传的那几份军报散播出去。</p>

孙太后就算不想妥协,也非得妥协不可。</p>

除非她想再来一次群臣逼谏!</p>

但是这件事情要做,只能让整个朝堂百官联合来做,民心民意,才能扛下违背礼法的后果。</p>

除此之外,任何一人,胆敢提出这样的谏言,必定会受到天下非议。</p>

于谦啊于谦,你到底在想什么!</p>

果不其然,于谦声音落下,孙太后霍然而起,厉声喝道。</p>

“于谦,你想要逼宫篡位不成?天子安在,东宫有主,你竟敢发此乱悖之言!锦衣卫何在,将此贼子给哀家拿下!”</p>

外头值班的锦衣校尉,立刻冲了进来,虎视眈眈侍立于旁,就要动手抓人。</p>

然而就在此时,朱祁钰亦是顾不得其他,起身对着扑上来的锦衣卫喝道。</p>

“退下!”</p>

那几个锦衣卫相互看了看,终究没有上前。</p>

见此情形,孙太后沉着脸色,伸手指着朱祁钰道:“郕王,你也欲和这贼子一同谋逆不成?”</p>

“臣不敢。”</p>

朱祁钰深吸一口气,抬起了头,道。</p>

“圣母,臣为宗室,事涉大位,本该避嫌。”</p>

“然国势殆危,群臣惶惶,古语有云,主少则国疑,我大明立国百年,此等危在旦夕之时,当以社稷为重。”</p>

“臣断无觊觎大位之心,然此等局面,新君当立,太子幼冲,需立长君方能安天下万民之心,故臣请圣母三思!”</p>

顿了顿,朱祁钰迎着众臣惊疑不定的目光,开口道。</p>

“若圣母真认为,此乃乱悖之言,是臣蓄意谋逆,逼宫篡位,便请圣母将臣与于谦一同下狱,臣……断无怨言!”</p>sxbiquge/read/4/43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