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朱元璋和胡惟庸(下)</p>
在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后,</p>
胡惟庸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对策,</p>
那就是,</p>
拉人下水!</p>
在他看来,要想不被朱元璋杀掉,必须保证有足够的人与他站在同一边。</p>
所谓法不责众,你朱元璋总不能把大臣都一网打尽吧!</p>
至于手段也是比较简单的,先找好对象,然后封官许愿,</p>
大家一起吃个饭,沐个浴,然后搞点娱乐节目,情感交融之后,找一个双方都关注的话题谈话,</p>
这期间是要投入点感情的,如果谈话中能流下点“真诚”的泪水,那么效果会更好。</p>
这一套下来,双方就成了铁兄弟,</p>
然后就是结盟发誓,有福必然共享,有难必然同当。</p>
如果细细分析一下拉人下水这个词,</p>
就会发现其中问题很多,如果要去的是什么好地方,</p>
是不用拉的。</p>
下水还要人拉,</p>
可见这“水”,不是油锅就是火坑。</p>
正所谓“有危险你去,黑锅你背”是也。</p>
一旦有了什么麻烦,誓言就会转变为有难必然你当,有福自然我享。</p>
胡惟庸正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也是这样做的!</p>
被他这一套拉下水的,有吉安侯陆仲亨、御史大夫陈宁、都督毛骧等一批重臣,一时之间朝中都是胡惟庸的眼线。</p>
但胡惟庸并不满足,他还要拉拢一个最重要的人——李善长</p>
因为李善长不但德高望重,身上还有一件难得的宝物,那就是免死铁券。</p>
免死铁券这玩意,</p>
在明朝,</p>
皇帝给大臣最高的奖赏就是免死铁券。</p>
将来大臣犯法,锦衣卫去家里杀人的时候,</p>
只要你没丢掉,</p>
估计也不会有人丢!</p>
在刀砍掉你脑袋前拿出来,就可以免除一死。</p>
很多的大臣为脑袋考虑,费尽心思想搞到一张,</p>
因为无论什么金券银券,都没有这张铁券顶用。</p>
那些有幸拿到的,就会放在家里的大堂供起来,逢人来就会展示给对方看,似乎有了这张铁券就有两个脑袋。</p>
李善长就有这样宝贝,而且还有两张,胡惟庸拼命巴结他,这两张铁券是重要的原因之一。</p>
虽然胡惟庸不能拿去自己用,但李善长不死,自己就有了靠山。</p>
但这张铁券的作用其实是有问题的,</p>
因为铁券是皇帝给的,就像支票一样,能否兑现要看开票的银行。</p>
皇帝就是开票行,他说这东西有效就有效,他说过期就过期。</p>
很难想象皇帝下决心杀掉某人,会因为自己曾经开出的一张口头支票改变主意。</p>
用我们今天常说的一句话来形容就是“我捧得起你,就踩得倒你!”</p>
换个思维来看,其中的变数也很多,</p>
皇帝不一定非要杀你不可,他大可把你关起来,打你个半死,</p>
然后神不知鬼不觉的找人害你一下,然后报个暴病而死。</p>
这样既成全了他的名声,又遂了心愿,一举两得。</p>
不是我不守信用,</p>
实在是你没福气啊!</p>
而当时的胡惟庸和李善长,都非常看重这两张空头支票,</p>
这,</p>
充分说明了,</p>
他们的政治水平和朱元璋比起来只是小学生水平。</p>
当胡惟庸暴露出他的企图后,李善长并未理睬他。</p>
因为他和愚蠢的胡惟庸不一样,他亲眼看到过无数的英雄豪杰都败在朱元璋的手上,十分了解朱元璋的可怕,不会犯和朱元璋作对这样愚蠢的错误。</p>
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当年选择的小人物,现在居然不自量力,要和朱元璋较劲,甚至现在还要拉自己下水。</p>
事易时移啊!</p>
他坚定的拒绝了胡惟庸的要求。</p>
胡惟庸这个人看问题不行,看人倒还是有一套的,</p>
他发现李善长不吃他那一套,便开始走亲戚路线。</p>
恰好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是胡惟庸的儿女亲家,于是胡惟庸便把李存义拉下了水。</p>
李存义得了好处,便不停的游说李善长。</p>
李善长刚开始的时候还严辞喝斥李存义,后来听得多了,也就默许了。</p>
李善长就这样被拉下了水。</p>
胡惟庸终于放心了,满朝文武都是我的人,你朱元璋能把我怎么样!</p>
你能做皇帝,我就不能吗!</p>
以何欢这样一个现代人看来,他确实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丑。</p>
但胡惟庸的这些活动确实给朱元璋出了道难题,</p>
毕竟如此之多的大臣都是一党,朱元璋要考虑如何分化瓦解他们,才能消灭胡惟庸的势力,而这又谈何容易,真是一道难题啊!</p>
然而朱元璋在听完密探对胡惟庸反常举动的报告后,只用了一句话就解决了这个难题。这句话的水平是相当的高:</p>
“那就都杀掉吧”</p>
杀人偿命!</p>
在杀人这件事情上,朱元璋一向是说到做到的,</p>
他冷眼旁观胡惟庸的一举一动,看他能玩出什么花样来。</p>
而胡惟庸也积极做着对付朱元璋的准备,他知道自己和朱元璋迟早有一天会正面交锋的。</p>
这一天很快到来了,</p>
在一次出游中,胡惟庸的儿子坠马,死于路过的马车轮下。</p>
胡惟庸一怒之下,没有通知司法部门,就杀了马车夫。</p>
这件事情传到了朱元璋那里,他命令胡惟庸向他解释这件事情。</p>
胡惟庸赶到朱元璋处,他在路上已经想好了所有的借口和说辞,</p>
一见到朱元璋,</p>
他便忙不迭的诉起苦来。</p>
说自己是如何可怜,儿子如何孝顺,马车夫如何不遵守交通规则,违章压线行驶等等,而朱元璋的态度非常奇怪。</p>
他只是沉默,用冷冷的眼光看着胡惟庸。</p>
胡惟庸仍不知趣,不停的述说着委屈,</p>
等到他发现,在这场两个人的对话中始终只有一个人说话时,</p>
他停住了,看着朱元璋,他发现朱元璋也正看着他。</p>
令人恐惧的沉默!</p>
朱元璋终于站了起来,他走到胡惟庸面前,用不大却十分清楚地声音平静的说道:“杀人偿命”</p>
然后他飘然而出,没有再看胡惟庸一眼。</p>
胡惟庸呆住了,他一直坐在椅子上,呆若木鸡的看着前方。</p>
突然,胡惟庸的手颤抖起来,他用身体压住自己的手,但是没有用,他全身都抖动起来,就如同一个抽风的人。</p>
他按捺不住心中的恐惧了,这是他身体的自然反应。</p>
这个时候,</p>
他,</p>
终于知道了恐惧。</p>sxbiquge/read/63/639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