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南非当警察 2196 巴丹死亡行军

对于盟军来说,一月下旬的形势一片大好。

俄罗斯战场上,德军被击退100到250公里,战场已经逐渐远离莫斯科。

刚刚过去的冬天里,德军损失惨重,38个师造重创,围攻莫斯科的计划彻底失败。

德军并没有陷入崩溃,小胡子要求德军死战不退,和俄罗斯人在每一寸土地上作战,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德国人在打卫国战争呢。

俄罗斯军队渡过了最艰难的阶段,新兵经过莫斯科战役的磨练之后变成老兵,工业生产正在逐渐恢复,去年12月对于俄罗斯人来说是最艰难的阶段,现在情况有了很大好转,来自南部非洲和美国的物资供应,给予俄罗斯人最大程度的助力。

令人不愉快的因素依然有,比如英军在北非的诡异失败,以及俄罗斯人贪得无厌的胃口。

德军进攻的时候俄罗斯进行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工业转移,将位于战区的工厂迁移到后方,保证工业生产能力。

这个工作现在已经全部完成,俄罗斯的工业生产已经恢复,因为有南部非洲的帮助,规模和技术水平更胜以往。。。

俄罗斯军队现在装备的武器已经不落后了,甚至可以用先进来形容。

进入1942年,俄罗斯新生产的坦克全部都是t34,以及更先进的kv重型坦克和成本低廉,便于大量生产的t60.

t34在经过不断地改进之后,最新型号的战斗全重已经超过30吨。

这是一款性能均衡的优秀主战坦克,装甲不算厚但性能优异,45毫米厚的32度斜角正面装甲,防护能力相当于70毫米。

t34装备了一门76毫米f-34型l/42加农炮,这种火炮在使用普通穿甲弹时,500米距离上可穿透69毫米均质钢板,1000米距离上可穿透61毫米钢板,在莫斯科战场,没有任何一款德国坦克能够抵挡这样猛烈的火力。

f-34加农炮还可发射高爆和破片弹攻击软目标,因此具备支援步兵进攻的能力。

在单兵武器方面,博博沙正在逐渐取代莫辛纳甘,成为俄罗斯士兵的主要武器。

从性能上来说,博博沙比李·恩菲尔德更先进,毕竟李·恩菲尔德是上世纪研发的武器。

在开始逐渐换装博博沙之后,俄罗斯军人已经看不上李·恩菲尔德了,大胡子却在不停地给位于伦敦的盟军总部发电报,希望能得到更多的物资援助,哪怕是俄罗斯士兵都嫌弃的李·恩菲尔德。

温斯顿对于大胡子很不满,他本身就不喜欢大胡子,如果不是因为德国人的威胁,温斯顿绝对不会和俄罗斯人联手。

现在英国和俄罗斯的关系正处于蜜月期。

但只要德国人的威胁消失,英国人就会迫不及待的和俄罗斯人翻脸。

俄罗斯战场形势逆转的同时,隆美尔在北非发起一次新的进攻。

这一次情况更危险,因为地中海舰队在前一阶段的作战中损失惨重,隆美尔得到了更多的支援,北非军团一度攻入埃及,奥金莱以辞职威胁伦敦,希望伦敦能允许南部非洲军队参战。

不参战不行了,奥金莱克是打不死的小强,即便一次比一次输得惨,但是在南部非洲的帮助下,每一次惨败后,得到的援助比之前更多,部队恢复实力的速度也更快,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时候奥金莱克麾下的第八集团军只有13万人,现在已经增加到27万。

小胡子意识到北非战场的重要性之后,隆美尔麾下的北非军团,实力也有所增强。

小胡子已经不指望隆美尔占领埃及,切断英国和远东之间的运输线了,只要隆美尔能在北非拖住盟军,不让盟军通过地中海登陆欧洲就行。

温斯顿左右为难。

之前为了限制南部非洲,英国人一直不同意南部非洲军队参与北非作战。

现在情况不同以往,就算南部非洲人不参与北非作战,美国人也要插一手,英国人已经无法保护北非了。

美国的战争潜力还是很强大的,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国正式参战,战争部提出了一项疯狂的扩军计划。

由于太平洋舰队在珍珠港事件中损失惨重,美国战争部要求新建至少12艘大型军舰。

这12艘大型军舰全部都是航空母舰,其中8艘要配备给太平洋舰队。

航空母舰由于工程浩大,需要的时间很长,美国国内能造航空母舰的船台也不够,考虑到护航方面的需求,美国战争部希望能建造更多的护航航母,数量多达110艘。

护航航母是用商船改装的,在商船上方加装一个飞行甲板,搭载20到30架飞机,样子虽然丑了点,实用性还不错。

这和南部非洲使用补给舰改装成的航空母舰还不一样,南部非洲使用补给舰改装成的航空母舰,载机量可以达到60架,跟美国的约克城比起来也不差多少。

更何况补给舰是军舰,商船则是民用船只,两者在防护力上差距很大。

海军疯狂扩张的时候,美国陆军也在疯狂扩军,美国战争部希望美国在1942年中期就有至少350万陆军,这样美国才有实力和南部非洲竞争。

现在竞争的不是战场表现,而是战争结束后对世界的领导权。

罗斯福显然不希望重蹈威尔逊的覆辙。

温斯顿综合衡量之后,同意奥金莱克的提议,给罗克发电报,请求南部非洲军队参与对北非军团的攻击。

和美国人相比,温斯顿还是更相信罗克,南部非洲独立的过程是和平分手,和英国之间并没有爆发战争。

有了南部非洲的参与,隆美尔的进攻再次失败。

亚瑟并没有投入太多兵力,第三集团军主力已经部署到西班牙,随时准备向北推进。

第二集团军主力分别被调往十二群岛和加里波第半岛,随时准备向欧洲大陆推进,协同第三集团军夹击意大利。

亚瑟能动用只有第五集团军的四个师,其中两个师还是内志苏丹国组建的轻步兵部队。

这已经足够了,隆美尔的北非军团打进埃及也已经是强弩之末,跟进攻莫斯科的突击集团一样,再也没能力向前推进。

第五集团军的增援部队抵达后,奥金莱克信心倍增,他率领的第八集团军并非毫无战斗力,麾下除澳大利亚部队之外,印度师也有纯粹有廓尔喀人组成的步兵营,这些廓尔喀人还是很有战斗力的,比印度人强很多。

有了南部非洲人的参与,北非军团被赶出埃及。

奥金莱克并不满足,命令部队继续向托卜鲁克推进。

隆美尔对于南部非洲军队参战准备不足,同样的武器装备,南部非洲军队在战场上的表现,和英军截然不同。

隆美尔手下有三个德国师,以及7个意大利师。

在撤退的时候,隆美尔优先保存德国师,命令意大利师就地防御,掩护德国师撤退。

为了尽可能保存装甲部队,德国人甚至抢了意大利人宝贵的油料,导致意大利军队装备的坦克因为缺乏油料无法作战,这些坦克都是非常宝贵的,由于地中海舰队和塞浦路斯分舰队的疯狂狙击,德国和意大利为了把这些坦克送到北非花费了巨大代价,现在就这么被轻易抛弃。

被抛弃的意大利人无心作战,南部非洲在南亚杀鬼子杀出了一百种花样,意大利人在北非投降的方式远不止一百。

隆美尔一直退到米苏拉塔才稳住防线,这其实不是隆美尔的功劳,而是因为援兵抵达,小胡子在俄罗斯战局不利的情况下又向北非派出了两个师。

这是小胡子手中最后的底牌了,不止是北非军团,向俄罗斯进攻的部队也得到了援军,一共12个师又2个旅。

小胡子命令德军战斗到底还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至少德军并没有一败涂地的溃败。

在得到新的增援之后,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组织反击,形势又开始对俄罗斯军队不利。

大清洗过后,俄罗斯军队的指挥系统遭到毁灭性破坏,新上任的军官们经验不足,在反击的时候轻装突进,各支部队之间的配合也不够密切,结果被德国人各个击破。

德国人的还有实力,围攻莫斯科失败的原因很多,供应不足只是一部分。

当寒冷的冬天过去,战线因为俄罗斯人的反击开始缩短,德军的战斗力有所恢复,不会被轻松击败。

东亚战场形势同样复杂。

日军两极分化严重,巴丹半岛的战斗还在进行中,陷入绝境的美菲联军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日军首战受挫,很快就卷土重来。

这一次日军准备充分,为了攻克美菲联军的坚固防线,日军大本营终于派出了战略级别的炮兵部队。

增援的日军炮兵装备了150毫米榴弹炮和口径更大的96式240毫米榴弹炮,数量一共190门。

美菲联军的防线在日军猛烈的炮火中不堪一击,日军曾遭受重大损失的萨马特山防线这一次成为美菲联军的地狱,防御工事被摧毁,机枪被炸成麻花,美菲联军花费大代价挖掘的战壕,在大口径火炮面前起不到保护作用,即便战壕没有被摧毁,里面的士兵也无法幸存。

菲律宾第一军的防线迅速崩溃,进攻的日本陆军使用了坦克。

美菲联军同样没有装备反坦克武器,更没有坦克协助防守,这不是美国对于殖民地仆从军的重视程度是否足够的问题,美国在菲律宾也有纯粹由美国人组成的部队,这些部队同样没有装备坦克和反坦克武器。

别怀疑,正式参战前的美国就是这么懈怠,日军为了保持海上优势,将绝大部分资源向海军倾斜,美国也一样。

正面防线被攻破的同时,本间雅晴派出军队在巴丹半岛南部登陆,试图从南北两个方向夹击美菲联军。

这一次美菲联军终于撑不住了,首先逃跑的是麦克阿瑟,他留下一句“我一定会回来的”,趁夜色坐潜艇逃到澳大利亚,将八万美菲联军留给日本人。

麦克阿瑟逃走,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华盛顿。

华盛顿不敢让麦克阿瑟留在巴丹半岛,万一麦克阿瑟战死或者被俘,对美军士气都是巨大打击,毕竟麦克阿瑟当过西点军校的校长。

麦克阿瑟没有选择死战到底,有了华盛顿的命令,麦克阿瑟顺水推舟逃往澳大利亚,辜负了八万美菲联军对他的信任。

麦克阿瑟逃走后,美菲联军的士气迅速崩溃,麦克阿瑟逃走前,命令温赖特负责指挥美菲联军作站,巴丹手军司令爱德华·金却认为美菲联军的抵抗已经毫无意义,于是联系日军准备投降。

麦克阿瑟也是狠人,为了维护他的荣誉,命令美菲联军继续作战,却没想过美菲联军的命运,不是说好了允许投降的吗,你坐船跑了,却让手下战斗到底是什么意思?

爱德华·金违反了麦克阿瑟的命令,却得到八万美菲联军的赞美,做出投降这个决定是很艰难的,至少爱德华·金没有把自己的荣誉,凌驾于八万美菲联军的生命上。

可惜爱德华·金对于日本人的认识也不够充分。

爱德华·金认为美菲联军放下武器之后,可以获得和身份相匹配的待遇,为此爱德华·金和日本人进行谈判,在得到日本人的承诺之后,爱德华·金命令残余的美菲联军放下武器停止抵抗。

日本人确实是为美菲联军准备了战俘营,承诺给予投降的美菲联军和身份相匹配的待遇。

不过日本人准备的战俘营,距离巴丹半岛有足足120公里。

对于军人来说,120公里不算远,南部非洲军队的长途拉练,距离就超过120公里,所有部队都可以完成。

不过那是在准备充分,后勤充足的情况下。

日本人根本没有任何后勤准备。

美菲联军投降后,日军命令八万美菲联军步行前往战俘营。

这个命令很正常,日本人缺少机械化装备,卡车自己都不够用,肯定不会用来运送俘虏,毕竟卡车是要烧油的。

这120公里成为著名的“巴丹死亡行军”,日本人不仅没有在沿途准备补充物资,甚至连水都不让喝,哪怕沿途的自然水源也不让喝。

ps:新年第一天,祝兄弟们新年快乐,鸿运当头,从年头红到年尾——

(本章完)123xyq/read/3/36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