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还有苏轼,大家都知道他可以说是宋朝最出名的人物之一,标志性符号,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p>
苏轼生于1036年,卒于1101年,享年65岁。</p>
苏轼是北宋时期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巨匠,其诗词、散文及书法、绘画等,都有很高的成就。</p>
其实苏轼早年并不显着,不像其他人那样是个神童,一直到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终于大器晚成。</p>
包括苏轼的弟弟苏辙也一样,也是着名的文学家。</p>
父子三人,在文学史上被称为“三苏”。</p>
据《宋史》记载,苏轼刚十岁时,父亲苏洵就游学四方,苏轼的母亲在家中主持家务,教育子女。</p>
她对苏轼要求很严格,亲自教他读经史等书籍。</p>
不仅教苏轼识字,还特别注重对儿子的德育教育。</p>
一次,苏母教苏轼读《后汉书》时,读到了《范滂传》,苏母为范滂母子不畏暴,为了正义而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深深地感动,不禁放下书来,喟然叹息。</p>
年幼的苏轼也深深被感动,他问母亲:“如果我长大后,跟范滂一样,不惜舍身就义,母亲会允许吗,”</p>
苏母肃然答道:“如果你能学范滂的样,难道我就不能做到像范滂的母亲一样吗,”</p>
苏轼从小在母亲的教育下成长,二十岁时已经是博通经史,写起文章来,下笔数千言,毫不费力。</p>
1057年考中进士,做过多年地方官,也曾在朝廷中任翰林学士。</p>
但因其一身正气,不阿权贵,所以仕途坎坷。</p>
1089年苏轼被贬为杭州知州,到任后便发现这里大旱,百姓出现饥荒和瘟疫。</p>
他立即上书朝廷,要求免除应上缴粮食的三分之一,获得批准,减轻农民的部分负担。</p>
众所周知,今日的杭州西湖,有两条靓丽的风景线,一条是白居易修建的白堤,一条是苏轼修建的苏堤。</p>
苏堤是一条长三十里的长堤。</p>
是苏轼带领群众,挖湖取土,筑建成的。</p>
苏堤既挡住了潮水,使海潮不再灌入市内,又扩大了西湖面积,方便了交通,疏通了西湖水利,保护了西湖不被淤塞。</p>
因此,很长一段时间,杭州的老百姓,几乎家家都挂苏轼的画像,吃饭的时候也要祝颂几句。</p>
还有人在他活着的时候就为他修了庙,可见那里的人民对他的感激之情。</p>
虽然苏轼离开我们已经九百多年,但在苏轼之后历朝历代的中国人,都敬仰苏东坡,热爱苏东坡,这一方面是由于苏轼人格的伟大魅力,他一身正气,刚直不阿,为人民谋利。</p>
另一方面,是由于他天赋的才华,他的诗文书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能启迪人们的思维,陶冶人们的情操,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p>
特别是苏轼的诗词作品,男女老少,人人爱读。</p>
因为他写的清新、纯真。</p>
有想象力,有创造力,读后能给人带来快乐、享受和无穷的回味。</p>
苏东坡写信给谢民师时说:“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能以口舌论贵贱也。”</p>
苏东坡的诗词文章,就犹如宝石之不怕试验,真金之不怕火炼,经得起时间的检验。</p>
林语堂先生写作的《苏东坡传》,在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p>
对这种人的人品个性做解释,一般而论,总是徒劳无功的。</p>
在一个多才多艺,生活上多彩多姿的人身上,挑选出他若干使人敬爱的特点,倒是轻而易举。</p>
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学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同时也是酿酒的试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坚持己见者,是月下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p>
在中国,一提到苏东坡,总会引起人们亲切敬佩的微笑。</p>
苏轼出生于一个饮酒世家,祖父、父亲均嗜酒,他也从小养成饮酒的习惯。</p>
他曾对人说:“我每天要饮酒作乐,倘若没有酒喝,就会疾病缠身。”</p>
苏轼虽然好饮酒,但酒量并不大。</p>
他自己说:“我饮酒终日,不超过五杯。天下不能饮酒的,不在我的下面。我喜欢欣赏别人饮酒,看到别人举起酒杯,慢慢地喝,我的心胸就广阔无比。似乎也尝到了酒醉的味道,这种味道比饮者本人还强烈。我闲居时,每天都有客人来,客人来了,就用酒招待。天下好饮酒的,也不在我的上面。常说人生最快乐的是身无病,心无忧,我确实能做到。”</p>
元丰二年(公元1079)七月,御史台官吏黄甫遵,在湖州衙门,当场逮捕苏轼,罪名是苏轼的一些诗文“讥讽朝廷”,“指斥皇上”。苏轼在监狱里被关押130天,这就是所谓的“乌台诗案”。</p>
后幸得友人营救,才释放出狱,贬职于黄州。</p>
苏轼到黄州后,心已凉透,把贵贱、毁誉、得失,乃至生死,都置之度外。</p>
苏轼在黄州,写出了着名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还写出了许多不朽的诗词,差不多都有一个酒字。</p>
在《前赤壁赋》里,苏轼首先写月夜里与客人乘舟,泛游长江,饮酒赋诗,沉醉在美好的景色之中。</p>
酒喝到高兴时,有的唱歌,有的有节奏地敲打船梆,有客吹洞箫,“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p>
第二段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叹人生的短促。</p>
曹操、周瑜等,曾是一代英雄,他们在这里导演了威武雄壮的赤壁大战,“而今安在哉,”人生渺小,像沧海之一粟;短暂的人生,像朝生暮死的蜉蝣。“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p>
文章的第三段阐述宇宙间变与不变的哲理,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p>
人类和万物在发展变化中永恒存在,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p>
最后又重新喝酒,杯盘狼籍,相枕睡在舟中,不觉乎东方已白。</p>
这篇散文表现了苏轼贬职黄州时,放荡的生活和复杂的内心世界。</p>
《后赤壁赋》是苏轼三个月后再游赤壁时所作。</p>
前赋着重写水,后赋着重写山,前赋着重写秋景,后赋着重写冬景。在气氛上,前赋安谧幽静,后赋惊险恐怖、迷离恍惚。</p>
苏轼月夜与客再游赤壁,还是离不开酒。苏轼说:“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p>
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p>
苏轼回家与夫人商议,夫人说:“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p>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p>
苏轼谪贬黄州时,常借酒消愁。</p>
他写下了一首《临江仙》:</p>
夜饮东坡醒复醉~</p>
归来仿佛三更。</p>
家童鼻息已雷鸣。</p>
敲门都不应~</p>
倚杖听江声。</p>
长恨此身非我有~</p>
何时忘却营营,</p>
夜阑风静縠纹平。</p>
小舟从此逝~</p>
江海寄余生。</p>
这首词记述苏轼在深秋之夜,开怀畅饮,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到寓所时,自然已经很晚,仿佛已经三更。</p>
词人在寓所门口,敲门没有回应,听见家童鼾声如雷,只好拄着拐杖,听大江的流水声。</p>
“长恨此身非我有”,是化用《庄子-知北游》“汝身非汝有也”句。</p>
“何时忘却营营”,也是化用《庄子-庚桑楚》“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p>
是说一个人的体形精神是天地自然所赋予,此身非人所自有。</p>
为人要守本分,保其生机,不要思虑百端。</p>
诗人静夜沉思人生的哲理,豁然有悟,眼前江上的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他要趁此良辰美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p>
他要将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化在无限美好的大自然中。</p>
苏轼谪贬黄州时,写了不少激情山水的诗文,风景优美,诗文也美,如《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就是一首很有特色的佳作。</p>
曾选在中学课文里,许多人都能背诵。</p>
词的开头有段小序,叙事简洁,描写生动,是一篇写得很优美的散文。小序是:</p>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p>
照野弥弥浅浪~</p>
横空隐隐层霄。</p>
障泥未解玉骢桥~</p>
我欲醉眠芳草。</p>
可惜一溪风月~</p>
莫教踏碎琼瑶。</p>
解鞍欹枕绿杨桥~</p>
杜宇一声春晓。</p>
词人在蕲水边骑马而行,经过酒家饮酒,醉后乘着月色归去,至一溪桥上。</p>
月光照着辽阔的原野。广宇天空,雾气隐隐。</p>
马肚下面的障泥未解,骏马也跃跃撒娇。</p>
词人叫酒拿的,只想在方草上睡一觉。</p>
美丽的夜晚,月光如水,流水如玉。</p>
不能让马儿撒娇。踏破这翠玉琼瑶。</p>
词人曲肱醉卧缘杨桥上,醒来天亮。</p>
杜鹃声声叫。</p>
苏轼谪贬黄州时,写了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北宋词坛上最引人注目的作品,被誉之为“千古绝唱”。</p>
苏轼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豪放词的代表作。</p>
这首词,许多人都能背诵,此处不引叙。这首词的最后两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p>
作者对江山如画,对千古风流人物和如梦的人生既无限感慨,又无能为力,只好把樽酒浇在地上,祭奠这东去的大江和永恒的明月。</p>
苏轼谪贬黄州,第一个仲秋节,天上云遮月,他把酒独酌,凄然北望,写下一首《西江月》:</p>
世事一场大梦~</p>
人生几度新凉,</p>
夜来风叶已鸣廊~</p>
看出眉头鬓上。</p>
酒贱常愁客少~</p>
月明多被云妨。</p>
中秋谁与共孤光~</p>
把盏凄然北望。</p>
世事像一场大梦,人生能有几个仲秋,夜里廊上西风飒飒,落叶萧萧,感叹光阴似箭。</p>
不觉眉毛鬓发已斑。</p>
负罪放逐,有酒少客,门庭冷落。</p>
天上云遮月,把酒独酌,凄然北望。</p>
浩气贯长虹,忠义填骨髓的东坡先生怎能不悲伤叹息~</p>
1084年,谪居黄州五年之久的苏轼,接到量移汝州安置的命令。</p>
所谓量移,并非平反复官,而是就近安置到河南临汝。</p>
告别黄州的父亲乡亲时,他写了这样一首词《满庭芳》。</p>
词前有小序:</p>
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会李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p>
归去来铣兮~</p>
吾归何处,</p>
万里家在岷峨。</p>
百年强半~</p>
来日苦无多。</p>
坐见黄州再闰~</p>
儿童尽~楚语吴歌。</p>
山中友~</p>
鸡豚社酒~</p>
相劝老东坡。</p>
云何~当此去~</p>
人生底事~</p>
来往如梭。</p>
待闲看秋风~</p>
洛水清波。</p>
好在堂前细柳~</p>
应念我~</p>
莫剪柔柯。</p>
仍传语~</p>
江南父老~</p>
时与晒渔蓑。</p>
这首词,真情流露,不加修饰,脱口而出,无穷清新。</p>
“归去来兮”,是陶渊明的句子,作者想学陶渊明回家隐居,无奈量移汝州,是不可抗拒的君命,欲归而不得归。</p>
作者已年近半百,来日无多,更有落叶归根感。</p>
词人在黄州五年,对这里的山川秀丽,民风纯朴,有深厚的感情。</p>
楚语吴音,犹响耳畔,鸡豚社酒,</p>
宛然在目,父老乡亲,来安慰老东坡,劝说老东坡。</p>
人生往来如穿梭。</p>
想到了汝州后,闲看秋风洛水,又会想起黄州的风景人情。</p>
嘱咐邻里,莫折堂前细柳,经常晒晒渔蓑。</p>
有朝一日,还会回来看望这里的山山水水,父老乡亲。</p>
1076年,苏轼任密州知州时,这年的仲秋节,苏轼怀念远方的弟弟子由,写了一篇《水</p>
调歌头》,既豪迈,又飘逸,被后人称为:“只有天仙化的人才能写出。”</p>
小序是:丙辰仲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p>
明月几时有~</p>
把酒问青天。</p>
不知天上宫阙~</p>
今夕是何年。</p>
我欲乘风归去~</p>
又恐琼楼玉宇~</p>
高处不胜寒。</p>
起舞弄清影~</p>
何似在人间。</p>
转朱阁~</p>
低绮户~</p>
照无眠。</p>
不应有恨~</p>
何事长向别时圆,</p>
人有悲欢离合~</p>
月有阴晴圆缺~</p>
此事古难全。</p>
但愿人长久~</p>
千里共婵娟。</p>
这首词,诚如序中所言,是苏轼通宵饮酒,大醉后遣怀之作,兼怀弟弟子由。</p>
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勾勒出一幅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p>
数句排空直入,笔力奇崛,跌宕多彩,想象丰富。从地上,</p>
想到天上,又从天上,回到人间。</p>
月光转过华美的楼阁,照进雕花的门窗,照着不眠的词人。恼恨“月圆人不圆”是不应该的。</p>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是自然规律,谁也改变不了。</p>
所以还是彼此多保重吧,但愿人长久,相隔千里,共赏一个月亮。</p>
苏轼晚年,对官场生活无比厌倦,有强烈的隐退愿望。</p>
他把人生看得很透,在《香行子》词中有明白表达。</p>
清夜无尘~</p>
月色如银。</p>
酒斟时~需满十分。</p>
浮名浮利~</p>
虚苦劳神。</p>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p>
虽抱文章~</p>
开口谁亲。</p>
且陶陶~乐尽天真。</p>
及时归去~</p>
作个闲人。</p>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p>
夜静无尘,月色如银。</p>
美酒盈杯,独自一人,仰望天空,遐想无穷。</p>
追逐名利是徒劳的,万物在宇宙里都是短暂的,人的一生,只不过是隙中过驹,击石闪火,春梦一场。</p>
庄子曰:“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隙),忽然而已。”</p>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是古代士大夫“宏才乏近用”,不被知遇的感慨。</p>
苏轼晚年,虽受朝廷恩遇,实际上却无所作为,“团团如磨牛,步步踏陈迹”,加以群小攻击,所以有此感慨,“且陶陶,乐尽天真”。</p>
是眼前的快乐和享受。苏轼对逆境的态度是,眼前能够快乐且快乐,以后等待回归田园,作个闲人,有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也就足矣。</p>
苏轼不仅酒诗酒词写得好,而且他还会喝酒,他还会酿酒,也正常,毕竟现在咱们探讨的就是宋朝的酒文化嘛。</p>
而苏轼的话,要知道在当时,他可谓是酿酒专家了啊。</p>
比如他在黄州酿造过蜜酒,在定州酿造过松酒。</p>
在广东惠州苏轼酿造过桂酒,就是用生姜、肉桂作配料酿成。</p>
这种酒温中利肝,轻身健骨,养神润色,常服可延年益寿,苏轼称这种酒是天神的甘露。</p>
而且苏轼在海南时还酿造过“真一酒”。</p>
“真一酒”就是用白面、糯米、清水为原料,酿成后呈玉色,酒性温和,是上等好酒。</p>
苏轼特为此酒写过“真一酒歌”,说此酒“庄而和”,是“天造之药”。</p>
所以取名为“真一”,是因为作者“自酿”,与诗中的“人间真一东坡老”相合。</p>
而宋朝爱酒的名人除了苏轼外,还有就是同样大名鼎鼎的李清照。</p>
李清照,字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p>
她是宋代杰出的女词人,是宋代词坛上婉约派的杰出代表。</p>
李清照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p>
她一生可以说是饱尝人间甘苦,经历了太多的不幸。</p>
李清照天赋的才华,不朽的词作,奠定了她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p>
有评论家把她和屈原、陶潜、杜甫相提并论。</p>
她的文名与作品已经与世界永存了。</p>
李清照的词,每一首都是冰莹玉润,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令人把玩不忍释手。</p>
李清照生于济南明水(章丘),其父李格非熙宁九年进士及第。</p>
《宋史?李格非传》中,有这样的文字记载:“女清照,诗文尤有称于时,嫁赵挺之之子明诚,自号易安居士。”</p>
李清照二岁时,生母去世。由年高还乡的祖父和二位伯父母抚养。</p>
小清照聪颖早慧,为祖父所钟爱,并为之启蒙。</p>
五岁开始涉猎诗、史及百家之书,出挑得既活泼灵秀,又端庄矜持,四邻八乡人见人爱。</p>
李清照十六岁以前,在故乡明水度过。</p>
不停息喷涌的明水百脉泉,是养育她的地方。</p>
夏秋季节,她曾游溪亭,莲湖。</p>
家乡的秀美风光,是她创作的源泉。</p>
1099年,李清照十六岁时,随父亲李格非迁到京城汴京。</p>
李格非时任礼部员外郎,赵挺之为吏部侍郎。</p>
这一年,李清照写了两首小词,清新、秀丽、隽永,一鸣惊人,鼓舞她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一首《如梦令》词:</p>
常记溪亭日暮~</p>
沉醉不知归路。</p>
兴尽晚回舟~</p>
误入藕花深处。</p>
争渡~争渡~</p>
惊起一滩鸥鹭。</p>
词作者从小就嗜酒,喝醉了酒,划着小船,误入荷花深处,惊一滩鸥鹭。读来使人如闻荷香,如临其景。</p>
另一首词《双调忆王孙》:</p>
湖上风来波浩渺~</p>
秋已暮、红稀香少。</p>
水光山色与人亲~</p>
说不尽、无穷好。</p>
莲子已成荷叶老~</p>
清露洗、频花汀草。</p>
眠沙鸥鹭不回头~</p>
似也恨、人早归。</p>
这首词上篇写游赏秋景的喜悦。</p>
下篇写归去时的依依不舍。通过对秋景的描绘,表达作者热爱自然的心情。</p>
语言像秋风秋水一样自然,让人如临其境。</p>
李清照十七岁时,写了一首《如梦令》词,名气也很大:</p>
昨夜雨疏风骤~</p>
浓睡不消残酒。</p>
试问卷帘人~</p>
却道“海棠依旧”。</p>
“知否,知否,</p>
应是绿肥红瘦”。</p>
作者夜里喝多了酒,春眠不觉晓,残酒未消。</p>
夜来风雨声,作者想到,海棠花快谢了,绿叶更肥了,不像女佣人那样有肝无心。</p>
李清照18岁,嫁给21岁的赵明诚。</p>
当时赵明诚是太学生。赵明诚是赵挺之的第三子。这一年李格非仍为礼部员外郎,赵挺之是礼部侍郎。</p>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合,岂止是“郎才女貌”,而且是“夫妇擅朋友之胜”。</p>
他们有共同的爱好,他们的才华都是百里挑一的,当然,李清照的文才在赵明诚之上。</p>
对史书碑文的共同爱好,把赵明诚和李清照紧紧地连在一起。</p>
为了购买碑文书籍,他们宁可素衣粗食,甚至典当衣物也在所不惜。</p>
赵明诚每到相国寺购买碑文时,总不忘买回一些干鲜果品,处处体现丈夫对妻子无比的关爱。</p>
有一次,赵明诚得到一付书中珍品。</p>
白居易书写的《楞严经》。他首先想到自己的妻子,并亲昵而敬重地称之为“细君”。</p>
白帖一到手,他立即骑上马,飞奔往家赶。</p>
回家后,与妻子共赏识。二更已过,仍没有睡意,兴奋不已。</p>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正当李清照浸醉在新婚生活的幸福中,遭到了不测风云,使她成为北宋末年朋党之争的受害者。</p>
1102年,李清照19岁,北宋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即建立元佑党人碑,是北宋朋党之争的结果。</p>
元佑是宋哲宗的年号,元佑党人碑是宋哲宗年间当权的309人的黑名单,苏轼列在榜首。</p>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苏门第子,自然不能幸免。</p>
碑上有奉圣旨此309人及其子孙,永远不得为官,也不得在京城居住。</p>
1106年,出乎天意,天空出现彗星,在文德殿东墙上的元佑党人碑突遭电击,断成两块。</p>
此是上天降怒,宋徽宗大惧,派人把其他的元佑党人碑偷偷毁掉。</p>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被污为奸党,她的公爹赵挺之权势很大,官职连连上升。</p>
李清照救父心切,不顾旧礼教所谓新妇不能与公爹“对语”的规戒,她竟上诗给公爹,请求搭救其父。</p>
史实表明李清照搭救其父未能奏效。</p>
由于李清照是奸党子女,圣旨规定不得在京城居住,李清照被迫离开丈夫赵明诚,回山东明水老家居住。</p>
新婚夫妇像牛郎织女一样两地分居,不得团圆。</p>
其相思之情,从李清照的两首词中可以看出。一首词为《一剪梅》:</p>
红藕香残玉覃秋。</p>
轻解罗衣~</p>
独上兰舟。</p>
云中谁寄锦书来,</p>
雁字回时~</p>
月满西楼。</p>
花自飘零水白流。</p>
一种相思~</p>
两处闲愁。</p>
此情无计可消除~</p>
才下眉头~</p>
却上心头。</p>
这首词是作者为怀念初婚不久离别的丈夫赵明诚而作。它抒发了词人对丈夫的身笃爱情,吐露了夫妇各居一方的相思之苦。</p>
秋天,荷花香残,凉席也不能铺了。词人没精打采,迷离惆怅地独自上船出游,本想出来散散心,没想到看到空中的大雁,又引起对丈夫寄书信的热切盼望。</p>
流水落花,也触动了词人的离别情怀。同一种相思,两个人在两地犯愁,此情无极可消,才下眉头,又上心头。</p>
此词语淡情深,不事雕琢,言有尽而意无穷。</p>
李清照的另一首词《醉花阴》,写重阳节时,作者思念远方的丈夫,借酒消愁,非但愁难消,人被折腾的比菊花还瘦。</p>
薄雾浓云愁永昼。</p>
瑞脑消金兽。</p>
佳节又重阳~</p>
玉枕纱厨~</p>
半夜凉初透。</p>
东篱把酒黄昏后。</p>
有暗香盈袖。</p>
莫道不消魂~</p>
帘卷西风~</p>
人似黄花瘦。</p>
这一天,从早到晚,天空布满薄雾农云。</p>
这阴沉的天气,更使人愁闷难挨。</p>
在屋里她独自看着金兽造型的火炉里,瑞脑香的青烟袅袅不断,真是百无聊赖啊。</p>
又是重阳节了,天气骤冷,睡到半夜,凉意透进独眼的帐子里,玉枕上。对比夫妻团圆时的温馨,怎能不叫人失意~</p>
词主人在屋里闷坐了一天,直到黄昏,才强打精神,出来赏菊。</p>
把酒东篱,三杯两盏淡酒,勾起她与丈夫对饮的遐想。她不堪眼前的孤独寂寞,西风吹卷着门帘,吹得细长的菊瓣枝纸摇曳,词人比细长的菊瓣还要瘦~</p>
雷电击断元佑党人碑以后,等于上天为元佑党人平反昭雪。</p>
李清照和她的丈夫有时住在一起,有时两地分居。分居的生活,使他们的感情疏远,李清照有一种自己像陈阿娇、卓文君一样被遗弃的感觉。</p>
在当时的社会里,男人三妻四妾,寻花问柳是常有的事。</p>
贤惠的妻子,话到嘴边,欲说还休。李清照的《凤凰台上忆吹萧》词,把她那种矛盾的心情,表达得很委婉。</p>
香冷金猊~</p>
被翻红浪~</p>
起来人未梳头。</p>
任宝奁闲掩~</p>
日上帘钩。</p>
生怕闲愁暗恨~</p>
多少事、欲说还休。</p>
今年瘦~</p>
非干病酒~</p>
不是悲秋。</p>
休休:这回去也~</p>
千万遍《阳关》~</p>
也则难留。</p>
念武陵人远~</p>
烟锁秦楼。</p>
惟有楼前流水~</p>
应念我、终日凝眸。</p>
凝眸处~</p>
如今又添~</p>
一段新愁。</p>
狮子兽形的火炉,火已灭,灰已凉,瑞脑香也不再释出。一夜睡不着觉,翻来覆去,盖的红被翻波浪。日上帘钩才起来,起来还懒得梳头。宝奁盖上的浮尘,已经很厚了。</p>
一个“慵”字,表达了女主人心中的深愁。愁的根源是生怕离怀别苦。</p>
长时间的两地分居,使丈夫对自己的感情疏远了,使自己成了被遗弃的陈阿娇、卓文君。心里有苦,还说不出口。</p>
新来瘦,不是因为喝酒,也不是因为悲秋~到底是为什么,让她的丈夫自己去想吧。</p>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从离别前,跳跃到离别后。</p>
词人最怕分离,偏偏又要分离,唱千万遍“西出阳关无故人”也难留住。秦楼,一称凤楼,凤台。</p>
相传春秋时有人善吹萧,像凤鸣,秦穆公以女弄玉妻子,筑凤凰台以居。</p>
一夕吹萧引凤来。夫妇乘之而去。</p>
女主人借用这个典故,寄希望夫妻不离不弃,百年好合。“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p>
词主人写得很痴情,动了真感情。她心中的武陵人越去越远,她一个人被留在秦楼,呆呆地倚楼凝睇楼前的流水。</p>
凝眸处,又添了一段新愁。</p>
1126年,李清照43岁,为宋钦宗靖康元年。</p>
这年的12月,金兵破汴京,史称“靖康之变”。岳飞在《满江红》这首词里称“靖康耻”。</p>
翌年四月,金军俘宋徽宗、宋钦宗及宗室、后妃等数千人,并辅臣、乐工、工匠及大量财物、文物,浩浩荡荡北去,汴京被掠之一空,</p>
由此,北宋灭亡。</p>
到1127年,宋高宗在南京建立南宋政权,为建炎元年,以后迁都杭州。</p>
七月,赵明诚起复江宁府知府。</p>
十二月,山东青州发生兵变。李清照家存书册文物十余屋,焚于青州兵变。</p>
1128年,李清照四十五岁,于青州兵变火中,将《赵氏妙帖》携往江宁。</p>
途径镇江,遇盗掠而勿失,为赵明诚所称道。</p>
1129年,李清照四十六岁。</p>
二月,赵明诚被罢江宁府知府。</p>
三月,夫妇备办舟船上芜湖。</p>
至池阳,途径项羽庙,李清照触景生情,作《乌江》诗,凭吊英雄项羽:</p>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尽思项羽~不肯过江东。</p>
此诗既是对项羽英雄气概的赞颂,也是对当时苟且偷生的投降者的鞭挞,表达了李清照爱国主义的情怀。</p>
五月,赵明诚接到宋高宗亲命其为湖州知州的昭谕。</p>
既然接到圣旨,就必须立即赶到南京去朝见皇帝。</p>
李清照乘船给赵明诚送行,直送到六月十三日,赵明诚改走陆路那一天,才挥手告别。</p>
大暑天,赵明诚骑马奔南京,对于从小没吃过苦的公子哥,不堪其苦,遂感疾途中。</p>
到了南京,诊断赵明诚患的是疟疾。</p>
过了一个半月,直到七月底,李清照才知道赵明诚重病的消息。</p>
她乘船日夜兼行赶到南京,赵明诚已病入膏肓,八月十八日就去世了。</p>
李清照为丈夫办理完丧事,自己也大病一场。</p>
1132年,李清照四十九岁,在杭州,春季患病,夏季日见危重,以至牛、蚁不分。</p>
这时张汝舟巧言惑其弟以骗婚。</p>
张汝舟的目的是掠取李清照手中的文物。</p>
不得,即对她日加殴击。秋,李清照与张离异。</p>
l1155,1156年,李清照走完人生七十二岁或七十四岁的路,仙逝于杭州西湖一带一个芭蕉庭院里。</p>
晚年,她在杭州居住二十多年,过着孤苦伶仃的生活,愁像恶魔一样,无休无止的纠缠着她。</p>
她的一首词《声声慢》是她日常生活的写照:</p>
寻寻觅觅~</p>
冷冷清清~</p>
凄凄惨惨戚戚。</p>
乍暖还寒时候~</p>
最难将息。</p>
三杯两盏残淡酒~</p>
怎敌他、晚来风急。</p>
雁过也~</p>
正伤心~</p>
却是旧时相识。</p>
满地黄花堆积。</p>
憔悴损~</p>
如今有谁堪摘,</p>
守着窗儿~</p>
独自怎生到黑。</p>
梧桐更兼细雨~</p>
到黄昏、点点滴滴。</p>
这次第~</p>
怎一个愁字了得:</p>
李清照的这首《声声慢》,脍炙人口数百年。</p>
女主人清早起来百无聊赖,如有所失,想</p>
找什么,又不知道该找什么。冷冷清清,凄凄惨惨。</p>
天气乍暖还寒。飞过的雁,似曾相识。</p>
自家院里,菊花已残,满地堆积,憔悴的菊花,有谁堪摘。</p>
在这孤独、冷漠、凄惨的环境里,词主人守着窗,独自怎生到黑。</p>
更难堪,黄昏时又下起细雨,滴滴搭搭打在桐叶上,这种滋味,怎能用一个愁字概括~</p>
有人说这首词,是宋词中最能打动人心的一首。</p>
李清照晚年寓居南宋都城临安时,写了一首《永遇乐》词,写得悲惨、凄凉、催人泪下。</p>
落日溶金~</p>
暮云合璧~</p>
人在何处,</p>
染柳烟浓~</p>
吹梅笛怨~</p>
春意知几许:</p>
元宵佳节~</p>
融合天气~</p>
次第岂无风雨,</p>
来相召~</p>
香车宝马~</p>
谢他酒朋诗侣。</p>
中州盛日~</p>
闺门多暇~</p>
记得偏重三五。</p>
铺翠冠儿~</p>
金雪柳~</p>
簇带济楚。</p>
如今憔悴~</p>
风鬟霜鬓~</p>
怕见夜晚出。</p>
不如向、帘儿底下~</p>
听人笑语。</p>
落日像溶化的赤金,暮云合围着璧玉一样的园月,作者不由感叹发问:人在何处,这是一声充满迷惘与痛苦的长叹。</p>
染柳烟浓,接下三句,是写早春之景。</p>
烟霭熏染的柳树,已经萌动;笛子吹奏出哀怨的《梅花落》曲,腊梅已经开过。</p>
虽已早春,但春意还不多。元宵佳节,天气虽好,难道就不会转瞬风雨,因此,当前的良辰美景,一点也引不起她的兴趣。</p>
词人的晚景虽然凄凉,但由于她才分高,名气大,又出身官宦世家,所以常有香车宝马来拜访她,请她喝酒,请她作诗,她都谢绝了。</p>
回想当年在汴京时,自己有的是闲暇时间。</p>
在良辰盛会中,人们最重视元宵佳节。</p>
这天晚上,同闺中女伴,戴上插着翠鸟羽毛的帽子,披上金线缝制的雪柳,打扮得整整齐齐,楚楚动人。</p>
如今,词人经历了太多的不幸,国破夫亡,自己被折磨的形容憔悴,蓬头霜发。</p>
白天怕人看见,只能夜间出去。</p>
元宵夜游人太多,她没有勇气面对眼前的热闹繁华,还是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吧。</p>
……</p>
……</p>
……</p>sxbiquge/read/65/656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