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万界之大拯救 第一百五十章 联辽攻夏?

>

【一表不听,则再表,虽累百表,不得请,不能止也。】wap.</p>

景德四年(1004),李继迁的遗言似乎仍然在李德明的耳畔回响着。</p>

时至今日,李德明仍不敢忘。</p>

但为什么要逼我?</p>

为什么要逼我?</p>

呼哧!</p>

呼哧!</p>

一股无端的愤怒从李德明的胸中燃气,这怒火,越烧越旺!</p>

为什么要禁盐?</p>

盐利,乃党项之国本!</p>

党项人的粮食、箭失、甲胃,皆是用一担担盐换来的。</p>

如果青白盐无法流入宋境,损失不可谓不大。</p>

该死的!</p>

良久,李德明忍不住低声呵骂了一句。</p>

为什么偏偏是这个时候?</p>

好不容易从夏辽的那一战缓过神来,李德明正准备雄心勃勃的攻取河西之地。</p>

结果,宋廷竟然要禁盐?</p>

不行!</p>

决不能让宋廷禁盐!</p>

李德明倏地下定决心,必须要和宋廷打一场!</p>

只有打痛宋廷,才能让宋人知道,盐不是那么好禁的。</p>

恰好,这一战也能给宋廷小儿提个醒,和平不好吗?</p>

非要战争!</p>

既然你想要战争,那我便给你战争!</p>

谈判桌上得不到的东西,本王便从战场上亲自去取!</p>

攻宋!</p>

必须攻宋!</p>

而且打得便是庆州!</p>

先锋嘛,就让元昊去好了。</p>

李德明虽然怒斥了李元昊攻宋的提议,但不惹事,不代表他怕事!</p>

此时,宋廷已经将夏人逼到了墙角!</p>

如果继续退让,宋廷会不会更进一步?</p>

所以,这一战,必须要打!</p>

不仅要打,而且得打赢,打痛宋廷!</p>

当然,李德明的‘攻宋’和李元昊的‘攻宋’是两回事,他只是想一次打痛宋廷。</p>

没有打持久战的意思。</p>

宋军的战力确实不行,但架不住宋人太多,宋廷太有钱。</p>

消耗战,夏人完全不是宋人的对手!</p>

……</p>

……</p>

……</p>

内东门小殿。</p>

“曹卿,你说若是党项人知道禁盐的事,他们会作何反应?”</p>

今天李杰特地召见了曹韦,他准备和曹韦探讨一下接下来的时局。</p>

虽然大的方略已然定下,但计划是死的,终有赶不上变化的时刻,细节方面该调整的,还是得调整。</p>

“臣以为,李德明应是‘先上贡’,其次上表,放低姿态,请求我朝放弃禁盐。”</p>

曹韦抚了抚须,缓缓阐述着自己的建议。</p>

“并且,党项若是上贡,此次进贡之物中,必然不乏奇珍异宝,同时也不缺良品种马。”</p>

“昔日买不到的,李德明都会毫无保留的上贡,他之所求,止有‘禁盐’一事。”</p>

曹韦和李德明也算是老对手了,经略西北期间,明里暗里,两人可没少交锋。</p>

因此,他很了解李德明。</p>

绝不能用普通的眼光看待此人。</p>

李德明很能忍,能屈能伸,面子什么的,丝毫不在意,面对宋辽二朝,即便被折辱了,也能笑脸相迎。</p>

但若是以为此人是老好人,那边错了!</p>

大错特错!</p>>

真到了背水一战的时刻,此人绝不会缺乏血性!</p>

通过天禧年间的那场战争,就足以看出李德明的军事才华。</p>

听完曹韦的看法,李杰微微点头,紧接着,他忽然提出了一个令曹韦倍感意外的建议。</p>

“联辽攻夏,可否?”</p>

联辽攻夏?</p>

这……</p>

曹韦的第一反应是,断然不可能。</p>

但仔细一想,似乎也不是全无可能。</p>

前些年,辽国皇帝在党项那边吃了一记暗亏,虽然事后党项人主动送上了台阶。</p>

可辽国皇帝的面子,总归是被落了几分。</p>

以此为由,策动辽帝,即便最后无法达成联手攻夏的共识,换来个辽国作壁上观,应该不成问题吧?</p>

联辽攻夏,不过是羊攻!</p>

真正的王牌实际上是驱使吐蕃,联手共击夏人。</p>

实则虚之,虚则实之,此策恰好也符合兵法之道!</p>

想了想,曹韦倏然觉得,此计可行!</p>

“官家的意思,可是兵无常形?”</p>

“善!”</p>

李杰笑着点了点头,不愧是经略西北的老将,果然是一点就透。</p>

他从来没有奢望过同辽国一起攻入西夏。</p>

那不现实!</p>

同时,他也不愿。</p>

因为在他的计划中,不止是要打服西夏,而且还要夺回燕云十六州,甚至一路向北,提前让辽国覆灭。</p>

灭西夏,只是小试牛刀。</p>

辽国,才是正菜!</p>

至于像大理之类的小国,他压根没有征服的兴趣,待到灭了西夏,夺回燕云之地。</p>

彼时,大理识趣的话,应该像吴越一样,学一学钱氏家族,主动纳土称臣。</p>

“曹卿,关于出使辽国的人选,可有推荐?”</p>

沉吟片刻,曹韦提出了一个人选。</p>

“户部郎中,知延州(今延安)薛奎,或许可行。”</p>

薛奎?</p>

听到这个名字,李杰多少有点意外。</p>

此人,他倒是有印象,不过,相比于薛奎本人,他的两个女婿估计更加知名。</p>

王拱辰和欧阳修,皆是薛奎的女婿。</p>

当然,现在得在‘女婿’前面加上未来两个字。</p>

其实,剧中也提到了此事,王拱辰和欧阳修是同年,天圣八年这一榜的状元是王拱辰。</p>

欧阳修最终是第十四位。</p>

这个结果,年轻气盛的欧阳修不服,年仅十九的王拱辰,论名气,论文章,哪一点都不如他。</p>

两人自此结了怨。</p>

后来,王拱辰先是娶了薛奎的三女儿,可惜红颜薄命,三女死后,王拱辰又续娶了薛奎的小女儿。</p>

对于此事,欧阳修曾经发表过锐评。</p>

‘旧女婿为新女婿,大姨夫作小姨夫。’</p>

虽然欧阳修的第三任夫人也是薛奎的女儿,但身为连襟,他和王拱辰的关系一直很差。</p>

在他看来,王拱辰不止是小偷,更是趋炎附势之辈。</p>

王拱辰为什么要续娶薛奎的小女儿?</p>

还不是为了抱紧北方集团大老薛奎的大腿?</p>

其实,王拱辰续娶这件事,欧阳修完全是带了有色眼镜。</p>

续娶原妻的姐妹,搁在宋代,虽然不算常见,但也不罕见,王拱辰和薛家结亲,不止是个人婚姻,更是家族联姻。</p>

薛奎看好王拱辰,毕竟王拱辰是状元,而且还是十九岁的状元,可谓是前途无量。</p>

所以,他才会在三女死后,继续将小女嫁给王拱辰。</p>

而王拱辰力压欧阳修,夺得状元一事,严格来说,也怪不到王拱辰头上。</p>

王拱辰出身寒门,哪有能力左右朝堂?</p>

欧阳修不是输在了名声,也不是输在了文章,只是输在了地域上,谁让欧阳修是南人,王拱辰是北人呢?</p>

恰好,历史上那时的宰相是吕夷简,铁杆的北方人。</p>

一如当初寇准打压晏殊,吕夷简也只是例行打压南方士人。</p>sxbiquge/read/8/83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