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万界之大拯救 第一百一十二章 我才是首相!

>

另一边,眼看王曾在一旁侃侃而谈,丁谓心中不由暗生恼怒。</p>

我才是首相!</p>

你王孝先是什么身份?</p>

集贤相罢了!</p>

大家虽然都是宰相,但宰相与宰相,也是有个三六九等的。</p>

论理,应该先由自己发言才对!</p>

王曾贸然越过他,直接发表观点,已然打破了某种规则。</p>

‘哼!’</p>

‘待本相办成了裁军之事,定要让人参你几本!’</p>

丁谓从来不是什么大度的人,尤其是针对下位者,如果不是场合不太合适,他定要好好和王曾对对线。</p>

“王相之言,确是老成持国之策!”</p>

“然,治大国如烹小鲜,官学讲学久废,先帝曾诏,许文武‘升朝官’嫡亲赴国学取解额。”</p>

“此乃仁政,善政也。”</p>

“然,官吏推行之时,或有失当,以至于国子生只知取解额,而不知入学听读。”</p>

“臣以为,国子生取解额,当与听讲时间勾连。”</p>

“若不如此,纵使大兴学舍,亦无法改变废弛之态。”</p>

“丁相所言,亦是理在其中。”</p>

李杰点了点头,而后目光从诸位大臣的身上一一扫过。</p>

“兴学,乃是国政之先要,非一时可辨明。”</p>

“诏,以一月为限,诸卿各选其材,上言之。”</p>

“一月后,朕与大娘娘亲御垂拱殿,于诸卿共议之!”</p>

兴学,是李杰刻意抛出的诱饵之一。</p>

此乃国家大事,区区一场廷议,必然是无法敲定的。???.</p>

别说是一场廷议,便是十次廷议,怕是也搞不定。</p>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兴学之事涉及科举,而科举又是取士的重要途径。</p>

涉及天下万千学子,谁敢草草定之?</p>

万一定下了,然后过程中出了岔子,承担骂名的肯定不是会天子,而是现在的执政团队。</p>

因为,天子是不会犯错的。</p>

一如丁谓刚刚发表的言论,真宗鉴于太学废弛,于是便将国子监和解额联系到了一起。</p>

国子生可免发解试,直接参加贡举。</p>

此举,大大提高了国子监的地位,但宋真宗制定此策的时候,又没有规定解额怎么取。</p>

是考试?</p>

还是根据日常的表现?</p>

都没有。</p>

连国子生要不要去入学听课,都没有规定。</p>

如此一来,国子监的解额慢慢就成了关系户的囊中之物,久而久之,国子监的名声也就跟着臭了。</p>

就跟那广文馆一模一样,成了权贵子弟的镀金之地。</p>

这一次,丁谓丝毫没有给王曾插嘴的机会,李杰的话音刚落,他就立刻从椅子上站了起来,高呼道。</p>

“陛下圣明!”</p>

看到这一幕,王曾不由暗自摇头,心中的鄙夷又多了几分。</p>

不过,鄙夷归鄙夷,该表示,还是要表示的,丁谓刚说完,他也跟着站了起来。</p>

“陛下圣明!”</p>

在众人的马屁声中,李杰和刘娥先后离开了承明殿。….等到他们走后,在场的朝政也相继散场,开会归开会,但当天的政务,也得处理。</p>>

……</p>

……</p>

……</p>

午后。</p>

宝慈殿。</p>

吃过午食后,刘娥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开口问道。</p>

“六哥早有胸有成竹,为何不在承明殿上,直抒胸臆?”</p>

如今,两人的关系远甚往昔,很多事情,李杰都没有刻意隐瞒刘娥。</p>

关于兴学之议,李杰和刘娥已经不止一次讨论过,而且他还给出了具体的办法。</p>

学校必须于科举取士相结合!</p>

这是首先要考虑的,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点。</p>

后世高考的重要程度,丝毫不亚于古时的科举,两者皆是贫寒子弟改变命运的重大际遇。</p>

北宋现在的情况是,科举和学校几乎没什么关系,在不在学校上学,根本就不影响参加考试。</p>

参加科举的学子中,自学,家学,族学,外出游学、求学的比例,反而更高一些。</p>

这种现状是不利于人才培养的。</p>

或者,不利于人才选拔。</p>

取材的标准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德才兼备,毫无疑问,科举是能够筛选出有才的人。</p>

但德行这东西,必须要经过长期的考察。</p>

而学校,便是一个很好的考察地点。</p>

故此,李杰在和刘娥讨论兴学之时,提出的第一个办法就是,学子必须要在官学就读。</p>

凡是参加发解试(类似于乡试)的生员,必须在官学听学满三百天。</p>

这是最低标准!</p>

不足者,一应不许参加发解试。</p>

当然,这一条只是针对首次参加发解试的生员。</p>

宋朝时的科举制度和明清时期有所不同,比如,宋朝是没有县试、府试、院试的,地方州府只有发解试。</p>

既然没有县试、府试、院试,自然也没有‘秀才’的功名,同时,宋代也没有‘举人’的功名。</p>

明清时期,考中举人,即便省试不中,依然能越过小三试,直接参加省试。</p>

但宋代却不行,宋代的‘举人’是一次性的,倘若礼部贡举不中,下一次科考仍然要继续参加发解试。</p>

当然,宋代也是有免解名额的,即免于参加发解试,直接参加礼部贡举。</p>

不过,具体哪类生员能够免解,并没有形成定例。</p>

或是‘应三举(贡举)以上者’,或是‘遇到郊祀、明堂等大礼时节,天子特颁恩赐’,或是‘曾经参加过殿试的’,或是‘于国有功的’。</p>

(ps:另外还有一个小知识点,宋初时期,哪怕是参加殿试,也有可能不中第的,每次少则罢黜四五人,多则数十人。</p>

直到嘉佑二年(1057),殿试不罢黜的才形成定例,即一旦省试过了,必中进士。</p>

此策,直至后世,永为定例)</p>

确定了凡解试必须听学满三百天后,李杰又将后世学校的一**宝给搬了过来。</p>

日常考试!</p>

旬考,月考,年考,统统都要归入新的教学政策中。</p>

并且,旬考、月考、年考的成绩全都要记录在桉,方便考证。</p>

另外,根据考试成绩,官学也会给学子发放部分奖励,如排名靠前者,官学会月给癝米六斗。</p>

此策既为补贴生员日常开销,同时也是彰显其名。</p>

这一点是参考明清时期的癝生制。</p>

反正也没人向李杰收取版权费,这种惠(收)及(买)万千学子的好政策,李杰自然毫不客气的拿来用了。 .</p>

放羊小星星提醒您:看完记得收藏</p>sxbiquge/read/8/83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