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万界之大拯救 第二十三章 南北之争

>

雷允恭心满意足的离开了福宁殿。</p>

官家愈发有圣君的气象了,举手投足间,满是天子威仪。</p>

天威如狱!</p>

深不可测!</p>

虽然不知道官家为什么要他拿下造作所,但官家必定是有深意的。</p>

随后,雷允恭又例常去了一趟宝慈殿,给太后请安,是必不可少的。</p>

哪怕他现在已经改换门庭。</p>

官家一日没有亲政,太后那边就不能松懈。</p>

甚至官家亲政了,该做的仍旧要做。</p>

结果,雷允恭又一次扑了个空,他在去福宁殿之前就去了一趟宝慈殿。</p>

那会儿,太后正在内东门小殿议事。</p>

得知太后不在,雷允恭只得在原地等候。</p>

内东门小殿。</p>

钱惟演被刘娥单独留了下来。</p>

对于钱惟演,刘娥还是很看重的,钱惟演到底是吴越王室的后人,家世显赫,又颇有文才,</p>

此外,钱惟演丝毫不介意刘美家世微寒,主动将妹妹嫁给了刘美。</p>

如此一来,双方便是实打实的姻亲。</p>

“希圣,可是奇怪吾为何将寇相召回?”</p>

两府大臣们都走了,在场的只有内侍和宫人,刘娥的姿态也放松了许多,直接喊起了钱惟演的字。</p>

“太后自有深意。”</p>

钱惟演打定主意装个糊涂鬼,在这件事上,他不会发表任何言论。</p>

太后,丁相,寇相,哪個都不是好相与的。</p>

神仙打架,他遭不住。</p>

“唉。”</p>

刘娥见状,故意叹了口气,语气哀怨道。</p>

“吾又何尝想召回寇相,还不是……”</p>

“罢了,不提也罢。”</p>

刘娥的欲言又止,可谓是恰到好处,既提醒了钱惟演什么,又留下了令人遐想的空间。</p>

她相信钱惟演能明白。</p>

其实,对钱惟演刘娥还是防着一手的。</p>

钱惟演不仅是刘美的姐夫,同时和丁谓也是儿女亲家,刘娥也无法确定他到底站在哪一边。</p>

另一边,钱惟演闻言心中一动。</p>

他心中早有猜测,如今太后的举动,无疑是印证了他心中的猜测。</p>

不过,他还是没有参与的心思。</p>

紧接着,两人又闲聊了一阵,大约一刻钟后,钱惟演也离开了内东门小殿。</p>

……</p>

……</p>

……</p>

崇德坊。</p>

王相公府。</p>

王曾又一次将吕夷简约到了家里,还是后院,还是熟悉的池边小亭。</p>

只是今天的王曾,心情明显比上次好上许多。</p>

寇相即将回来,即使不是重新入主中书,他仍然为寇相感到高兴。</p>

“坦夫,来,我们手谈一局。”</p>

下人摆上棋盘后便非常识趣的离开了亭子。</p>

“好。”</p>

吕夷简今天的心情也算不错,虽然他和丁谓之间没什么恩怨,但他的出身就决定了,丁谓和他不是一路人。</p>

吕蒙正是他的亲伯父,王曾的伯乐王旦是他的座师,王曾的岳父李沆是他伯父的同僚。</p>

同时,王旦也是吕蒙正推荐上去的人。</p>>

吕夷简的身上早已被贴满了标签,他必然是站在丁谓对立面的那一批人。</p>

最后,还有一点,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p>

丁谓的南人!</p>

吕蒙正、王旦、李沆、寇准、李迪、王曾、吕夷简、鲁宗道都是北方人。</p>

宋初,南北对立的情况十分明确,北方出身的士人大多看不起南方人。</p>

南方乃是下国之人,备受北人歧视。</p>

(宋是承自后周,位于北方,而南方当时割据十分严重,属于被征服的一方,所以北人瞧不起南方人)</p>

而丁谓正是南方士人的首领,大批出自南方的官员牢牢的围绕在丁谓左右。</p>

寇准和丁谓之间的争斗,内核便是南北之争。</p>

如今,寇准被太后重新召回,这对北方士人而言,绝对是一个好消息。</p>

棋局进行到半途,王曾忽然停下了落子的动作,刚刚吕夷简的落子犯了一个不该犯的错。</p>

因此,王曾很是诧异。</p>

“坦夫,你的心不静,可是有心事?”</p>

吕夷简面露难色道:“确实有一桩心事。”</p>

他在担心他的姐夫鲁宗道。</p>

旋即,吕夷简借着机会将那天发生的事告诉了王曾。</p>

听完他的讲述,王曾沉默半晌。</p>

王曾深受李沆和王旦的影响,为政风格更加倾向于‘因循无为’,秉承祖宗之法。</p>

所以,他对鲁宗道的言论不是很喜欢。</p>

就在这时,王府的管家急匆匆的赶到八角亭。</p>

“相爷,宫里来人了。”</p>

听到这话,王曾和丁谓打了声招呼便起身向着前院赶去。</p>

约莫一刻钟后,王曾又重新回到后院。</p>

“王相,可是宫中来了什么旨意?”</p>

吕夷简仍然等在八角亭,眼看王曾回来了,他不由问道。</p>

“嗯。”</p>

王曾点了点头:“太后遣中使过来询问,有没有适合教导官家的名师。”</p>

听到这话,吕夷简默然不语。</p>

该来的还是来了。</p>

王曾微微一叹:“坦夫,其实贯之(鲁宗道的字)不去宫中未尝不是一件好事。”wap.</p>

不论如何,鲁宗道也是他们自家人。</p>

哪怕王曾和鲁宗道的政治观念不同,该保,还是要保的。</p>

“也是。”</p>

吕夷简叹了口气:“我姐夫确实不太适合去宫里教官家。”</p>

“对了,王相,你推荐了何人?”</p>

“知兖州,孙夕郎。”</p>

(备注,夕郎是给事中的别名,此时孙奭的职位是给事中、知兖州,给事中是寄禄官</p>

寄禄官:相当于确定俸禄、官品、衣着等的阶官,对比现在,相当于享某某级别待遇)</p>

听到这个名字,吕夷简既感到意外,仔细一想,又是情理之中。</p>

孙奭,确实是一个很好的选择。</p>

太宗朝时,孙奭便在国子监担任直讲,随后又先后修订勘正了《五经正义》和《七经正义》。</p>

(孙奭的资历,搁到现在,大概相当于高考教材的主编)</p>

单论经学,无人能出其右。</p>

此外,孙奭又是冯元的老师,天然和他们份属同一阵营。</p>

最后,让官家去学经学,肯定能满足太后的需求,一入经学深似海,官家短时间内肯定没时间想别的了。</p>

“如此,甚好!”</p>

对于王曾推荐的这一人选,吕夷简很是认同,搜遍记忆,他也没发现比孙奭更合适的人选。</p>

历经三朝的老臣,不论是资历,还是学问,亦或者教学方向,全都切合时宜。</p>sxbiquge/read/8/83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