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两州境内,烟火学堂已遍布大小村落,共计七十二所,朗朗读书声与田间的耕种声交织,构成最动人的市井交响。黑石山的草木愈发繁茂,刺槐与沙棘形成的防护林固若金汤,山间溪流清澈见底,鱼虾成群,曾经的毒矿之地,如今已成了百姓休憩的好去处。两州烟火联盟的模式被周边三州争相效仿,派来学习的使者络绎不绝,苟活宗的庭院里,每日都能见到来自不同地域的有识之士,交流着学堂建设与互助共生的经验。
“魏道友,这是新加入联盟的三州送来的文书,他们已按‘共享知识、互助共生’的盟规,建成了第一批烟火学堂,请求苟活宗派人前往指导。” 苏振庭手持一卷竹简,步履稳健地走进庭院,脸上满是欣慰,“如今,五州之地已连成一片,烟火之道的火种,终于燎原了。”
魏所接过竹简,指尖拂过上面密密麻麻的字迹,眼中满是平和的笑意。这几年,从柳家村的第一所学堂,到两州联盟,再到五州联动,烟火之道一步步扎根、蔓延,靠的不是强权压迫,而是实实在在的民生改善与人心凝聚。“指导不必了,” 他将竹简放下,“每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不同,烟火之道也该因地制宜。我们只需将核心的‘调和共生’理念与实用知识分享出去,让他们结合自身情况探索,方能长久。”
他转向身旁的弟子们,目光逐一扫过林风、楚峰、墨尘与清月:“你们四人,这些年已能独当一面。林风精通草药与民生实务,楚峰沉稳果敢、善于统筹,墨尘的机关术能解百姓之困,清月心思细腻、擅长教化。此次,便由你们四人分别前往新加入的三州,协助他们完善学堂与联盟建设,将烟火之道的精髓传承下去。”
弟子们闻言,纷纷拱手领命。楚峰眼中带着坚定:“请前辈放心,我等定不辱使命,让烟火气照亮每一处角落。” 林风补充道:“我们会将灵果膏的制作方法、水利改良技巧、土壤净化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让新联盟少走弯路。”
出发前夕,苟活宗的灵田旁,三株七情灵种已长成参天大树,枝头的真我灵果年年丰收,不仅滋养着五州百姓,更让人心愈发平和。魏所摘下四枚成熟的灵果,分给四位弟子:“这灵果,是‘真我’的见证,也是‘调和’的象征。带着它去,若遇矛盾纷争,便让众人同食灵果,静心沟通;若遇理念分歧,便想想灵果的生长之道 —— 唯有包容差异,方能共生共荣。”
四位弟子接过灵果,郑重收好。墨尘还特意带上了自己改良的机关图纸与便携工具,林风打包了厚厚的草药典籍与灵果膏配方,楚峰准备了联盟盟规的详解与统筹方案,清月则整理了学堂教化的心得与孩童启蒙的教材。次日清晨,四人分别踏上前往不同州府的路途,身后是苟活宗弟子与村民们的殷切嘱托,身前是传播烟火之道的广阔天地。
弟子们离开后,魏所并未停下脚步。他带着剩余的弟子,继续完善 “两州烟火联盟” 的根基,将灵田的耕种技术、机关水车的制作方法、堤坝加固的经验汇编成册,命名为《烟火实录》,印刷数千册,分发给五州的学堂与联盟。同时,他还提议在柳家村建立 “烟火书院”,收纳五州的优秀学子,系统传授实用知识与调和之道,为联盟培养后续人才。
书院的建设得到了五州百姓的全力支持,苏家牵头捐赠了土地与银两,各宗族送来木材与石料,村民们自发前来帮忙施工,学堂的学子们也主动承担起搬运物料、绘制图纸的工作。墨尘设计的书院布局精巧,既有授课的讲堂、藏书的阁楼,也有实践的灵田、制作机关的工坊,甚至还开辟了一片药圃,供学子们种植草药、研究配伍。
半年后,烟火书院正式落成。书院的门楣上,“烟火书院” 四个大字由魏所亲笔题写,笔法质朴却蕴含力量,与书院的风格相得益彰。落成仪式当天,五州的联盟代表、学堂先生、百姓代表齐聚一堂,热闹非凡。苏振庭作为联盟代表发言:“烟火书院的建成,是五州共生的里程碑。从此,我们有了传承知识、培育人才的根基,烟火之道,必将代代相传!”
仪式上,魏所亲自为第一批入学的百名学子授课,不讲高深道理,只讲 “一粥一饭的不易,邻里互助的温暖,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带着学子们走进灵田,教他们耕种;走进工坊,教他们制作简易机关;走进村落,教他们辨识草药、帮助邻里。学子们在实践中体会烟火之道的真谛,心中的信念愈发坚定。
然而,就在书院步入正轨、烟火之道稳步传播之际,魏所却在一次授课后,召集了五州联盟的核心成员与苟活宗的弟子们,宣布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如今,烟火之道已在五州扎根,书院能培育人才,联盟能统筹诸事,我该将传承的重任交出去了。”
众人闻言,纷纷愣住。苏振庭急忙说道:“魏道友,您是烟火之道的开创者,是五州联盟的灵魂,怎能就此隐退?”
魏所微微一笑,目光望向远方的炊烟与书院的阁楼:“烟火之道,从来不是某一个人的道,而是所有人的道。我开创它,是为了让百姓安居乐业;如今它已能自我运转、自我传承,我便该放手,让年轻人去续写新的篇章。” 他看向归来的四位弟子,“林风、楚峰、墨尘、清月,这些年你们历经考验,早已具备传承大道的能力。从今往后,烟火书院由林风主持,负责知识传承;五州联盟的统筹由楚峰负责,协调各方事务;墨尘主管工坊与技术改良,清月负责学堂教化与民生安抚。你们四人,相辅相成,定能让烟火之道走得更远。”
四位弟子眼中满是动容,深深躬身:“请前辈放心,我等定不负重托,守护好这五州烟火,让调和共生之道发扬光大!”
楚峰补充道:“前辈,您若隐退,何处为家?不如留在书院,时常指点我们,也让学子们能聆听您的教诲。”
魏所摇了摇头:“我要去看看更广阔的天地。五州之外,还有更多的地方需要烟火气的滋养;还有更多的矛盾,需要调和之道去化解。我会带着少量灵果与《烟火实录》,云游四方,将这份火种,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消息传开,五州百姓纷纷赶来送别。柳家村的李大爷带着村民们,为魏所准备了满满的行囊 —— 有刚烙好的炊饼、腌制的腊肉,有灵田收获的灵稻,还有孩子们亲手绘制的画卷,画卷上是炊烟袅袅的村落、长势喜人的灵田、欢声笑语的学堂。“魏仙长,您走到哪里,都别忘了柳家村的烟火气,别忘了我们这些百姓!” 李大爷的声音带着哽咽。
魏所接过行囊,眼中满是感动:“我不会忘。这些年,是你们的烟火气滋养了我,滋养了烟火之道。无论我走到哪里,心中都装着这片土地,装着你们的笑脸。”
送别之日,五州的百姓自发排成长长的队伍,从柳家村一直延伸到城外的官道。他们手中拿着鲜花、灵果、自家种的蔬菜,默默为魏所送行。魏所骑着一头温顺的青牛,缓缓前行,不时向两侧的百姓拱手致意。四位弟子与苏振庭等人一路护送,直到官道尽头。
“前辈,保重!” 四位弟子深深躬身,眼中满是不舍与坚定。
魏所勒住牛绳,转身望向身后的五州大地 —— 炊烟袅袅,学堂林立,灵田丰饶,百姓安康。他微微一笑,眼中闪烁着欣慰的光芒:“你们保重,守住烟火,守住初心。”
说罢,他轻拍牛背,青牛缓步前行,渐渐消失在远方的天际线。阳光洒在大地上,照亮了五州的每一处角落,也照亮了魏所留下的烟火之道与传承的火种。
此后,四位弟子牢记魏所的嘱托,各司其职,默契配合。林风主持的烟火书院人才辈出,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懂知识、有善心、重实践的学子,他们毕业后回到各州,成为学堂的先生、联盟的骨干,将烟火之道不断发扬光大;楚峰统筹的五州联盟愈发稳固,建立了完善的互助机制,遇有水患、旱灾等灾祸,各州相互支援,共同抵御,再也没有出现过流离失所的景象;墨尘改良的机关术不断推陈出新,更高效的水车、更坚固的堤坝、更便捷的农耕工具,让百姓的劳作愈发轻松,生活愈发富足;清月主导的教化工作温暖人心,她修订的启蒙教材融入了更多烟火气的故事,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包容、互助、感恩。
五州之外,魏所的云游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他遇到过固守阶层偏见的势力,遇到过为争夺资源而争斗的族群,遇到过因环境恶化而民不聊生的地域。但他始终坚守烟火之道,用灵果化解矛盾,用《烟火实录》中的知识改善民生,用凡俗的智慧与温暖的烟火气,一点点融化隔阂、凝聚人心。
几年后,烟火之道已传遍十州之地,联盟的规模不断扩大,烟火学堂与书院遍布各地,凡俗百姓与各族群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们不再记得魏所的模样,却人人都知道 “烟火之道”,人人都践行着 “调和共生” 的理念。
这一日,烟火书院的灵田旁,一位白发老者牵着一个孩童的手,指着长势喜人的灵稻与枝头的真我灵果,缓缓说道:“孩子,你看这灵稻,需沃土与汗水浇灌;这灵果,需包容与理解滋养;这烟火之道,需一代又一代人用心守护。”
孩童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伸手触碰灵果,感受着温润的气息,眼中满是好奇:“爷爷,是谁开创了这么好的道呀?”
老者望向远方,眼中满是怀念与敬意:“是一位心怀苍生、坚守烟火的前辈。他就像这灵种的种子,将希望播撒在大地,用自己的脚步,照亮了无数人的路。”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书院的每一个角落,洒在十州的土地上,洒在每一个被烟火之道温暖的灵魂上。烟火燎原,薪火相传,这条始于苟活宗、源于凡俗烟火的大道,正以不可阻挡之势,照亮更广阔的天地,书写着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的永恒篇章。第五十章的故事在此落下帷幕,而烟火之道的传奇,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