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卧龙岗剧透三国 第二十一章:运筹帷幄,伏兵部署藏玄机

();

负责前往博望坡布置伏兵和引火之物的副将魏延,派人传回消息,说博望坡地形复杂,预设的点火地点和伏兵位置,在实际勘察中发现诸多不便。

有些地方草木不够茂密,不利于火势蔓延;有些地方坡度太陡,士兵难以埋伏;

还有些地方道路过于狭窄,不利于大军冲击。

种种问题,让魏延一筹莫展,请求诸葛亮尽快指示。

诸葛亮接到消息,也是有些头疼。

他虽有地图,但终究不如实地勘察来得准确。

博望坡的实际地形,比他预想的要复杂得多。

“这博望坡,倒是给我出了个难题。”诸葛亮看着地图,喃喃自语。

诸葛彦在一旁看了看地图,又回忆了一下自己“梦中”对博望坡之战的模糊印象,开口道:

“叔父,或许可以不必拘泥于原定的点火和埋伏地点。兵法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可根据实际地形,灵活调整。”

诸葛亮看向他:“哦?思诚有何具体想法?”

诸葛彦道:“草木不茂之处,可人工堆积一些易燃之物,如柴草、硫磺、硝石的混合物,确保火能烧起来。

“坡度太陡之处,可放弃设伏,转而利用其陡峭,在敌军败退时,滚落礌石、木柴,增加其混乱和伤亡。

“道路狭窄之处,正好可以阻碍敌军前进和后退,将其困住。关键在于,要形成一个‘口袋阵’,让敌军进来容易,出去难。

“点火顺序也很重要,需从上风处先点燃,利用风力,让火势迅速蔓延,将敌军包围在火海中。”

他拿起一根木棍,在地上简单画出博望坡的草图,指着几个关键点道:

“比如此处,虽然草木稀疏,但位于峡谷入口不远处,且处于上风。若在此处堆积柴草硫磺,率先点燃,火势便可顺着风向,向下游蔓延,将整个峡谷封住。

“敌军前有大火,后有追兵,左右是山,岂不插翅难飞?”

诸葛亮看着诸葛彦在地上画出的简易地形图和标注的点火、埋伏、滚石地点,越看越觉得心惊。

诸葛彦所指的几个地点,看似不起眼,却正好卡在了博望坡地形的咽喉之处,其对地形的理解和利用,竟隐隐有超越自己之势!

“妙哉!妙哉!”诸葛亮抚掌大笑,“思诚此见,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我即刻修书给魏延,令他按此思路,因地制宜,灵活布置,务必做到天衣无缝!”

诸葛亮当即提笔疾书,将诸葛彦的建议详细地写在信中,派人快马送往博望坡魏延军中。

负责传递书信的亲兵离去后,诸葛亮看着诸葛彦,眼中充满了欣赏和一丝复杂的情绪:“思诚,你这胸中所学,当真是……深不可测啊。”

诸葛彦谦逊地笑了笑:“叔父谬赞了,侄儿不过是……运气好,偶尔能想到一些点子罢了。”

刘备在一旁,更是对诸葛彦赞不绝口:“有思诚在,如虎添翼!何愁夏侯惇不破!”

帐内众人,看着年纪轻轻却屡次献上奇策的诸葛彦,无不心生敬佩。

这个原本只是诸葛亮书童的少年,如今已经成为了刘备集团中不可或缺的智囊,其光芒,甚至隐隐有盖过一些老将的势头。

而这一切,都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博望坡之战,注定不会平凡。

博望坡的伏兵部署,在诸葛彦的建议和诸葛亮的远程指挥下,由魏延因地制宜,灵活调整,进展顺利。

然而,一些关键细节的敲定,仍需诸葛亮和诸葛彦在新野运筹帷幄,并与前线将领反复沟通确认。

首先是引火之物的堆放方式和点火时机。

魏延在信中询问,柴草是集中堆放还是分散堆放?

点火是同时点燃还是分批点燃?

诸葛亮召集众谋士商议。有人认为应集中堆放,火势更猛;有人认为应分散堆放,燃烧面积更广。

点火时机也各有说法,有的说应待敌军全部进入峡谷再点燃,一网打尽;

有的说应待敌军前锋进入,中军未到之时点燃,截断敌军首尾。

争论不休之际,诸葛彦再次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侄儿以为,柴草应聚散结合,点火应分段引燃。”

“聚散结合?分段引燃?”众人不解。

诸葛彦解释道:“关键隘口和上风处,应集中堆放大量柴草和硫磺、硝石混合物,确保火势足够猛烈,能够迅速形成火墙,封锁道路。

“而峡谷两侧山坡上,则可分散堆放一些干燥的引火之物,如枯草、松针、易燃树枝等,不必过多,但要遍布各处。

“如此,一旦点燃,火势便能迅速蔓延至整个峡谷。”

“至于点火时机,”诸葛彦继续道,“不宜待敌军全部进入,那样我军伏兵也可能被火势包围,难以冲出。

“也不宜只烧前锋。最好是待敌军中军主力进入峡谷大半,后军尚未完全进入之时,先点燃上风处的集中火堆,形成火墙,截断敌军退路和后续部队。

“随后,再依次点燃峡谷两侧分散的引火物,让火势从上到下,从内到外,逐渐蔓延,将敌军主力包围在火海中。

“同时,留下靠近峡谷出口的一小段距离暂不点火,引诱敌军向此处突围,正好落入我军预设的最终包围圈。”

“留下出口,诱敌突围?”刘备问道。“这岂不是放他们一条生路?”

诸葛彦摇头:“主公放心,那出口,便是他们的葬身之地。可在出口处布置最强的伏兵,待敌军惊慌失措,夺路而逃之时,以逸待劳,一举歼灭!

“此乃‘围三缺一,虚留生路,实则死路’之计。”

诸葛亮听到这里,眼中已是异彩连连,抚掌叹道:“思诚此计,精妙绝伦!聚散结合,火势可控而蔓延迅速;分段引燃,时机把握恰到好处;围三缺一,更是攻心之策!

“夏侯惇骄横轻敌,一旦遇火,必然惊慌失措,见有出口,定会拼命逃窜,正好落入我军最终的陷阱!”

众谋士和将领听了诸葛彦的详细解释,也无不恍然大悟,纷纷点头称是。

之前主集中堆放或分散堆放的,都觉得诸葛彦的聚散结合更为周全;

争论点火时机的,也觉得分段引燃和围三缺一更为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