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村的路上,雨后的山路泥泞难行,但鹿晚晴的心却轻盈得像是要飞起来。她小心地把信和随笔夹在诗集里,决定今晚就写回信。
接下来的三个月,书信成为他们之间唯一的联系。平均每两周,鹿晚晴就能收到一封江沉舟的来信,内容从简单的日常分享到深刻的哲学思考,偶尔还会附上几首新写的诗。作为回应,她详细描述山区的生活、孩子们的故事、自己对文学的新理解。
在第七封信中,江沉舟写道:
"...约翰霍普金斯给了全额奖学金,但我还在犹豫。美国的医疗体系与国内差异很大,不确定是否适合我。有时候我想,也许应该像你一样,选择一条更贴近内心的路..."
鹿晚晴读出了字里行间的迷茫。她回信时没有直接给出建议,而是分享了傈僳族孩子们对山外世界的好奇与恐惧,以及自己如何鼓励他们保持开放的心态。
九月中旬,一场突如其来的山洪冲毁了通往外界的唯一道路。整整一个月,鹿晚晴与外界完全失去联系。当道路终于修复,她第一时间冲到镇上的邮局,发现积压了四封江沉舟的信。
按照日期顺序,她一封封拆开:
第一封,语气轻松,谈到北京的秋天和即将到来的毕业典礼。
第二封,字迹略显潦草,提到周萱父亲突然病倒,家庭变故可能影响之前的"协议"。
第三封,只有简短几行:"决定接受约翰霍普金斯的offer,明年一月入学。突然的转变有很多原因,见面再详谈。希望你和山区的孩子们都平安。"
最后一封,邮戳显示是两周前:
"晚晴:
一个月没有你的消息,很担心。从新闻上看到怒江地区发生山洪,希望你和孩子们都安全。
如果收到这封信,请尽快回复,哪怕只是简单的"平安"二字。
我可能...很快会离开学校。很多事在短时间内发生了改变,无法在信中详述。
无论你在哪里,请记住湖边我说过的话。
保重,
沉舟 2018.10.15"
鹿晚晴的手指紧紧攥住信纸,一种不祥的预感在心头蔓延。江沉舟的字迹越来越潦草,语气越来越急促,像是被什么追赶着。她立刻写了封简短的回信,告知自己平安,并急切地询问他的近况。
回信等了一个月。当鹿晚晴几乎要放弃希望时,邮局工作人员叫住了她:
"鹿老师,有你的信,从北京来的。"
信封上的字迹不是江沉舟的,而是一个陌生的工整字体。鹿晚晴颤抖着拆开,里面只有一张便条:
"鹿同学:
沉舟嘱我转告,他已提前离校赴美,来不及亲自道别。他留了话:"告诉晚晴,我很抱歉没能等到她回来,但我会记得我们的约定。"
祝支教顺利。
李毅 医学院2015级"
便条背面附了一个美国的邮箱地址。鹿晚晴站在邮局门口,十二月的寒风穿透她单薄的外套,却比不上心中的冰冷。就这样?四年的牵绊,六个月的通信,最后只剩下一张便条和一个陌生的邮箱地址?
回到学校,她彻夜未眠,写了一封长信给那个美国邮箱,详细讲述这几个月发生的一切,询问他突然离开的原因,表达自己的担忧和困惑。点击发送时,她祈祷这封信能找到他,能得到一个比便条更详细的解释。
但一个月过去,两个月过去,没有任何回复。一月份,鹿晚晴从同学那里得知,江沉舟确实去了约翰霍普金斯,但具体**无人知晓。周萱父亲康复后重返岗位,周萱本人则去了英国留学。
支教的最后一个月,鹿晚晴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她教孩子们背诵简单的诗歌,带他们认识山外的世界,就像江沉舟曾经为她打开文学与医学交织的大门一样。
离校前一天,她收到一个意外的包裹——那本她留在宿舍窗台上的绿萝,被陈悦制成了干燥标本,夹在一本手工装订的诗集中。扉页上写着:
"给晚晴:
希望这株绿萝和我们的友谊一样,即使没有水分也能保持生机。
等你回来。
陈悦 2019.5"
鹿晚晴小心地翻动书页,在最后一页发现一张被压平的纸条——是半年前江沉舟最后一封信的复印件,上面多了一行她从未见过的字迹:
"有些告别,是为了更好的重逢。"
字迹已经模糊,像是被水浸湿过又晾干。鹿晚晴将纸条贴在胸口,闭上眼睛。半年的支教生活结束了,但某些故事,似乎还远未到写下句点的时候。
回程的大巴上,她翻开那本蓝色封面的《给青年诗人的信》,重读江沉舟在扉页上的赠言。阳光透过车窗照在书页上,她突然注意到一个之前忽略的细节——在"S 2018.4"的签名下方,有一个几乎看不见的铅笔小点。
鹿晚晴拿起铅笔,轻轻在那个点上涂抹。随着石墨的覆盖,一个隐藏的字母逐渐显现:L。
S和L,肩并肩地站在一起,像是一个秘密的承诺,又像是一个未完成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