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1963,我每天一个致富情报 第44章好吃的嘎嘣脆锅巴

();

时至正午,齐家茅草屋里酒香与饭菜香交织,暖意融融。

一张斑驳的方桌上,用两个粗瓷盆豪放地盛着菜。

一盆是烧茨菇,齐卫东带回来的五香粉和酱油派上了用场,齐有福的厨艺得以尽情施展。

菜里放了野猪油,烧得油光红亮,看着就下饭。

另一盆是大煮干丝,村里豆腐坊新做的千张,切成细丝,汤里撒了葱花,再淋上香油,香气扑鼻。

陈老爷子等四位老人围坐桌旁,吃喝谈笑,满是皱纹的脸上洋溢着舒心的笑容。

他们喝不惯齐卫东带回来的好酒,反倒对他顺手买的九毛钱一斤的七宝烧赞不绝口,觉得那股火辣的劲儿喝着才过瘾。

齐卫东没和长辈们同桌,而是陪着孟玉和孩子们在院里晒太阳。

他们人手一个大碗,正津津有味地吃着锅巴。

齐有福知道儿子爱吃,特意用大铁锅蒸饭时多烧了一会儿,锅底的金黄锅巴浸泡在大煮干丝的鲜汤里,别有风味。

孟玉咬下一口酥脆的锅巴,又喝了口鲜美的汤,嘴角弯起一个好看的弧度:“有福叔的手艺真好,锅巴又香又脆,汤也好喝。”

“喜欢就多吃点,”齐卫东笑着应道,“吃完了,我带你去村里的武器库,挑两把枪,教你使唤使唤。”

孟玉闻言,眼中顿时闪过一抹亮光,连吃饭的速度都快了几分。

他们身边,齐小丫和另外三个小孩正埋头猛吃。

在这个零嘴稀缺的年代,嘎嘣脆的锅巴无疑是孩子们最顶级的美味。

张桂花在厨房门口探出头来,看他们快吃完了,便喊道:“卫东,锅巴还够不够?要是不够,让你爸再给你们炕一些。”

“不太够,妈,再做点吧。”齐卫东看着几个孩子意犹未尽的模样,爽快地应了一声,随即又想起一事,问道:“对了,我师父他老人家回来了吗?”

“还没呢。你师父那脾气你又不是不知道,每次出去义诊,没个准时候。”

“不过你放心,他身子骨结实着呢,快七十的人,瞧着比你五十多的爸还精神。”

齐卫东心里失笑,道长师父确实深谙养生之道,这本事可得学到手。

只是如此一来,那位想来拜访的邻居苏同志,恐怕得等上一阵子了。

没过多久,张桂花又端出一盘新炕好的锅巴,让几个孩子吃了个痛快。

齐卫东吃饱后,便靠在一张小竹椅上歇息,顺手掏出个封皮破旧的笔记本翻看。

孟玉也放下了碗,搬了个小板凳凑到他身旁,从随身的绿布包里拿出毛线,手指翻飞,熟练地织起一条围巾。

那围巾是黑白相间的,白色毛线的部分,已能隐约看出一个奔跑的小马轮廓。

齐卫东的指尖拂过笔记本泛黄的纸页,这是陈学兵的宝贝,上面用密密麻麻的字迹记录着村庄的脉动。

他的目光停在58年那段,关于全民大炼钢铁的火红岁月。

笔记里写着,村里那座土高炉炼出的铸铁,因含碳过高,在专家看来是硬得发脆的废品,根本达不到工业标准。

可齐卫东却从中看到了别的用处,他下意识地摩挲着下巴,那种超常的硬度,若是用来打造手压井的井身,简直是再合适不过的材料。

正当他琢磨的时候,一个风风火火的身影闯进了院子。

“卫东,总算把你盼回来啦!”陈春生咋咋呼呼地喊道,脸上是毫不掩饰的喜悦。

“嗯,有点事要办。”齐卫东从思索中回过神,笑着抬起头,顺势向他介绍了身边的孟玉。

陈春生的视线在孟玉身上溜了一圈,顿时眼睛瞪得溜圆。

这姑娘文静秀气,透着一股贤惠劲儿,卫东这才进城几天,不止工作落实了,连对象都找好了?

他心里先是震惊,随即被一股强烈的羡慕所淹没,瓮声瓮气地说:“卫东,你可真行!一个礼拜就在城里站稳脚跟了。”

“我要是能跟你一样,端上城里人的饭碗,吃上商品粮,做梦都能笑醒。”

齐卫东缓缓合上笔记本,指尖在封皮上轻轻敲了敲,沉吟着开口:“想进城也不是全无办法。”

“说起来,我记得学军叔不光是村里最好的木匠,一手打铁的绝活也没落下吧?”

“锄头、镰刀这些农具,都出自他手。当年炼铁,那高炉不就是他带着大伙儿砌的?”

“卫东,你的意思是……我爹?”陈春生的脑子转得飞快,一双眼睛亮得吓人,激动地凑上前,“我也有机会进城?卫东你想打什么?我也会,我能给我爸搭把手!”

“别急,这事八字刚有了一撇。”齐卫东笑着摆了摆手,示意他冷静,“等我把所有环节都想通了,再回村里找你们爷俩。”

他齐卫东向来不是什么圣人,有好事自然先想着自家人。

陈春生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兄弟,若真有机会,必须拉他一把。

手压井这事要是能成,功劳绝对不小,到时候推动成立一个专门下乡服务的打井队,并非不可能。

像那条黑漆漆的苏州河,下游村庄的饮水就是大问题。

只要把春生塞进这个队伍里,不就等于捧上了公家的铁饭碗?

陈春生对齐卫东有种近乎盲目的信任,听他这么一说,仿佛自己已经吃上了城里的白米饭。

“诶!卫东你吩咐,我照办!”

他喜滋滋地应下,目光又在文静的孟玉身上转了转,机灵地问道:“卫东,还有啥我能干的?”

“这个嘛……下午我想带孟玉妹妹去后山,你帮我找几杆枪来,教她熟悉一下。”

“妥了,包在我身上!”

十分钟后,一行人出现在了后山的小树林里。

陈春生办事效率奇高,弄来了三支型号相同的**。

齐卫东随手拿起一支,入手沉甸甸的,他举枪比划了一下,感觉相当不错。

这是民兵队里最常见的家伙,M1加兰德**,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功勋缴获品,如今成了保卫乡村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