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厂花:我靠打脸系统成万元户 第18章:精心编织的陷阱

();

接下“特殊订单”的那个晚上,林椒屋里的煤油灯亮到了深夜。

她趴在炕沿上,面前铺着几张从系统商城用打脸值兑换的优质白纸(这个时代的纸张质量太差),眉头紧锁。高朗的要求在脑海中回荡:一份关于新型纺织机存在“隐蔽缺陷”的误导性分析报告。要基于真实观察,具有技术合理性,能骗过可能存在的敌方技术专家,但绝不能泄露真正核心机密,最终目的是诱导对方在错误的方向上浪费资源和时间。

这简直是在走钢丝!

她首先回顾了在三号车间记录的所有数据,尤其是那些被她标注过的异常波动点。绝对不能使用真实存在的、技术科正在攻关的核心问题。必须找一个看似合理、能自圆其说,但实际上是“伪命题”的方向。

忽然,她灵光一闪,想到了之前和张工讨论过的,关于特定纱线在某个转速区间产量微降的问题。这个问题是真实存在的,但原因复杂,涉及纱线物理特性、机器张力匹配等多个因素,并非机器本身的设计缺陷。

她决定以此为基础,进行“艺术加工”。

她开始在纸上奋笔疾书:

《关于K—78型纺织机在特定工况下存在周期性功率异常及潜在机械磨损风险的初步分析》

标题看起来就很专业,带着点危言耸听。

报告正文,她先是客观描述了观察到的现象——在采用C类混纺纱线、机器转速处于中高区间(她故意模糊了精确范围)时,监测到非负载侧的驱动电机存在轻微的、周期性的功率波动(将微小的产量波动偷换概念为更引人瞩目的功率问题),并伴随有几乎不可闻的异常振动(这一点是她基于机械原理的合理推测和夸大)。

然后,她开始“分析”原因。她巧妙地将问题引向了一个看似合理、实则误导的方向:她推测,这可能是由于机器主传动轴系的某个缓冲或减震元件(她虚构了一个听起来很专业的部件名称“轴向谐波阻尼器”)存在材料疲劳或设计冗余不足,在特定谐振频率下引发轻微“滑移”或“迟滞效应”,从而导致功率波动和异常振动。

她进一步“危言耸听”:这种周期性波动长期累积,可能会加速主传动轴承的磨损,甚至在极端情况下(她强调了“极端”和“小概率”)引发传动失效,造成停产事故。

整个报告,她运用了【基础机械维修】知识和对新机器的观察,数据半真半假,逻辑链条看似严谨,指向的问题却是一个她虚构的、或者说是将次要问题严重化和错误归因的“缺陷”。即便对方有技术专家,短时间内也很难证伪,反而会被报告中提到的“潜在重大风险”所吸引。

写完初稿,她又反复修改了几遍,确保技术用语规范,没有常识性错误,同时将可能涉及真正机密的信息全部模糊化或替换掉。直到天边泛起鱼肚白,她才将最终定稿的几页纸小心收好。

第二天,她按照高朗指示的方式,将报告藏在饭盒夹层里,在午休时于开水房完成了交接。高朗快速翻阅了一下,眼中再次闪过惊讶和赞许,低声道:“比预想的还要好。等着看效果吧。”

接下来的几天,风平浪静。林椒照常工作,参与连衣裙的试制筹备,但内心的弦却始终紧绷着,留意着三号车间和王志强的任何风吹草动。

第三天下午,她注意到王志强被张工叫去技术科谈话,回来时脸色不太自然。傍晚下班时,她刻意晚走了一会儿,果然看到王志强趁着车间人少,再次快速确认了那个抽屉下的标记,然后左右张望了一下,才匆匆离开。

鱼儿,似乎嗅到饵料的味道了。

又过了两天,一个更明显的信号出现。林椒在下班路上,竟然“偶遇”了之前诬陷她抄袭的刘彩凤!刘彩凤像是完全忘了之前的过节,堆着笑脸凑上来:

“林椒妹子,下班啦?听说你最近可风光了,又是比赛夺冠,又要参与厂里的服装试制,真给咱们女工长脸!”

林椒心中冷笑,面上不动声色:“刘姐说笑了,都是厂里给的机会。”

刘彩凤干笑两声,话锋一转,压低声音:“妹子,姐以前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你别往心里去。姐也是听信了别人的挑唆……其实姐知道,你是有真本事的人,连三号车间那些进口机器都摆弄的明白。姐听说……那新机器好像有点不太稳定?你可得多留神啊,别被牵连了。”

这话看似关心,实则是试探!林椒立刻警觉,王志强果然将“情报”传递出去了,而且对方试图从她这里侧面验证!

林椒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疑惑和一丝被小看的不悦:“刘姐你听谁说的?我在三号车间的时候,机器运行都很平稳啊,张工他们盯得可紧了。你是不是听错了?”

她坚决否认,表现得毫无心机,反而让刘彩凤有些拿不准了。

“哦哦,那可能是我听岔了,听岔了……”刘彩凤讪讪地说了几句,便赶紧找借口溜了。

看着刘彩凤仓促离开的背影,林椒眼神冷了下来。对方果然上钩了,而且动作比想象中更快。刘彩凤这条线再次被启用,说明对方确实有些着急,或者这个“缺陷”情报对他们很重要。

她知道自己编织的“陷阱”已经悄然张开。现在,就看猎物会以何种方式,踩进来了。而她自己,也必须更加警惕,因为随着计划的推进,她暴露在对方视线下的风险,也在同步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