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过草地失联,我带回一个军 第162章 苏远的三件大事!

();

下辖常规步兵团411团、炮兵团412团、骑兵团413团,另外加上一个旅属坦克连,一个火箭炮营和一个榴弹炮营。

第二旅,旅长丁伟,副旅长孙德胜、高爱民。

下辖常规步兵团421团、炮兵团422团、骑兵团423团。

外加一个旅属坦克连,一个火箭炮营和一个榴弹炮营。

第三旅,旅长孔捷,副旅长魏和尚、孙成福。

下辖常规步兵团431团、炮兵团432团、骑兵团433团。

外加一个旅属坦克连,一个火箭炮营和一个榴弹炮营。

第四旅,也就是之前的师属卫戍团。

目前旅长张大彪,副旅长王德贵。

下辖常规步兵团441团、防空高炮团442团、快速支援机步团443团。

常规步兵团主要装备和前面三个旅一样,都是全副武装的阿卡47和轻重机枪和各种狙击**等武器装备。

防空高炮团的装备主要有两类,一类是88毫米德制FLAK履带式高射炮。

一类则是苏制M1931型76.2毫米履带式高射炮。

全团目前共有二十门防空高射炮。

快速支援机步团,主要是由一百辆九四式军用卡车和两千名快速支援机步兵组成。

这支部队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利用军用卡车的速度,进行快速支援。

快速向战场投送兵员和轻型武器装备。

第五旅,也就是之前的侦察与特种作战团。

目前旅长周卫国,下辖侦察团451团、特种作战团452团、特种侦查团453团。

侦查团451团团长杨大力。

负责全师所有作战侦察工作,该团在各旅都有分部。

总部只有一个综合侦察指挥所。

作战的时候,同时受到各旅的指挥和师长苏远的共同指挥。

特种作战团452团,团长徐虎。

负责整个根据地内部谍报与特战工作以及与外界的谍报网络联络工作,原先由苏远直接联系的最高级别谍报人员风筝,现改由徐虎负责联系。

特种作战453团,团长刘志辉。

该团负责特殊形式的特种作战,与后世的特战小队职能类似。

不过规模更大,足有三千多人的队伍。

而除了以上这五个作战旅之外,最后一个,就是一直负责根据地防卫工作的守备旅。

由原来的师直属守备团升级而来,旅长李栋梁。

这个旅之所以叫常规加强旅,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该旅的兵员和装备扩充速度,要远超其他旅。

为啥呢?因为李栋梁这位旅长还需要负责整个根据地的军校建设工作、民兵训练工作还有装备生产工作。

所以有了这几样做支撑,他麾下的部队数量始终都处于快速增长状态。

当然了,尽管如此,他的部队规模却不是说可以一味增长的。

根据苏远的要求规定,但凡是守备旅的兵源数量超过了两万,或者装备的数量超出了一定的阈值。

那么这些兵源和装备,就要由独立师师长苏远进行统一调拨,分散给其他几个旅。

独立师的扩编结束了,下面就该轮到苏远办的第二件大事了。

而这第二件大事,便是扩编兵工厂。

由于独立师的兵力规模一直都在不断地增长。

同时呢,苏远还经常会调拨一些新生产的装备去供应总部那边。

所以,原来的兵工厂,在目前的情况下,能够生产出的武器弹药,就明显无法支撑如此庞大队伍的日常消耗了。

为此,苏远直接利用自己的积分,在商城里面兑换了一套机械化的生产体系。

直接运用到了自己的兵工厂建设当中。

该体系一用上,原先根据地兵工厂的产能直接翻了一番还要多。

原先储存了半年才积攒的五个师的装备,送给了总部之后。

现在仅仅只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竟然又让苏远给生产出来了。

这一次从原先半机械化的生产体系到机械化的生产体系,苏远直接就帮自己新扩编的三个旅,直接全部配齐了所有的装备和武器。

另外,还囤积了一大批备用的武器弹药。

“老苏,你真行啊,原来这机械真的可以代替人工啊!”

“这些新设备一上,咱们工厂的工人不用增加任何的工作时长,反倒是效率提升了一倍。”

“你知道吗,前天我跟林秋雪同志一起去查看咱们的仓库储备的时候。”

“我自己都快被吓到了,这生产速度太快了,而且质量还比咱们之前半人工半机械化的时候要好了一多半。”

亲眼见证了苏远的兵工厂机械化改造。

政委周明一时间都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效率效率上去了,质量质量居然也上去了。

这一来一回的,那提升的可就不是一星半点了。

“那是自然,人类从工业革命开始,就找到了一种有别于原来农耕时代的发展路线。”

“而这一条路线,就是从纯人力化走向半机械化,然后再走向机械化。”

“再从机械化走向半自动化,再到全自动化。”

“等所有的装备都达到了全自动化生产的水平,那个时候就是数字化和智能化!”

两世为人,苏远对于后世人类的装备发展历史还是记忆的非常清楚的。

只不过,他这般清楚的记忆,等到讲给政委周明听的时候。

周明却直接给听懵了。

“什么?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

“这都什么名词啊?我从来都没有听说过。”

“老苏,你这脑子里到底装了多少东西?我怎么感觉我越来越看不透你了?”

“平时的时候,跟你说话,你好像还像是这个时代的人。”

“但是一涉及到一些科技的事情吧,你好像就跟变了一个人似的。”

“像是八九十年后来的人!”

听着苏远那一套一套又一套,对自己完全近乎于天书一般的兵工厂技术发展解读。

周明终于忍不住使劲的摇晃了几下自己的脑袋,似乎是想让自己的脑袋转的快一点,追上苏远的节奏。

“哦,是吗?八九十年后?老周,你能想象到八九十年以后,咱们的国家是个什么样子吗?”

苏远突然好奇的提出了一个新的话题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