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过草地失联,我带回一个军 第73章 快速扩张,兵工厂的产能提速!

();

1937年4月底。

一转眼的时间,几个月的时间又过去了。

在这几个月当中,苏远的独立师,发展的速度可谓是一日千里。

短短四个月不到的时间,队伍已经被扩张到了两万不说,根据地的方方面面,也迎来了爆炸似的发展。

这天一大早,苏远便来到了根据地兵工厂。

“师长,您终于有时间过来了,我们最近一直盼着您过来检查呢。”

兵工厂厂长陆志国得到苏远要来的消息,早早的就领着厂里的各条生产线主要负责人,已经在兵工厂门口等着了。

“哦?看样子陆厂长最近的生产工作搞得不错啊。哈哈。”

“行吧,咱们边走边聊!陆厂长顺便跟我讲讲最近的生产情况。”

看到整个兵工厂的一众负责人都喜笑颜开,苏远的心中也是有了底。

“好的,师长!那我就简要介绍一下。”

“目前我们的兵工厂一共有七大类,共计十一条生产线。”

“阿卡47生产线目前已经持续运转了五个多月,目前状态非常平稳。”

“平均每天都能下线三百条阿卡47,子弹日均在六千发左右。”

“现有阿卡47库存新枪,不低于两万支,子弹不低于一百万发。”

“另外八二迫击炮和九二步兵炮的炮弹产量也已经........”

不得不说,陆志国确实是管理兵工厂的一把好手。

在他的介绍之下,苏远仅仅只是边走边听,便已经大致的了解了目前整个兵工厂的全部运行状况。

在陆志国的精心管理之下,兵工厂的所有生产项目,不仅仅完成了全功率运行的壮举。

同时,还给苏远提供了至少不下两到三个月的枪支弹药库存。

从**子弹到迫击炮炮弹,再到火箭炮炮弹和坦克炮弹。

所有的弹药,几乎是一应俱全,随时都可以调集至少两三个师所需要的炮弹量。

不仅如此,陆志国还创新性的根据苏远的兵工厂5S精益管理体系。

对整个兵工厂的生产做出了极其细致的统筹,四班倒的工作,不仅仅让每个产线上的工人,都能有充足的个人时间休息,保证了大家伙的劳动权益。

同时,他利用精益管理理念制定的一系列工厂管理举措,也让整个工厂看上去非常的通明透亮。

厂区极其的整洁,产线极其的有序不说,产品的合格率还高的匪夷所思。

就比如喀秋莎火箭炮的炮弹产线这一块吧。

正常情况下,即便是后世毛熊自己家的工厂生产这种炮弹,合格率也突破不了百分之九十五。

结果呢,陆志国愣是用精益管理的办法,把合格率突破到了百分之九十九点八。

一千枚喀秋莎火箭炮生产出来,最多只有两枚炮弹会有些许的瑕疵。

看到这样的结果,甚至就连苏远都忍不住赞叹起来。

“陆厂长,没想到啊,你的管理水平比我想象的还要高!”

“主要还是师长您给的那一套5S精益管理的工厂管理指南起到了效果。”

“说实话,我自己也没想到,用了这种办法能这么大幅度的提高产品的合格率。”

“这比我以前学习的那些工厂管理的知识,要强多了。”

陆志国这话倒也是实事求是。

毕竟5S精益管理的手册,实际上是苏远从系统商城兑换来的。

这玩意在后世,那都是专门负责统筹协调管理各种大型工业产品生产才发展出来的经验总结。

要是没有一点点的效果,那苏远的系统积分可就算白花了。

“还得进一步的抓紧生产,千万不能松懈了。”

“任重道远啊!”

听完陆志国的汇报,苏远点点头,继而又拍了拍对方的肩膀。

“还得生产?师长?咱们已经有好几个月的军火储备了?难道这还不够吗?”

陆志国有些不解道。

“不够,当然不够,而且是远远的不够!”

“陆厂长,你现在只考虑到了我们的部队现有的需求情况。”

“并没有考虑到未来,我们的根据地继续扩张之后的情况。”

“也没有考虑到小鬼子的全面入侵迫在眉睫。”

“咱们的产能还要继续扩大,武器弹药的储量还要继续扩容,明白了吗?”

“这.......哎呀,瞧我这脑子,我怎么把需求的变化给忽略了呢!”

“抱歉抱歉,师长,是我疏忽了。”

苏远的提醒算是一下子提到了点子上。

当他的话一说完,陆志国当即便恍然大悟一般的直拍自己的脑门。

万没想到自己一个做兵工厂管理的,竟然只顾着内部的生产提高,把外界的形势变化给忘记了。

“没事,现在还有几个月的时间,你想想办法,把这些武器弹药的库存,再提高至少两倍。为以后全面抗战做准备!”

“有什么需要的,就和后勤部长林秋雪说,扩建兵工厂也好,增加员工也好。”

“总之,任务很艰巨,却无论如何也要完成。”

.......

翌日,龙辉轻纺厂。

今天陪同苏远一起到轻纺厂来检查的是专门负责轻工业生产的部门负责人侯德志。

之前在苏远的要求之下,侯德志拢共建设了不下十多个轻工业的项目。

从粮食加工到棉麻制品的生产,统统都开展的井井有条。

不仅如此,侯德志还新建了造纸厂、酱油厂、制鞋厂等等关键项目。

把整个根据地居民的日常工业产品需求,重新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侯部长,现在咱们轻纺厂每个月能产多少套棉衣?”

参观了一下棉纺厂的生产车间,苏远随后提问道。

“总量大概一万多套吧,其中秋季的薄款绵秋衣,大约是八千套一个月,冬季的厚棉衣一个月大约是四千套左右。”

侯德志略一思考,便给出了答案。

“嗯,产量倒是还可以,根据地今年秋冬季的需求应该是没问题了。”

苏远点点头赞许道。

“不光如此,在师长您的要求之下,我们还提前储备了三万套左右的秋冬棉衣。”

“我可以跟师长您保证,就算是现在完全停止生产,咱们今年根据地的每个战士也有足够的衣服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