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429章
李泰终于找到插话的由头,再次表达不宜急于出兵的观点。
“呵呵!赵国公,魏王殿下,高句丽乃半农半牧之国,虽得了隋末数十万工匠,技艺有所精进,但其国体决定了他们不会将重心放在开发辽东之上。”
“退一步说,即便他们有心,也未必有这个实力。但我大唐不同,我朝百姓对土地的执着,天下无双。”
“只要让大家知道辽东有数之不尽的良田,且朝廷愿意无偿授予,愿去开荒之人必将如过江之鲫。”
“毕竟,辽东不比岭南,只要解决了取暖的问题,便再无性命之忧。”
李想这番话,让长孙无忌和李泰一时语塞。
可眼睁睁看着李想主导了整场议事,他们又心有不甘。
这明明已经离题万里,竟无一人出面制止?
“想儿,你所说的辽东,果真有那般前景?”
李世民置若罔闻李想与长孙无忌等人的激烈争辩,径直提出了自己最为关切的疑问。
吞并高句丽,这绝非他一时的心血来潮。
自平定**厥之后,这个念头便在他心中扎下了根。
起初,这份执念更多是为了昭示天下,他治下的大唐远胜前隋,而他本人亦是超越隋炀帝的一代雄主。
然而,隋朝三征的惨痛教训如警钟长鸣,他不敢轻启战端,强自按捺了数年之久。
此刻听李想一番剖析,征伐高句丽非但不是耗尽国帑的苦役,反倒是一桩能为国库增收、为大唐添一道富庶之地的伟业,其意义便截然不同了。
“父皇,辽东一旦经营得当,便可化为大唐的万顷良田;或许十数年后,仅辽东一地所出之粮,便足以供养整个天下。”
“辽东的安宁与富庶,更将辐射河北、河东二道,使其愈发稳固繁荣,从而极大增强我大唐对北方草原的控制力,为边疆长治久安带来意想不到的裨益。”
李想这番话虽是推演,但李世民却能领会其深意。
当今的河北道北部,因地处边陲,民生凋敝,与富庶的关中判若云泥。
自古以来,边疆之地,何曾有过真正的繁华?
可一旦广袤的辽东并入大唐版图,成为帝国的一个道,那么以幽州为核心的河北北部数百里疆域,都将成为稳固的腹地。
再联想到朝廷正在朔州一带推广的棉花种植,届时大唐对草原的掌控力必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并且,辽东的开发若真能解决粮食之忧,那么扩大棉花的种植面积,便再无后顾之忧。
要知道,此前为防与粮争地,朝廷只准在河东道北部的贫瘠土地上试种棉花。
将来,整个河东道与河北道,凡气候适宜之处,皆可遍植棉花。
而这些棉花的产出,又正好可以输送至辽东,为那里的军民百姓解决御寒之需。
李世民越想心中越是火热,几乎恨不得次日便亲率大军出征!
“陛下,此皆为燕王殿下一家之言,为这镜花水月般的构想而遽下决断,未免过于冒险了。”
长孙无忌看出李世民已然彻底动心,仍试图做最后的劝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