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捉宋徽宗父子俘虏皇后 第213章 战后论功行赏

金国覆灭,北疆新定,接下来的重头戏,便是论功行赏,以酬将士血战之功,亦为激励后来者。南京城内,兵部衙署灯火彻夜不熄,尚书李纲亲自主持,与一众侍郎、郎中核对战报,评议功绩,拟定赏格,忙得不可开交。

衙署正堂内,李纲端坐主位,虽年事已高,却精神矍铄,目光锐利。

他手中拿着厚厚一叠军功记录,声音沉稳地定下调子:“此次北征,岳飞身为大元帅,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最终逼降金主,安定草原,其功自不待言,然其爵位前次已有擢升,此次乃实其名。至于具体战功,韩世忠一路,表现尤为突出。”

他拿起韩世忠部的战报,仔细看了看,继续道:“韩世忠部,不仅全歼完颜翰鲁所部万人,更关键者,乃是通过降将完颜娄室为引,一举俘获金国皇后及宗室重臣家眷。此一举,正中金人要害,使其士气崩沮,君臣离心,为后续岳飞施行攻心之计,逼降完颜吴乞买,创造了决定性条件!此功,当记为此次北伐之首功!”

一位侍郎接口道:“阁老明鉴。韩帅此前累有战功,此次首功加上前次积累,功绩已足,按制,当可晋封国公之位。”

李纲微微颔首,表示赞同:“嗯,韩良臣之功,足堪国公之位。既如此,其赏赐便以爵位为主,金银绢帛按例赏赐即可,不必额外加重。”,对于这些顶级将领而言,爵位的晋升远比财货更能体现其荣耀。

“阁老大人所言极是!”堂下众官员纷纷点头称是。自李纲执掌兵部以来,对军功评定和武将升迁管理极为严格,标准定得极高。

他常言:“非拓土开疆、覆灭强敌之大功,不可轻授侯伯之爵;若只平定边患、剿灭小国,至多官升**,厚赏财帛。”此举虽令一些将领觉得晋升艰难,却也有效遏制了军功泛滥,确保了爵位的含金量。

经过连日紧张的评议核算,兵部终于将一份详尽的军功册与赏格方案拟定完毕。

关于岳飞,李纲与兵部众官一致认为:“岳鹏举帅才无双,统领全局,功在社稷。然其郡公爵位,前次已有预封,此次灭金,方算实至名归。当予以褒奖,厚赏三军,其本人爵位暂不晋升,以观后效。”

实际上,岳飞如此年龄便已位极人臣,再往上便是国公,王爵,非特殊情况不可轻授。

至于其他将领,如率先提出分兵策略并勇猛作战的杨再兴,以及在分兵清剿中表现出色的张宪、牛皋、王贵等人,皆因功册封为伯爵,各自得到相应的食邑和赏赐,实现了一次重要的阶级跨越。

那些俘获金国贵妇的将领,也依照缴获的重要程度给予了相应记录和赏赐。降将完颜娄室虽引路有功,但因其身份特殊,赏赐以金银田宅为主,并未授予爵位,给了个五品将军的实职。

次日,垂拱殿早朝。

百官肃立,山呼万岁已毕。兵部尚书李纲手持象牙笏板,稳步出列,躬身奏道:“陛下,臣奉旨评议北伐将士功绩,今已拟定完毕,恭呈御览!”说罢,将一本以明黄绸缎封面的奏章高高举起。

司礼太监立刻上前,接过奏章,恭敬地呈送到御案之上。

皇帝陈东展开奏章,仔细阅览。上面密密麻麻地罗列着主要将领的功绩和兵部拟定的赏格建议。他看得频频点头,目光尤其在韩世忠、岳飞、杨再兴等人的名字上停留片刻。

良久,陈东合上奏章,抬头望向满朝文武,声音洪亮而充满赞许:“李爱卿及兵部诸位,辛苦了。此番评议,公正详实,深合朕意!”

他目光扫过武将队列,朗声道:“北伐将士,浴血奋战,扬我国威,定我北疆,功在千秋!所有赏赐,皆依兵部所议而行!韩世忠晋封国公!岳飞实授郡公!杨再兴、张宪、牛皋、王贵等将,各晋三等伯爵!其余有功将士,按功大小,各有封赏!阵亡者,优加抚恤,其子弟可免费入学堂!”

“陛下圣明!”殿内响起整齐的回应声,尤其是武将们,个个面露振奋之色。

陈东顿了顿,继续道:“此战,不仅彰显我将士用命,更显我大明国策之威!剿抚并用,攻心为上,方能使强敌俯首,北疆永固!望诸卿以此战为勉,文武同心,共保我大明江山社稷!”

“臣等谨遵圣谕!万岁,万岁,万万岁!”

朝堂之上的封赏旨意已然颁下,恩泽遍及北伐将士。退朝之后,南京城内的某些勋贵府邸、将领常聚的酒楼之中,却并非全然是一片欢欣鼓舞。

几位爵位不算太高,但自认在此次北伐中也曾奋力厮杀、有所斩获的将军,此刻正聚在一处雅间内,酒过三巡,话匣子便打开了。

一位满脸虬髯的壮汉将领,仰头灌下一杯烈酒,将酒杯重重顿在桌上,带着几分不满道:“**,老子带着儿郎们在草原上啃了俩月的沙子,好不容易砍了几十个金虏首级,缴获了些许辎重,到头来就得了些金银赏赐,官阶纹丝不动!这兵部,也太抠唆了!”

旁边一位稍显文雅的将领叹了口气,压低声音道:“王兄慎言。如今李阁老执掌兵部,规矩定得严苛。非灭国、拓地千里之功,难有显爵升迁。我等之功,在李阁老眼中,怕是还不够看。”

“李阁老?哼!”另一名面色赤红的将领冷哼一声,借着酒意,言语也大胆起来,

“我看就是李纲那老匹夫刻意打压我等武将!动不动就是怕重现藩镇之祸,怕尾大不掉!如今是大明,是陛下圣天子在位,岂是晚唐可比?我看他就是瞧不起我们这些厮杀的粗人!”

“就是!韩帅、岳帅他们功劳大,封公封侯,咱没话说。可底下兄弟们的苦劳,也不能全然不顾吧?如此吝于封赏,岂不寒了将士之心?”

“唉,谁说不是呢……这老匹夫……”

类似的牢骚与私下咒骂,在部分中下层武将圈子里悄然流传。他们渴望凭借军功光耀门楣,提升家族地位,而李纲严格乃至苛刻的评功标准,无疑让他们的期望落空。

这些风言风语,自然逃不过执掌兵部、耳目众多的李纲。这日,他在府中书房处理公务,一位心腹幕僚小心翼翼地将外面的一些议论转述给他听。

李纲闻言,手中批阅公文的笔并未停顿,只是嘴角泛起一丝淡淡的、略带讥诮的笑意。他放下笔,捋了捋花白的胡须,看向幕僚,语气平和:“由他们骂去吧。老夫执掌兵部,非为求名,更非为结好武将。”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窗外庭院中的松柏,声音沉稳而坚定:“自陛下起兵以来,我大明武德何其昌盛?北逐辽人,南平诸蛮,东收高丽,西……如今又灭金定草原。将士用命,固然是好事,然物极必反,过犹不及。”

“前唐之衰,始于藩镇。节度使拥兵自重,尾大不掉,终致社稷倾覆,神州陆沉。此乃前车之鉴,历历在目!如今我大明兵锋之锐,更胜盛唐,若不对军功封赏加以节制,使将领轻易得授高爵重权,长此以往,难保不会滋生骄悍之气,埋下隐患。”

他转过身,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陛下雄才大略,自有驾驭之道。然为臣子者,当为君分忧,为国虑远。老夫如今所为,便是要秉持这‘中庸之道’,既不掩将士之功,亦不使其权势过度膨胀。一切封赏,皆依制而行,宁严勿宽。为此担些骂名,又如何?只要有利于大明长治久安,老夫甘之如饴。”

“况且,如今有枢密院总揽军令,与兵部相互制衡,各地卫所制度完善,粮饷调度皆由朝廷掌控。这群武夫,纵有些许怨言,在这煌煌体制之下,又能翻得起什么浪花?”

幕僚闻言,深深躬身:“阁老深谋远虑,下官佩服。”

与此同时,南京皇宫深处,坤宁宫内,却是另一番温馨景象。与外朝武将们的牢骚、李纲的深谋远虑截然不同,这里充满了寻常人家的烟火气与天伦之乐。

皇帝陈东褪去了朝堂之上的威严龙袍,换上了一身舒适的常服。

皇后陈曦亦是家常打扮,雍容华贵中透着亲切。八岁的太子陈旭,穿着小号的锦袍,正眼巴巴地望着桌中央那口咕嘟咕嘟冒着热气的铜锅。

桌上,摆满了各式新鲜的食材:切得薄如蝉翼的羊肉片、嫩绿的蔬菜、洁白的豆腐、饱满的肉丸……正是一桌丰盛的火锅。

“旭儿,慢点吃,小心烫着。”陈东看着儿子迫不及待夹起一片涮好的羊肉往嘴里塞,不由得笑着提醒,亲自夹了一筷子放到他碗里晾着。

陈曦皇后则细心地为丈夫和儿子调配着蘸料,柔声道:“陛下近日操劳,多吃些羊肉暖暖身子。”

陈东接过皇后递来的蘸料,尝了一口,点头赞道:“还是皇后调的味道最合朕意。”他看着吃得鼻尖冒汗的太子,眼中满是慈爱,“旭儿,今日太傅讲的课,可都听明白了?”

小太子嘴里塞得鼓鼓囊囊,用力点头,含糊不清地回答:“听明白了!太傅讲了……讲了‘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陈东与陈曦相视一笑。陈东轻轻拍了拍儿子的头:“不仅要明白道理,将来更要懂得如何去做。这天下,要是治理不好你要担最大的责任。”

陈旭似懂非懂,“哦,我记下了父皇!”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着这难得的闲暇与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