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校学霸到科研大能 第35章 巨大进展--质量和温度!

江州大学的材料类学科评级并不高,也就意味着没有重点材料类科研机构。

非均质材料物理实验室,是江州大学唯一的专业材料研究机构。

评级也只是市重点。

实验室能维持住,全都要靠韩晓旭教授一个人。

韩晓旭是一名老教授了,他三十年前留校至今,一直从事金属材料加工方向的研究。

薛坤和张明浩一起找到了韩晓旭。

韩晓旭就在办公室里,他安稳的坐着、慢悠悠的喝着茶。

得知了两人的来意,韩晓旭不急不慢的品了口茶,开口问道,“你们是想用更复杂的工序,把镍和三氧化二铝粉末进行混合烧结?”

两人一起点头。

“镍/三氧化二铝金属陶瓷啊……”

韩晓旭坐正了一些,沉吟了下继续道,“我没有接触过这种材料,但混合粉末烧结大体都是差不多的。”

“主要包含三道工序,一个是材料的选择和预处理,第二就是混合工艺,最后是成型固化。”

他说完问道,“三道工序,不用详细介绍了吧?”

张明浩和薛坤对视一眼,忽然觉得来找韩明旭不太靠谱。

他们说明问题后,对方给了一大堆教科书一般的回答。

预处理、混合、烧结固化……

这还用说么!

韩晓旭半眯着眼,慢悠悠的继续道,“各种各样的工艺改良,都是在这三个工序包含的范围之内。”

“冶金工程中,烧碱混合料是很常见的,更精细化的工艺,会严格控制水温的稳定性,在混合料的水分控制邂逅问题上,还会采用电脑软件的自动控制来实现动态调节。”

“工艺差别还在包括一段式、二段式和三段式,讲起来就复杂了。”

“电磁材料制造,也有特殊的方法,比如说半干法混合,结合了湿法混料和干法混料带来的优点,能够……”

“我看过一篇论文,讲的是有一种电池正极的特殊制造方法……”

韩晓旭就着混合粉末烧结技术,像是给学生讲课一样,连续说了一大堆专业内容。

薛坤听的头昏脑涨。

张明浩相对还好一些,但到后面也实在有些听不下去。

他们不是专业研究材料的。

当涉及技术性的工艺问题,一些专有名词说出来就听不懂了。

有一点能确定,韩晓旭教授确实非常专业,针对混合金属粉末烧结,他从常规技术到冶金制造,再到电磁材料制造,连续讲出了一大堆专业内容。

哪怕用AI进行搜索,都不一定能比他的回答更精准、丰富。

他们是来请教的,当然不能表现出不耐烦的态度。

两人还装着认真听。

韩晓旭讲了一大堆东西以后,终于停下来,他似乎还有些意犹未尽,又问道,“你们还有其他问题吗?”

“没有、没有……”

“就这个!”

张明浩和薛坤不约而同的摇头。

韩晓旭似乎有些遗憾,他开口道,“说的多,不如做上一次。”

“你们准备原料,我可以用实验室的设备来帮你们以常规方法,制造出混合程度、烧结凝聚度更高的材料。”

“你们可以一起看看,有什么不懂的现场问。”

“那太好了!”

薛坤听罢迅速反应,赶忙说道,“我这就去拿原料!”

张明浩则跟着韩晓旭去了实验间。

他觉得韩晓旭还是靠谱的,讲了一大堆专业的东西,然后到实验室来演示材料制造。

唯一的问题就是,慢悠悠的说话方式实在让人着急。

……

薛坤拿来了原料--镍粉末以及三氧化二铝粉末。

韩晓旭也开始制作材料。

从材料的预处理开始,做的就要比薛坤专业太多了。

他边做边讲,“我不知道你们的需求,这次就用半湿法处理。”

“半湿法,就是给材料添加一些水分。”

“但不要担心,最后烧结的时候水分都会蒸发掉……”

在处理好材料以后,就到了第二步,把镍粉末以及三氧化二铝粉末进行混合。

韩晓旭介绍了实验室的混合搅拌器,相对功率更大,可以把粉末混合的更加均匀。

到这一步,张明浩对韩晓旭又有了改观。

韩晓旭进行的操作,简直像是教科书一般的精准。

他对于混合烧结工艺非常精熟,材料制备的过程中,还不断讲解某个操作的原理和目的,能让人理解的清清楚楚。

张明浩感觉受益良多。

看了一遍韩晓旭的操作,再回去实验室制备同样的材料,质量上都能提升很多。

最后是烧结、成型固化。

韩晓旭没有采用什么特殊的方法,就是正常的烧结固化,但冷却后成型的镍/三氧化二铝金属陶瓷,明显和他们做的不一样。

表面上更有光泽,也就代表内部凝聚度更高,硬度、韧性、寿命等性质都会有提升。

至于电磁特性……

“这个就不清楚了,我不做电磁方向研究,混合烧结材料的质量是否和电磁特性有关,还是要你们进行专业测定。”

韩晓旭说着摇了摇头。

“已经很好了!”薛坤盯着成型的材料,喜滋滋的说道,“电磁特性,我们回去测定一下就行了。”

“谢谢韩教授!”

“谢谢!”

……

下午五点。

朱炳坤依旧等在实验间,见薛坤和张明浩拿回来的材料,他惊讶的问道,“韩教授亲手做的?”

“还真是不一样啊!”

话音一落,他就迫不及待的说道,“试一下吧,也许就能行了。”

薛坤也很期待。

两人说着就开始准备,材料都已经烧结完成,准备工作就简单了。

张明浩也想帮着一起做,但发现工作都被朱炳坤和薛坤抢着干了。

他默默退了出去。

就像是薛坤说的,材料的研究太复杂了,他们根本不可能去研究材料制造。

韩晓旭制造的镍/三氧化二铝金属陶瓷,没有使用太复杂的工艺,但因为操作的更精细,材料实验室设备更专业,制造出的成品质量明显更好。

但是否会对实验有影响呢?

《正确感知》能判断实验步骤正确与否,但不能预测未来。

张明浩也只能耐心等待着。

没等多久,薛坤和朱炳坤走出了实验间,三人又一起隔着玻璃窗盯着流动性测定仪上的数值。

“0、1、0、1……”

“0、1……”

“15、33、28、20……”

某一时刻,数字快速跳动到最高值‘33’,玻璃窗外的三人都惊住了。

“有了!”

“33,看到了吗!”

“看见了、看见了,我也看见了!33,最高值,下降速度也慢了……”

“这次绝对没问题了!”

“还真是因为材料……”

薛坤和朱炳坤一人一句的喊着,后来干脆激动地都抱在一起。

张明浩站在那里一动不动,所有的情绪都凝聚在眼神里,他盯着测定仪上的数值,连呼吸都仿佛停滞下来。

过了一阵,情绪稍有平复。

薛坤和朱炳坤一起道,“准备准备,再来一次!”

当晚一直忙到凌晨,他们一起连续进行了五次实验。

其中有三次检测到了数值波动,最高波动数值为‘43’。

两次没有检测到数值波动的实验也是有规律的,实验使用的是和上一次一样的材料,也就是说,一个材料用两次,第二次就检测不到数值波动了。

凌晨一点,实验室还亮着灯。

朱炳坤盯着记录下的实验数据,问道,“为什么?”

“材料不能重复使用?”

“之前的实验也一样,第一次有波动,第二次就不行了,难道通电还会破坏材料内部的结构?”

薛坤思索着说了句,“也许和外在因素有关?”

张明浩拧着眉头。

他说的话不多,但一直做着判断,薛坤的想法没有得到正确反馈。

换句话说,不是外在因素的影响。

那究竟是什么呢?

“这可能和‘缺失的步骤’有关?”张明浩仔细思索着。

进行过通电的镍/三氧化二铝金属陶瓷,外表看起来和没通过电的一模一样,但内部可能存在一些不理解的差别。

薛坤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现在已经能确定,用质量更好的材料进行实验,流动性测定仪的数值就会出现跳转波动。”

“但是好像没有规律,波动数值发生的时间不同,而且,为什么只出现一次?”

这是受到什么影响呢?环境?时间?温度……

“对啊!”

张明浩思索着,忽然猛地睁大眼睛,他激动的站了起来,“温度!是温度,一定是温度!”

“材料温度!”

“我们一直没有注意这个,材料通电以后温度就会上升,也许在某一个温度节点上就会发生波动。”

“温度升高一些,波动会消失!”

薛坤听着也激动起来,他恍然喊道,“对啊,温度!”

“如果能让材料保持某一个温度,也许就能检测到第二次波动了。”

朱炳坤立刻站起来,他迅速走向实验间,还催促了句,“快!还等什么!”

“实验了——!”

“不睡觉了,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