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江山一统志 第90章 纳娶新妃

();

第一种以武元衡和崔群为首的多数大臣,支持立嫡,也就是支持郭贵妃的儿子李宥,认为立嫡是历朝册立太子最先考虑的因素,郭贵妃又是功臣郭子仪的后人,身份尊贵,李宁去世后,李宥已经22岁,早已成年,是立太子的不二人选。

第二种,是以李绛为首的少数大臣,主张立长,也就是支持李纯的次子、刘嫔所生的李恽,他们认为,立长也是历朝立太子的重要因素,长子李宁去世,理应次子补上,立李恽更合适。

就这两种意见,朝臣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崔群是立嫡的坚定支持者,他率先反击立长派。崔群认为,立嫡是册立太子公认的的首要因素,李宁去世后,李宥是太子最合适的人选,而且李恽又不是长子,其母刘嫔出身低微,李恽仅比李宥大一岁,才智平庸,不适合立为太子。

武元衡这次倒不激进了,可能是不太想卷进皇家的事务,但是在内心上认可崔群的意见,在公开场合一直支持他。

其他大臣,如司法部尚书曾文正、礼事部尚书权德舆、人事部尚书韩愈、工商部尚书程异、外事部尚书元稹等大多数人都支持这个意见,认为立李宥为太子最合适。

李绛作为立长派的领头人,也是毫不示弱,立即展开反击。李绛认为,长子李宁去世,李恽就是在世的皇帝诸子中的长子,立太子无可厚非,而且李宥不够上进,为人轻佻,不适合立为太子。

但是支持李绛的,只有审判院正使陈达封和少量的中低级官员,难以形成气候。

从李纯的角度来说,两个儿子都不看好,老二李恽虽然老实,但是才能平庸,老三李宥,除了身份尊贵,才能很一般,虽然比老二活泼一些,但是偏爱玩,上进心不强,也是不够让人满意。

但是在众多儿子中,只有这两个过了二十,其他的都只有十几岁、几岁,更难以纳入考虑范围。

李纯只能是在这两个成年儿子中,矮子里面拔将军,反复衡量。撇开其他因素,李纯稍微偏向老二李恽,虽然才能一般,但是还算老实,至少不会惹出什么篓子,以后找几个贤臣辅佐,也能做一个普通点的皇帝。

老三李宥确实有点轻浮,爱打马球,没有一个帝王的样子,但是爱玩又不算大错,再说他也没有惹过什么篓子,也没有其他大的缺点,也不好直接否定他。

朝臣两派争论了一个多月,立嫡派始终占据上风,代表了大臣们的主流意见,立长派只能将希望寄托在李纯身上。

李纯又考虑了另外一个问题,如果强行立李恽为太子,怎么册立两个妃子。

刘嫔最多可以升为妃,郭贵妃一直是正妻,表现也很好,没有可能让刘嫔做皇后,刘嫔出身低微,没什么见识,别说众臣不同意,自己也觉得不合适。

如果立李恽为太子,郭贵妃又压着刘嫔,这种关系怪怪的,早晚还会引起新的宫廷斗争。

思虑再三,为了省去麻烦,李纯决定采纳大多数朝臣的意见,立李宥为太子。同时,李纯觉得郭贵妃身为正妻,又是太子的母亲,皇后之位也不应该长期空缺,应立郭贵妃为皇后。

于是,李纯正式下旨,将李宥改名李恒,立为太子,立郭氏为皇后。

结果出来后,立嫡派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个个欢欣鼓舞,崔群更是意气风发,立长派则彻底泄了气,李绛变得萎靡不振。

前面被李吉甫压着,后面又被崔群压制,李绛心里那个郁闷呀,没啥干劲了,来个闲职闲干,不再主动参与朝廷的重要事务了。

册立太子,立完皇后,李纯心中另外一个事情也有了定论。李宁去世后,纪妃忧伤,李纯也没有好办法去安抚她,只能在其亲戚上想点办法,纪奎干察访司员外郎也有好几年了,干的也不错,李纯想提拔一下。

但是转念一想,科工部的郭云干的也很好,做郎中也有好几年了,于情于理都该提拔了。

前面已经提拔了郭钊,如果一下子再提拔两个外戚,朝臣们一定会有意见,既然郭家已经得势,就让郭云再忍耐一下吧,把纪奎提拔上来。

中书省空缺一个正三品的光禄大夫,外事部左侍郎葛元礼,原本就是礼部侍郎,在前几年的机构改革中,配合朝廷的人事变动,到外事部任职,帮助元稹把外事部的工作搞得还不错。

此人年龄虽然偏大,但是为人稳重,也听招呼,和中书省其他几个人配合起来应该没有问题,就让他升任光禄大夫一职。

枢密院察访司郎中吕元膺,在任上也有好几年了,做人有原则,办事认真,也该升职了,就让他去外事部,担任左侍郎一职。察访司郎中一职就由纪奎接任,既是对他能力的肯定,也是对纪妃的一种安慰。

各项人事确定以后,李纯对朝政有点意兴阑珊,普通事务就让武元衡和崔群去处理,自己先放松一段时间,只重点关注一下铁路的事情。

给纪奎升职了,也给他安排一些工作,让他到各地察访一下,看有什么有价值的信息,回来禀报,也省的自己在宫中不了解下情。

原太子李宁去世以后,纪妃郁郁寡欢,再也没有往日的风采,尽管李纯给他哥纪奎升了职,但是纪妃也没有明显的改变,反而是每天吃斋念佛,对宫中的一切事物都冷淡了很多。

甚至连尚物处的事也不管了,还给了郭贵妃管理,对待李纯也没有昔日的殷勤,两人的来往日渐稀少。

刘嫔因儿子李恽争夺太子失败,心怀怨恨,与郭皇后失和,发生过好几次争执。李恽对李恒当上太子也是不服,两人关系不睦,互相谁都不服谁,见面就会起摩擦。

李纯不想再起波澜,自然要维护皇后和太子的地位,批评训诫了刘嫔几次,刘嫔觉得李纯偏心,跟他的关系逐渐也淡了。

李纯和郭皇后的关系也很一般,郭氏任皇后以后,对权力的欲望重新增强,以太子嫡母和后宫之主的身份自居,又有梁守谦、王守澄两个嫡系宦官帮着,在宫内把持权力、任人唯亲,与其他嫔妃不合,经常呵斥、惩戒宫里的宫女太监,显示她的权威。

李纯对郭氏的变化非常不满,好几次提示她要母仪天下、宽以待人,但是没有起到明显的效果,夫妻关系也逐渐下降。

只有杜秋妃和李纯关系一直不错,杜秋妃不仅有文化涵养,待人也比较谦和,对郭皇后也比较尊重顺从,跟宫里其他人关系总体还算和谐。

李纯觉得,自己作为皇帝虽然权力很大,但是四个嫔妃就有三个和自己关系不好,只有一个人跟自己还算不错,有着一种挫败感和孤独感,太憋屈了。

李纯再一想,自己都即位十几年了,才纳了一个妃子,郭氏、纪氏、刘氏等人年龄也偏大了,既然不和睦,不如再找一个年轻的、称心如意的妃子。

李承闽得知圣意后,便向右丞崔群反映,崔群自然是要在暗中帮助寻找。崔群知道,李纯的眼光高,喜欢内外兼修的女子,经过一个多月的筛选后,帮李纯寻了一个才貌双全的年轻女子萧氏。

李纯简单了解了萧氏的背景,知道她原本是一个官员的妾室,没想到过门不到一年,丈夫病逝了,大夫人霸占了家产,把她赶回了娘家。

李纯觉得两个宰相搞得都是什么事,前面是一个大龄剩女,后面又是一个小寡妇,怎么搞得皇帝找老婆像给人扶贫解难的一样。

李纯想,既然是崔群推荐,应该不会差,就见一见吧,召萧氏进宫聊了一下,觉得此人谈吐不俗、年轻靓丽,总体还算不错。

李纯又一想,作为皇帝该扶贫也要扶贫,让这么年轻靓丽的女子守寡也不好,自己就勉为其难收了吧,将其纳入后宫封为萧贵人。

萧贵人年方二十,本就是青春活泼的年龄,入宫以后,性格开朗,与人为善,经常给李纯排忧解闷,驱散了李纯心中不少郁闷。

李纯感慨,难怪男人喜欢年轻的女子,其实不光是外貌青春靓丽,更重要的是心态问题。

就说入宫比较早的郭皇后、纪妃、刘嫔,自己对她们也不薄,能给的都给了,可是她们一点都不理解自己的苦心,郭皇后和刘嫔勾心斗角,争权夺利,让他烦不胜烦。

萧贵人年轻就单纯一些,容易满足,没那么多心机,李纯和她相处就随和很多。李纯本想把纪妃让出的尚物处交给萧贵人来管,但是想到萧贵人一旦接触到权力,食髓知味,也可能会卷入后宫的权力斗争,就放弃了这个想法。

按照惯例,李纯在萧贵人族中选择一个有文化的堂哥萧达明,以门荫制度封其为枢密院太府司的一个九品小官,算是对萧贵人的照顾。

李纯也不想背上喜新厌旧的骂名,每个月也会到郭皇后、纪妃、刘嫔那边各去两次,聊的好就留下过夜,话不投机就回自己的寝宫。其他的时间,去杜秋妃和萧贵人那边自然就多一些,在她们两个那里心情也舒畅一些。

萧贵人入宫后不久,听说杜妃入宫满一个月时,李纯和杜妃搞过一次斗诗品茶来纪念,也要学着样子,在她入宫满一个月时搞一场。

这天,萧贵人将李纯邀请到自己的寝殿,泡好一壶剑南蒙顶茶,也要跟李纯斗诗品茶。

李纯觉得萧贵人还年轻,写诗水平和自己没法比,有心放点水,于是提议各写一首绝句,谁写得好,谁就赢。

绝句只有四句,篇幅比律诗短一半,更简单一些,萧贵人欣然同意。

写绝句,李纯的文思来的比较快,看了萧贵人一眼,就来了灵感,当即就挥笔写下;

佳人

一张俏脸如桃花,两只明眸若秋水。

花香秋波交相映,美不胜收使人醉。

萧贵人看出李纯是暗喻夸自己,心中有了几分欢喜,但是一时却想不出好诗句,暗自着急起来。

最后,萧贵人灵机一动,干脆从李纯的这首诗入手,模仿着他的内容,也写了一首:

眷侣

两人相恋成眷侣,四目相对情旖旎。

天长地久珍此缘,海枯石烂志不移。

李纯看了萧嫔写的诗,觉得还可以,间接表达了对爱情的坚贞不渝,也有几分欣喜。

可是两首诗,也看不出谁写的更好,李纯准备按照老规矩,谁先写出来,谁就先喝一杯蒙顶茶。

可是萧贵人却有不同意见,她说:

“陛下写的是:一张俏脸如桃花,两只明眸若秋水。臣妾写的是:两人相恋成眷侣,四目相对情旖旎。臣妾的诗胜过陛下一倍,应该臣妾先喝。”

李纯仔细一看,原来萧贵人的诗带数字的部分,都是自己的两倍,难怪说胜过自己一倍,还不好反驳,只得无奈认输。

萧贵人得意地先喝了第一杯茶,李纯只能接着喝第二杯茶,李纯边喝茶边想:“怪不得孔夫子说: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男人跟女人没法讲理,讲理就输。”

除了刚开始时,李纯去萧贵人那里多一些,后面就开始把主要精力放在朝政上,没有太多的时间专宠一人。

一年以后,萧贵人给李纯生下一个儿子,李纯起名为李斌,萧贵人也晋封为萧嫔。

其他嫔妃也给李纯生了一些孩子,加起来差不多有十六七个,由枢密院请了几个有文化的先生,按照年龄教授不同学科的知识,倒是让李纯省心了不少。

白居易在教育事业上很用心,全国的教育文化工作在稳步推进,元和九年招收的初中生,到元和十三年五月底就要毕业了。

在教育部的主导下,各州都建设了一所高中和一所中专,提前完成了师资配备,教育部也完成了教材和教育大纲的编写。

与此同时,教育部要求每个乡建设一所小学,由教育部提前编写小学各科教材,由各县准备好小学校舍。

第一批初中生毕业后,各州的高中和中专立即开展招生工作,选拔了一批优秀的生源,作为各州重点培养的人才。

那些没有考上高中和中专的初中毕业生,也早有安排,被分配到各个小学担任数科老师,加上提前聘用的语文老师,组成了第一批小学教师队伍。

元和十三年,教育部对小学、初中、高中和中专的设立规模、师资配备进行了具体的规范,作为以后长期执行的政策,确保教育事业的连续性。

乡小学由各县统一举办,采取五年制,每个年级招收一个班,一般为30人,县可以根据各乡的实际人数,确定各乡小学的实际招生人数,保证各乡至少三分之一的适龄儿童可以入学。

师资方面,语文、思想方面的老师,可以从以前的私塾先生里招,数学、科学方面的老师,原则上先从从初中毕业生里招,等以后培养出高中生,各科老师再从高中毕业生里选拔招聘。县初中也由各县统一举办,采取四年制,每个年级招2-3个班,按照小学毕业生数量的三分之一的比例进行招生,择优录取。

目前的师资队伍已经配齐,待高中生毕业后,新的老师原则上从高中毕业生中选拔,待大学生毕业后,可再从大学生中招聘。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