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论题目:《论备荒实政疏》
副题:试析顺庆府山原水旱交侵之弊,并陈仓储、水利、劝农诸法切实可行之策。
1、析因:顺庆府水旱灾害频发之根源何在?
2、实策:针对顺庆山原地理与水旱实情,详陈仓储、水利、劝农等对策。
要求:立足蜀地实情,注重实效与可操作性。
李钰看到题目,脸上露出笑容,不愧是柳夫子啊,这押题又押中了。
杨远务实,对民生方面很关注,因此柳夫子便押了大量民生方面的策论题,让李钰和林澈作答。
虽然押的题目和这道策论题不是完全一样,但大概意思差不多。
而李钰具有前世的知识,还对四川的盆地农业,水利这块有所了解,这让他对‘备荒实政’有着远超当代书生的深刻理解。
直接砚墨沾笔,在稿纸上写了起来,从蜀地的地理气候,人事弊端分析原因,又写该如何实施对策。
最后总结,治蜀之道,贵在知山川之险易,察生民之疾苦。
顺庆备荒,不在恢弘之论,而在寸土之蓄、一渠之通、良种之播。
仓储藏富于乡,则缓急可恃;水利因势利导,则旱涝有备;劝农授之以技,则本固源开……
一篇策论洋洋洒洒写了将近千字。
李钰写完后,查漏补缺,纠正错字,确认无误后,再誊抄到了试卷上。
自此府试所有考题全部答完。
就在这时,忽然有着闷雷响起,李钰急忙抬头看天,便见不知何时,空中已经乌云密布,仿佛要压下来一般。
这让李钰心里一惊,要下雨了,他急忙交卷,这要是下雨将试卷打湿,他必定不中。
收卷官刚将试卷收走,又是一道闷雷响起,紧跟着便是雨点落了下来。
李钰缩在角落躲雨,不一会他所在的号舍便积水,哪怕他躲在角落有瓦的地方,但也身上被淋湿。
李钰暗暗松了口气,还好自己文章写得快,但凡慢一点点那就遭了。
还是得感谢柳夫子,县试押中一题,府试又押中一题,不愧是小三元得主。
也庆幸是最后一场才下雨,如果之前下雨的话,他没法保护卷子不被打湿。
这一场雨下到傍晚才结束,等到所有人都交卷后,贡院的龙门打开,李钰等人终于可以出去了。
考生们三三两两地出来,当站在贡院外面时,都有种重见天日的感觉。
李钰更是想哭,他整整闻了五天的臭味,这个中滋味有谁懂啊。
柳夫子在外等他们,各客栈的马车也来了,在车夫们的恭维声中,众考生上了马车,返回所在的客栈。
考完后,众士子也都放松了,在马车上说个不停。
这个要去春楼消费,那个要去河畔钓鱼,还有的准备搞个聚会,大家都住在同一个客栈也算有缘。
而且如果取中的话,那就是同科,也能算是人脉。
李钰对这种事情不感兴趣,仅仅是府试而已,就算要建立人脉,至少也得要乡试吧。
同科进士可比同科童生好听多了。
回到客栈,李钰便倒在床上沉沉睡去,这几**都没有怎么睡好,此时再也坚持不住。
……
贡院内。
众官员开始阅第三场的卷子。
自然又是先将李钰的文章和其他县案首的文章找出来,以及前面一场二场中比较优秀的考生,比如林澈。
这些基本上就是要取中的人,很多考生第一场答得不好,其实就已经被黜落了,第二场,三场基本上也不会看他们的试卷。
选了五十人出来后,就要进行排名了。
此时李钰是不是案首,争论很激烈,看了李钰的策论,王通判认为李钰就是名副其实的案首。
无论是第一场的四书五经题,还是第三场的策论,都写得极为精彩。
这样的人不为案首,谁能成案首?
张同知不说话了,他看了李钰的策论,心都凉了半截,第二场试贴诗写得大失水准,没有想到这第三场水准又上线了。
这让张同知像是吃了苍蝇一样恶心。
要是李钰成了案首,他如何给陈家交代,陈家努力让他当上同知,交给他的第一件事他都办不好,他还有什么脸。
李钰现在的名气已经够大了,这要是成了案首,名气更大,陈家就更不敢动他了。
但这文章确实写得好,他也不能昧着良心说不好,毕竟又不是他一人阅卷。
杨远看到李钰文章激动不已,要不是他是府尊,要注意形象,他都想要跳起来说好了。
这上面的对策有些和他不谋而合,有些则是他没有想到的,还有他遇到的一些难题,李钰在这策论中都有解答。
如果按照这篇策论去实施,很有可能将文章变成实际,真要成功了,那就是他的政绩。
而李钰才9岁啊,居然对民生这一块也能如此了解,见解独到,简直不可思议。
哪怕他为官多年,有些见解也不如李钰。
这真的是神童啊!
在他治下出现一名神童,对于杨远来说也是了不得的政绩。
这让杨远对李钰越发喜爱,此子确实该为案首。
只是昨日周文彬找到他,说了李钰的想法,杨远虽然觉得李钰不为案首有些可惜,但还是准备按李钰的意思办。
看着还在争论的众人,杨远咳嗽一声,开口道:“不用争了,案首本官已经定了。”
众人听到此话,纷纷看了过来,周文彬捧哏“不知府尊点的谁为案首?”
“陈子明。”
听到这个名字,在场众人都懵了一下。
就算李钰不是案首,但也轮不到陈子明啊,比陈子明文章写得好的有几个,怎么也轮不到陈子明。
张卫明也有些目瞪口呆,他万万没有想到杨远会点陈子明为案首。
这是知道陈渐安要升为吏部侍郎,所以提前卖陈家一个好。
只有这解释了,否则张卫明想不通杨远为什么要点陈子明为案首。
虽然有些名不副实,但这是好事。
说明知府也要给陈家面子,都说你杨远不畏强御,看来也不过如此。
张卫明有些得意洋洋,原本他只是不想让李钰得案首,没有想到还有这意外之喜。
陈家如果知道这个结果,肯定会认为是他出了力。
陈子明是县案首,如今又成了府案首,如果再拿下院案首,这就是小三元了啊。
陈家必定水涨船高,他这个同知也能做得更舒服。
王通判想说科举考试,四书五经和策论最重要,点案首应当以此为标准,不能因为李钰的试贴诗不出彩,就否定他的案首。
但见其他人都不说话,也就没有开口。
杨远是府尊,又是府试的主考官,他说点谁是案首,那谁就是案首。
况且张同知没有反对,显然是不打算避嫌,自己又何必跳出来,得罪张同知和府尊。
杨远见众人不说话,也没有解释,随后又点了二名,三名,原本以为李钰不是案首,也该是第二名,结果还不是。
一直到了五十名,才是李钰。
众人都懵了,以李钰的文章再怎么样也不会是最后一名吧。
府尊这是糊涂了吗?
王通判更是气得想跳脚,觉得杨远变了。
只是可惜这李钰小小年纪文章就如此惊艳,却不能得案首。
可悲!可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