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的悲伤与责任感如潮水般淹没了蓝溪,几乎让她窒息。她不再是那个只有模糊空白的孤女,她是一个姐姐!一个弄丢了自己弟弟的姐姐!
这个认知像一道闪电劈开六年来笼罩在她意识中的迷雾,瞬间照亮了那个被遗忘的身份。必须找到小远——这个念头超越了一切,成为她生命中最紧迫、最核心的使命,一种近乎本能的责任感驱使着她。
她站在公寓窗前,望着外面灯火通明的城市,第一次感到自己与这个生活了六年的地方格格不入。她的根不在这里,她的过去在北方某个工业城市,在一条浑浊的河边,在一个需要她保护的弟弟身边。
“小浩,“她轻声呼唤这个名字,泪水无声滑落,“无论你在哪里,姐姐来找你了。“
她立刻行动起来,展现出她一贯的冷静与高效,但这次,驱动她的不再是职业需求,而是澎湃的情感与深埋的亲情。白天,她依然是专业的美容师蓝溪;夜晚和所有休息时间,她变成了一个执着追寻过去的侦探。
第一步是系统性信息整理。
蓝溪购买了一个厚重的加密笔记本,不是用于记录护理方案,而是用于拼凑记忆的拼图。她将梦境与闪回中的所有关键词、细节详尽记录:浑浊的河流、高耸的烟囱、钢厂的环境、那特有的北方口音、母亲憔悴的面容与弟弟瘦弱的特征。
她开始绘制记忆地图——用彩色铅笔细致地勾勒出一条蜿蜒的河流,岸边标注“泥泞、有工业油污“;远处画出烟囱,标注“可能属于钢厂,三个以上“;勾勒出红砖房区的轮廓,标注“家属区?低矮平房或三层以下楼房“;甚至尝试画出梦中那个男人的模糊身影,标注“威胁?父亲?身材高大“。
每一个细节都被仔细审视、分类、归档。她创建了一个加密的电子文档,与纸质笔记本同步更新,包括:
人物特征:母亲(年轻约35-40岁、憔悴、北方口音、常哭泣争吵);小浩(约6-8岁、瘦弱、怯懦、穿旧衣服、可能有过旧伤);模糊男性(高大、有威胁性、可能酗酒)
环境特征:河流(浑浊、有油污、流速急);钢厂(有烟囱、老锅炉房、可能有铁路专线);居住区(可能是红砖房、有共用厨房或卫生间)
关键词库:“钢厂“、“老锅炉房“、“别告诉爸“、“快跑,姐“、“河边危险“、“三车间“(某次梦中闪过)
情感记忆:恐惧感、保护欲、紧迫感、需要隐藏、饥饿感(某些梦境中的身体记忆)
这份档案成为她寻亲之旅的基础,虽然建立在记忆碎片上,却是她全部的希望所在。
第二步是全方位资源动用。
蓝溪开始利用一切可用的现代与传统手段展开搜寻。她意识到,单靠自己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如同大海捞针,必须借助专业平台和技术手段。
她首先注册了国内各大寻亲网站平台,仔细填写表格。在“失踪情况描述“一栏,她写道:“寻找弟弟小浩(可能的小名或昵称),约出生于2009-2011年间。疑似在北方某工业城市(可能与钢厂有关)的河边走失或发生意外。同时寻找自身身份线索,约2018年左右失忆被救。“
她上传了自己根据记忆绘制的场景草图,尽可能详细描述记忆中的环境特征。每个夜晚,她都会刷新这些平台,查看是否有匹配的寻人信息,但往往失望而归。
最科技化的尝试是DNA检测。在研究了多家基因检测公司的服务后,她选择了国内最大的寻亲DNA库,寄出了自己的检测样本。“生物学匹配可能很渺茫,但必须尝试,“她在笔记本上写道,“如果小浩也在寻找我,或者有亲戚在做同样的事情...“
同时,她开始网络悬赏。通过一个可信的律师朋友作为第三方中介,她在北方几个主要工业城市(鞍山、本溪、包头、唐山等)的本地论坛和历史信息平台上,发布了谨慎措辞的寻人启事:
“寻找多年前(约2017-2019年)在北方某工业城市河边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知情人。涉及一对姐弟,姐姐约15-17岁,身高160cm左右,体型偏瘦;弟弟约7-9岁,瘦弱,小名可能叫小浩。有任何相关记忆者请通过以下加密**提供线索,重要信息将有酬谢。“
她特意使用了加密邮箱和中间人电话,既保护隐私,也避免遭遇虚假信息。
最传统的尝试是登报咨询。蓝溪联系了北方数家具有影响力的传统报纸(《鞍山日报》《本溪晚报》《包头都市报》等),付费刊登寻人广告。她特别选择了那些在中老年读者中仍有影响力的纸媒,目标群体是可能还记得陈年旧事的老居民。
“寻人启事:寻找关于2018年前后某钢厂附近河边意外事件的知情人。可能涉及一对李姓(或其他姓氏)姐弟。姐姐当时约16岁,身高160cm左右;弟弟约8岁,瘦弱,小名可能叫小浩。任何线索请联系...“广告旁边附了一张她根据记忆绘制的河边场景简图。
现实阻碍接踵而至,远比想象中艰难。
寻亲过程远非顺利。DNA匹配需要漫长等待期,工作人员告诉她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更久;网络悬赏引来了一些虚假信息和骗局,她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筛选核实,有几次差点上当;登报广告则费用昂贵且效果未知,一条小广告就要花费她几乎一周的收入。
更令人沮丧的是地域的广泛性。当她尝试向美容院的北方客户委婉打听时,发现北方类似的钢厂家属区实在太多,几乎每个工业城市都有类似的环境特征。“你说的那条河,听起来像我们鞍山的沙河,也像本溪的太子河支流,甚至有点像包头的昆都仑河...“一位客户如是说。每个城市都有钢厂,每个钢厂附近都有河流,每个河流都发生过意外。
资金也成为现实问题。蓝溪收入尚可,但持续的寻亲支出——DNA检测费用、广告刊登费、可能的差旅费——开始形成压力。她不得不缩减个人开支,取消了一些不必要的消费,甚至考虑接更多加班工作。她计算着,如果要去北方实地寻访,需要攒够至少一个月的假期和相应费用。
情感波动更是剧烈。每当收到一条可能的线索,她的心都会提起,经历一场希望与恐惧的拉锯战;而当线索被证实无效时,又陷入深深的失望。有时深夜,她会突然恐惧:如果找到的真相是她无法承受的怎么办?如果小浩已经不在人世怎么办?如果她发现自己曾经是个糟糕的姐姐怎么办?
但她没有放弃。每个清晨,她都会对着镜子说:“今天可能就有突破。“每个梦境,无论多么可怕,都被视为可能的线索而被认真记录分析。她在笔记本扉页上写着:“为了小远,坚持。“
转机发生在一个周三的雨日下午。
蓝溪正在为客人做面部护理,律师朋友打来电话。她等到休息时间回电,听到对方说:“有一条线索,听起来有点意思。一位鞍山的退休钢厂老工人说,他记得2018年左右沙河边发生过一件事,一个女孩和她的弟弟...他愿意通过视频和你聊聊。“
蓝溪的手开始颤抖,几乎拿不住电话。她定了定神,安排了下班后的视频会面时间。
当晚,她提前回家,整理好记忆笔记,准备好问题。晚上八点,视频接通了。屏幕那头是一位约七十岁的老人,面容慈祥,背景是典型的北方家庭布置,墙上还挂着鞍钢的纪念奖章。
“姑娘,我看到你登的报纸了,“老人开口带着浓重的鞍山口音,“你说的那个河边,听起来很像我们这儿的沙河下游段,以前老钢厂那边。那时候水质不好,常有油污。“
蓝溪的心跳加速,她注意到老人说的“油污“与她记忆一致:“您能多说一些吗?关于那对姐弟?“
老人点点头,眼神变得深远,仿佛在回忆往事:“那时候是听说老李家那对儿女出了事。姐姐叫小薇(音),弟弟叫小远(音)。他们家情况不好,父亲爱喝酒...后来好像说是弟弟掉河里了,姐姐去救,也没上来。但是...“老人犹豫了一下,“后来好像只说找到了弟弟的东西,人没找到。姐姐也不知道去哪了。大家都猜测可能是不想待在那个家,趁机走了。“
小薇?小远?蓝溪感到头晕目眩。名字对不上,但其他细节惊人地吻合。她强作镇定:“您知道他们全名叫什么吗?住在哪个厂区?“
老人想了想:“好像叫李什么...记不清了。就住在老三宿舍区那边,现在都拆了。那时候这事也没人细究,他们家...唉,不太和睦。那家的男人,喝了酒就不是个人。“
视频结束后,蓝溪久久不能平静。虽然还有很多不确定——她的名字可能是“小薇“而非“蓝溪“,但这是第一次有人证实了她记忆中的一些片段——鞍山、沙河、钢厂、一对姐弟、河边事故、有问题的家庭环境。
她在笔记本上郑重地写下:“重点方向:鞍山。沙河。老三宿舍区。李姓家庭。小薇(可能是我?)和小远。“
下一步已经很明确——她必须去鞍山。
寻亲之旅不再只是网络和纸面上的尝试,现在有了具体的地理坐标和方向。蓝溪开始查询前往鞍山的交通方式,研究沙河沿岸的地图,寻找老三宿舍区的旧址位置。她联系了鞍山当地的档案馆和报社,查询2018年左右的意外事件报道。
她知道,这趟旅程可能充满困难,可能最终又是一次失望,但这是六年来她第一次感到离自己的过去如此之近。
当晚,她梦见自己牵着一个小男孩的手,走在一条满是灰尘的路上。男孩仰头看着她,眼睛亮晶晶的:“姐,咱们真的要走了吗?“
“嗯,“梦中的自己坚定地回答,“去一个没有打骂的地方。“
醒来时,蓝溪眼角有泪,但心中充满前所未有的决心。
“小浩,“她轻声对着窗外渐亮的天空说道,“无论你在哪里,姐姐来找你了。这次,我不会再把你弄丢。“
决意已定,寻根之旅正式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