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头无岸 第36章:初期的冷遇与质疑

艺术园区的春天,以一种缓慢而迟疑的步伐降临。光秃的枝桠抽出怯生生的嫩芽,阳光变得稍许温软,透过“蓝溪个人形象设计工作室”那扇巨大而洁净的落地窗,在地面上投下明亮却略显空旷的光斑。

工作室内部,一切依旧保持着开业第一天时的极致洁净、规整与清冷。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经过净化器过滤后的微凉气息,混合着一丝若有若无的、来自无菌包装材料的微涩气味。每一件器械都在消毒柜或灭菌器里闪烁着冷冽的、待命的光芒;每一瓶产品都按照色系和功能,在储物架上排列出严谨的秩序;灯光永远处于最精准的、还原真实的模式,无情地照亮每一寸纤尘不染的空间。

然而,这种近乎偏执的完美,在开业后的头几个月里,并未迎来它所期待的欣赏与共鸣,反而像一道无形却坚固的玻璃墙,将外界的好奇与潜在的客流,冷静地隔绝在外。

门庭冷落,是最直观,也最令人窒息的现实。

园区本就人流稀疏,偶有经过的,多是些前来拍照打卡的文艺青年、或是步履匆匆前往其他工作室的设计师。他们的目光或许会被这间风格独特、窗明几净的店铺吸引,驻足片刻,好奇地打量一下橱窗内没有任何产品陈列、只有一株孤傲绿植和抽象艺术装置的极简空间。但当他们的视线落在门侧那个设计同样简洁、却清晰列着价目表的亚克力牌上时,表情便会瞬间发生变化。

那上面的数字,与园区隔壁那家温馨的、总飘着咖啡香的手工烘焙坊,或是转角那家色彩斑斓、总在打折的原创服饰店,形成了令人咋舌的对比。

这是开业的第三周。

蓝溪走到前台,打开预约系统。屏幕亮起,今日预约栏空空如也。昨日也是如此,前日也是。她静静地看着那片空白,然后开始每日的准备工作:消毒仪器,整理咨询室,检查每一瓶产品的保质期。

她的手划过那台从德国进口的皮肤检测仪——这台机器花费了她近二十万,能够分析出皮肤底层最细微的问题。现在它静静地立在角落,像一件当代艺术展品,仅供观赏。

十点整,店员小琳打着哈欠走进来。

“蓝姐,早啊。”她瞥了一眼预约屏幕,毫不意外地叹了口气,“今天又是...?”

“会有的。”蓝溪的声音平静得不带一丝波澜。

小琳撇撇嘴,开始擦拭已经一尘不染的柜台。这个刚毕业的姑娘已经开始怀疑自己的职业选择,蓝溪能从她日渐消极的工作态度中看出来。

门上的风铃突然响了。

两人同时抬头,一个四十岁左右的女人推门而入,穿着附近小区的物业**。

“你们这里是做什么的?”女人打量着店内简约而昂贵的装修,眼神中带着警惕。

小琳立刻迎上去:“您好,我们是专业皮肤管理中心,提供基于科学检测的个性化护肤方案。”

女人似懂非懂地点头,目光在价目表上游移。当看到“基础咨询检测380元”时,她明显地倒吸一口气。

“就聊个天检测一下要380?”

“我们使用的是进口设备,能够检测到皮肤底层的问题,而且我们的顾问都是有医学背景的...”小琳机械地背诵着培训内容。

女人已经听不进去了,她的目光锁定在另一个价格上——一次基础护理680元。

“对面那家美容院一次护理才198,你们凭什么这么贵?”

蓝溪走上前,微笑着说:“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完全不同,如果您有时间,我可以详细为您解释...”

女人已经后退到门口:“不用了不用了,太贵了,骗钱的吧。”

风铃再次响起,门被关上,留下一室寂静。

小琳看向蓝溪,眼神里写着“我早就说过”。

蓝溪没有说话,转身走向咨询室。这不是第一个这样说的顾客,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中午,蓝溪叫了外卖,和小琳一起在员工休息区吃饭。

“蓝姐,我说实话您别生气,”小琳嚼着米饭,含糊不清地说,“咱们的价格是不是真的定太高了?这附近都是老小区,退休大爷大妈居多,年轻人也都是一般上班族,谁舍得花几千做护理啊?”

蓝溪慢慢放下筷子:“我们提供的不是普通护理,是皮肤健康管理。”

“可是没人懂啊,”小琳争辩道,“大家只看到价格贵,又不明白为什么贵。还有那个必须预约的皮肤检测,好多人都嫌麻烦走了。”

蓝溪望向窗外。正午的阳光照在对面传统美容院的霓虹灯牌上,那家店门口不断有人进出,大多是提着菜篮的大妈,做完护理顺便聊聊天回家做饭。

她的店在这里像个异类。

太安静,太专业,太“高冷”。

一位老邻居曾直言不讳地说:“小蓝啊,你这店搞得跟医院似的,谁敢进来啊?”

当时蓝溪只是笑笑,心里却不以为然。现在她开始想,也许老人说的是对的。

下午,终于来了一个预约客户。28岁的白领女性,脸上有几颗痘痘,听说这里很专业,特地请假过来。

蓝溪亲自接待,为她做了全面的皮肤检测。显示屏上呈现出皮肤底层的影像:油脂分泌过旺,毛孔堵塞,有轻微炎症。

“您的皮肤问题主要是由于清洁不彻底和使用了不适合的护肤品造成的,”蓝溪指着图像解释,“我建议先做一个深层清洁和消炎护理,然后根据检测结果为您定制一套家居护理方案。”

女孩看着那些图像,明显被说服了:“好的,那就做吧。”

蓝溪心中微微一松。

然而当小琳拿出护理方案和价格单时,女孩的表情变了。

“三千八?就一套护肤品加几次护理?”

“这是根据您的皮肤状况专门定制的方案,产品都是医疗级别的,效果会很明显......”蓝溪试图解释。

女孩摇摇头:“太贵了,我没想到这么贵。”她站起身,不好意思地说,“我再考虑考虑吧。”

风铃再次响起,门开了又关。

小琳没有说话,但眼神已经说了一切。

蓝溪站在原地,看着女孩穿过马路,走进了对面的美容院。

那天晚上,蓝溪独自一人留在店里。

她拿出账本,一页页翻看。开业以来的收入寥寥无几,支出却如流水:房租、工资、水电、产品成本、设备分期......

银行账户里的数字每天都在减少,那是她工作多年所有的积蓄,加上一笔不小的银行贷款。

压力如山般压来。

她走到那台昂贵的皮肤检测仪前,轻轻触摸冰冷的屏幕。曾经,她以为专业和品质就足以吸引人。在医院工作时,患者从来不会质疑医生的诊断和建议,因为他们知道那是基于科学和专业。

但这里不是医院。这里是美容行业,充斥着夸大其词的宣传和即时满足的承诺。她的严谨和专业,在别人看来不过是抬高价格的借口。

手机响起,是母亲。

“小溪,店里怎么样啊?忙不忙?”母亲的声音里满是期待。

蓝溪深吸一口气:“挺好的,刚开业慢慢来。”

“那就好,你投了那么多钱,可不能亏了啊。对了,你张阿姨问我你这做什么的,我说了半天她也没明白,最后问打几折...”

挂掉电话,蓝溪感到一阵无力。

她走到窗前,看着窗外霓虹闪烁的街道。对面美容院的顾客进进出出,欢声笑语不时传来。那家店的老板是个四十多岁的女人,只有高中文凭,但生意红火。

难道我真的错了吗?蓝溪问自己。

她回想起决定开店的那一刻,那份让更多人享受到真正科学护肤的初心。现在这份初心被现实击得粉碎。

夜深了,蓝溪没有开灯,独自坐在黑暗中。

她的手指无意识地划过平板电脑,屏幕上显示着社交媒体账号——只有寥寥几个粉丝,发的科普内容几乎无人问津。而那些承诺“瞬间美白”、“一夜回春”的账号却粉丝无数。

难道人们宁愿被欺骗,也不愿接受需要时间和过程的事实吗?

忽然,门上的风铃响了。

蓝溪惊讶地抬头,看到一个身影站在门口。

“还在营业吗?”一个轻柔的声音问。

那是个六十多岁的女士,衣着朴素但整洁,手里拿着一个布袋。

“我们已经下班了,”蓝溪起身开灯,“您有什么事吗?”

女士有些不好意思:“我路过好几次,看你这里很不一样。我想问问...”她犹豫了一下,“你们能帮我看看这个吗?”

她从布袋里拿出一个相框,里面是一张发黄的老照片。照片上的女子约莫二十多岁,皮肤光洁,笑容明媚。

“这是我三十岁的时候,”女士指着自己的脸,现在已被岁月刻满痕迹,“我的孙女说,奶奶以前好漂亮。我就想...”她突然有些窘迫,“我知道这很傻,我都这个年纪了......”

蓝溪的心突然被触动了。

她请老人坐下,为她倒了杯水。

“这不傻,”蓝溪轻声说,“每个人都希望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与年龄无关。”

她没有推销任何服务,只是简单介绍了皮肤老化的过程和可能的改善方式。老人听得很认真,不时点头。

最后,老人站起身:“谢谢你,姑娘。我今天先回去了,改天带我女儿一起来。”

蓝溪送她到门口,风铃在夜风中轻轻响起。

看着老人远去的背影,蓝溪忽然明白了什么。

她回到店里,重新打开电脑。开始修改宣传方案,不再强调昂贵和设备,而是关注“皮肤健康”和“自我关爱”的价值。她写了一篇长文,讲述不同年龄阶段皮肤的特点和护理重点,没有夸大承诺,只有科学解释和合理期望。

夜深人静,只有键盘敲击声回荡在空荡的店里。

蓝溪抬头,看到玻璃门上自己的倒影——坚定而专注。门外,城市的霓虹依旧闪烁,对面美容院的喧哗已经沉寂。

这一刻,她不再怀疑自己的选择。

专业不是冷冰冰的仪器和高昂的价格,而是对每个人独特需求的尊重和理解。她需要的不是降低标准,而是找到沟通的桥梁。

风铃轻轻晃动,仿佛在回应她的思绪。

黎明即将到来,新的一天就要开始。蓝溪知道,道路依然漫长,但那个老人的到来让她看到了希望的微光。

在专业与商业之间,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她终将找到那个平衡点。

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