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我靠每日情报截胡旺夫媳妇! 第113章 知青同志的到来!

();

第二天一大早,李云峰也没急着去合作社。

他先是溜达着去了巴楞家,想看看那个新媳妇怎么样了。

刚一进院子就看到那姑娘叫巧儿的,正拿着个大扫帚利利索索地打扫着院子里的土。

看着就是个勤快能干的。

巴楞那小子就跟个**似的搬个小马扎坐在门口,也不帮忙,就咧着嘴嘿嘿地看着自己媳妇干活。

李云峰看着他那德行,都觉得没眼看。

吃完早饭他才套上家里的那辆大板车,又叫上了巴图。

“巴图,走,跟我去合作社接人去,有大事。”

“接谁啊?这么大阵仗。”

巴图好奇地问道。

“知青。”

“知青是啥?”

“去了你就知道了。”

两个人,用三匹马套着一辆结实的大板车。

晃晃悠悠地就去了合作社。

等他们到了合作社的时候,那八个知青正像动物园里的猴子一样,被一群好奇的牧民围在王社长的蒙古包外面。

一个个都显得有些局促不安,脸上带着新奇又有点不知所措的表情,看着周围这片一望无际的广阔草原。

四男四女,一个个都穿得干干净净的,男的穿着的确良的白衬衫,女的穿着带小碎花的布拉吉。

跟这草原上天天风吹日晒、穿着破旧蒙古袍的牧民们比起来看着就不太一样,细皮嫩肉的。

光是从这穿着打扮来看,这绝对是二代了。

想都不用想,普通人家可是买不起这么贵的衣服穿。

“王叔!”

李云峰从马车上跳了下来。

“云峰来了!”

王社长看到他跟看到了救星似的,赶紧就从人群里挤了出来迎了上去。

“快来快来,正说你们村呢,人我可给你留好了。”

王社长就把李云峰和巴图,介绍给了那八个一脸迷茫的知青。

“同志们,这位就是白音浩特的李云峰同志,是咱们合作社有名的大英雄,打过老虎的!”

他又指了指其中两个看起来最文静的姑娘。

“这两位女同志,韩淑红同志,徐凤华同志,以后就分到你们白音浩特了。”

李云峰仔细地打量了一下那两个女知青。

年纪看着都不大,估摸着也就十六七岁的样子。

脸蛋还没完全长开呢,带着点没褪干净的婴儿肥,皮肤也白,看着挺稚嫩,一看就是在城里没怎么吃过苦的。

都是从首都过来的学生娃。

个子高一点,扎着两条又黑又粗的大辫子的那个,叫韩淑红。

另一个稍微矮一点,留着齐耳短发的,叫徐凤华。

王社长说这俩姑娘都是刚刚初中毕业,成绩不错这一次是响应国家「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号召,就主动报名下乡来了。

按照政策,在这边踏踏实实地待上两年,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就能拿推荐信,回首都分配正式的工作了。

大家伙简单地寒暄了几句。

那两个姑娘看着有点怕生,也不怎么说话,就低着头用脚尖在地上划拉着。

“行了,那王叔,我们就先把人给接回去了,还得给她们安顿住处呢。”

李云峰说道。

“去吧去吧,路上慢点,照顾好人家城里来的同志。”

李云峰和巴图两个人就帮着那两个姑娘,把她们带来的那些大包小包都搬上了马车。

家伙事还真不少,两个大包裹,还有好几个鼓鼓囊囊的网兜,看着就沉。

然后,就带着这两个对未来充满了迷茫和一丝丝期待的新村民,回了白音浩特。

这俩女知青住哪儿,昨天李云峰就已经跟村里人商量好了。

就住在李云峰的姐姐,李云冰家里。

“为啥住我家啊?”

当时姐姐还有点不愿意。

“姐,你想想。”

李云峰给她分析道。

“姐夫跟着放牧大队进山了,常年不在家。你一个人带着孩子,也挺孤单的。让这两个女知青过去,白天跟你一起下地干活,晚上跟你做个伴,说说话,也挺好。”

“再说了,你家屋子也够住,多两双筷子而已。”

“那她们吃啥?”

“还能吃啥,你家吃啥,她们俩就跟着吃啥就行了。”

李云峰说道。

“国家不是给她们一人发了二百块钱的安家费嘛,那钱就都直接给你了,就当是她们俩提前交的伙食费和住宿费了。”

这事儿,村里人都没意见。

毕竟谁家也不富裕,平白无故多出来两张嘴白养活两个人,谁也担不起这个责任。

现在人家自己带了安家费,那就好说了。

李云峰把人送到姐姐家的时候。

姐姐也早就听到了消息,把东边的那个次屋给收拾得干干净净了。

还特意从自家炕上匀过来一床新做的被褥,给她们俩盘了个干净整洁的新炕。

“韩同志,徐同志,快进屋吧。”

姐姐热情地招呼道。

“以后你们就把这儿当成自己家,有啥事就跟大姐说,别客气。”

“谢谢大姐。”

两个姑娘看着眼前这个热情朴实的农村大姐,心里头也稍微安定了一点,小声地说道。

安顿好了知青,李云峰也算是完成了王社长交代的任务。

他跟姐姐又交代了几句,让她多照顾着点这俩刚从城里来的姑娘,别让人家受了委屈。

就回了自己家。

他躺在自家院子里那张舒服的吊床上,晃晃悠悠的。

心里头却在寻思着。

这知青都来了,那说明外面的形势,也开始慢慢地有变化了。

他得加快自己发展的脚步了。

知青这个主意的出发点是大长老为了防止教育资源被垄断才设置的。

只不过后面才搞出了歪风邪气。

现在这个时候大家可以想一想,能够考上大学的都是那些官员和资本家的孩子。

工人家的孩子才刚刚开始接触教育。

至于农民家的孩子,那更是连大字都不认识几个。

知青青年上山下乡,为的就是让工农子弟多出一段学习的时间。

不让教育资源被垄断才设置的。

“妈,明儿巴楞那小子结婚,咱们家随点什么好点?”

“还有那俩知青,在姐姐家也不知道习不习惯。”

“咱们要不要吃饭的时候叫上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