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带着李世民刷新版图 第67章 赈灾粮案

();

内侍刚要去传旨,就听到外面传来一阵喧哗,一个侍卫跑进来,脸色惨白:“陛下!韦挺带着十几个亲信,闯进了东宫,还说要‘清君侧,除奸佞’,拥立其他皇子为太子!”

“反了!他真是反了!”李世民气得浑身发抖,咳嗽又加重了几分。

李恪连忙扶住李世民,语气坚定:“父皇,您别生气,儿臣这就去东宫,平定叛乱!”他转身对外面的侍卫道:“传本王命令,让秦怀道率领禁军包围东宫,不准任何人进出!再让张猛带侍卫随本王前往东宫!”

东宫门外早已围满了禁军,韦挺带着十几个亲信,手持兵器,站在东宫门口,叫嚣着要见李世民。看到李恪赶来,韦挺眼中闪过一丝恐惧,却依旧嘴硬:“李恪!你这个非嫡出的皇子,根本不配做太子!今日我就要清君侧,还大唐一个正统储君!”

“韦挺,你勾结世家,私吞赈灾粮,还想叛乱,罪该万死!”李恪厉声喝道,“识相的就赶紧放下兵器,束手就擒,否则休怪本王不客气!”

韦挺知道自己逃不掉了,突然举起刀,朝着身边的一个亲信砍去,大喊道:“今日要么成,要么死!兄弟们,跟他们拼了!”

“拿下他们!”李恪一声令下,禁军立刻冲上去,与韦挺的亲信展开厮杀。韦挺虽然勇猛,却寡不敌众,没几个回合就被禁军**,按在地上动弹不得。

“李恪,你别得意!江南世家和关陇贵族是不会放过你的!”韦挺挣扎着,嘶吼着,却被禁军堵住了嘴,押了下去。

平定了叛乱,李恪回到御书房,看到李世民正坐在案前,脸色依旧苍白,却比之前好了不少。“父皇,叛乱已经平定,韦挺被抓住了,他的党羽也在一一排查。”

李世民点了点头,眼中满是欣慰:“恪儿,你做得好。若不是你及时查清真相,阻止了叛乱,立储仪式怕是真的要出乱子了。”他顿了顿,语气郑重:“明日就是立储仪式,朕已让人准备好了一切,你只需安心接受册封即可。”

李恪躬身道:“谢父皇。儿臣定不会辜负您的期望,定会辅佐您推行新政,守护大唐的安稳,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当晚,李恪在驿站整理着江南道的卷宗,准备明日在立储仪式后,向李世民奏请前往江南道,亲自处理赈灾粮案,推行减赋政策。张猛走进来,手里拿着一个包裹,脸上满是笑容:“王爷,云州的耶律首领派人送来了东西,说是给您的贺礼。”

李恪打开包裹,里面是一件用羊皮做的披风,上面绣着云州的山水图案,还有一封信。耶律莫在信中说,云州一切安好,百姓们都在盼着他早日回去,还说等他处理完长安的事,一定要回云州看看,尝尝新收的麦子。

李恪摸着柔软的羊皮披风,心中满是温暖。他想起在云州的日子,想起那些信任他的百姓,想起与耶律莫、柳明远一起奋斗的时光,心中更加坚定——他一定要在长安站稳脚跟,推行新政,让云州的经验惠及更多百姓,让大唐的每一片土地,都能像云州一样,充满生机与希望。

次日清晨,立储仪式在皇宫的太极殿举行。李世民坐在龙椅上,脸色虽依旧苍白,却带着一丝威严。李恪穿着太子的礼服,一步步走上殿,接受百官的朝拜。阳光透过殿外的窗户,洒在李恪身上,照亮了他坚定的脸庞。

百官朝拜的声音在大殿里回荡,李恪知道,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他望着殿外的天空,心中满是坚定——他会带着这份责任,辅佐父皇,推行新政,守护大唐的繁荣稳定,不辜负父皇的期望,不辜负百姓的信任,更不辜负那些在云州支持他、信任他的伙伴们。

仪式结束后,李恪走到李世民身边,轻声道:“父皇,儿臣请求前往江南道,处理赈灾粮案,推行减赋政策,让江南百姓真正感受到新政的好处。”

李世民看着李恪,眼中满是欣慰:“朕准你所奏。你放心去吧,长安的事有朕在,朕会帮你稳住朝堂,支持你的新政。”

李恪躬身谢恩,转身走出太极殿。阳光洒在他身上,温暖而明亮。他知道,前往江南道的路依旧充满挑战,江南世家的残余势力、突厥残部的威胁,还有朝堂上的暗流,都在等着他。可他并不害怕,因为他心中有信念,有百姓的信任,有伙伴的支持,更有守护大唐的决心。

属于他的传奇,还在继续;属于大唐的盛世,也正在他的脚下,缓缓铺展开来。

……

船行至江南水乡时,正是初夏。两岸的绿柳垂到水面,风一吹,柳丝轻拂船舷,溅起细碎的水花。李恪站在船头,望着两岸的稻田——本该绿油油的禾苗,却有不少枯黄的地块,几个老农蹲在田埂上,愁眉苦脸地拨弄着禾苗,指尖的泥土簌簌往下掉。

“王爷,前面就是苏州城了。”随行的苏州通判周文彦指着前方的城楼,声音带着一丝紧张,“只是……城里的世家势力盘根错节,尤其是郑氏,虽因郑元之事收敛了些,却仍在暗中阻挠新政,百姓们也因赈灾粮的事,对朝廷有些不满。”

李恪点点头,目光落在岸边一个挑着担子的妇人身上——她的担子一头是破布裹着的孩子,一头是半袋糙米,脚步踉跄,额角的汗浸湿了鬓发。他对船夫道:“靠岸停一会儿。”

船刚靠稳,李恪就跳上岸,快步走到妇人身边:“大嫂,您这是要去哪里?”

妇人抬起头,脸上满是疲惫,看到李恪穿着体面,却也没多拘谨:“去城里找活干。家里的田旱了大半,官府发的赈灾粮少得可怜,再不找活,孩子就要饿肚子了。”

“旱了?”李恪皱起眉,“这江南水乡多水,怎么会旱?”

妇人叹了口气,往田埂那边努了努嘴:“还不是那些世家老爷!把河里的水都引去浇他们的荷塘了,咱们的田没水,禾苗都快枯死了,官府也不管管。”

李恪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果然看到不远处有一条水渠,水流正往一处气派的庄园里流,庄园门口挂着“郑府”的牌匾——是江南郑氏的别院。他心中一沉,转头对周文彦道:“你立刻去查,苏州境内有多少水渠被世家私占,明日一早,把结果报给我。”

“是!”周文彦应声离去,脚步都有些慌乱。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