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抬棺自请殉葬,演哭朱重八! 第77章 贴近真相

();

第七十七章 贴近真相

看着面前这把做工精湛的**,朱樉逐渐意识到自己距离真相已经越来越近。

陈祖辉心脏处切口整齐的伤口,虽然刀刃短窄,但却清晰划破了胸骨,刺穿了心脏,这边说明凶手使用的凶器并非寻常武器。

陈祖辉手指上沾染的白色颜料已经查明是从宫中流出,市面上根本找不到能够替代的存在。

这种颜料被用在制作买官之人的面具上,当做其与属地藩王之间的联络凭证,不仅无法造假,而且还更好识别,这也足以说明凶手身份的不俗。

再加上陈祖辉死后僵硬在脸上的惊诧表情,他显然也在为凶手的身份感到惊讶。

可是究竟什么样的身份能够将一个朝廷四品大员给吓成这个样子?

甚至能够让他罔顾生死,只惊讶于对方的身份?

一个藩王,足够吗?

如今所有的证据,所有的矛头全都指向了刚刚给自己送来**的齐王朱榑。

包括对方临走前的威胁,以及那充满审视的眼神,全都让朱樉对他的怀疑急剧加深!

就在朱樉考虑本案细节的同时,阿大已经将那把复刻出来的**取来,并将其摆到了朱樉面前。

这**是通过蜡铸脱模的方式制作出来的,将蜡油灌进陈祖辉胸前的伤口,待到凝固后将其取出,分段打造,统一拼接,打造出的一把刀刃。

二者放在桌上相互比较,其相似程度足以以假乱真。

只不过朱榑送给朱樉的**上带有贯穿刀身的紫金色条纹,但锦衣卫复刻的刀上却没有。

而且任凭他们如何打磨,这把刀始终达不到相同的效果,难以在肉体上留下相同的贯穿伤!

朱樉拿起那把紫金**,对着桌上那把仿制**狠狠砍了下去。

在阿大,阿二的错愕注视下,那把仿制**如同豆腐一般被瞬间切开,同时被砍下来的还有一块桌角。

砍完之后,再看刀刃,上面全无半点崩坏,缺口的痕迹,仍旧是光亮如新,锋利异常!

“你们觉得,这刀能把人的肋骨切开吗?”

“轻而易举!”

“这刀如果再长一些,怕是杀人破甲也只如同砍瓜切菜,卑职从未见过如此锋利的**,却不知此物是从何处而来?”

“是齐王送给我的!”

“同时送来的还有被藏匿在兵书里的一沓银票……”

对于这两名心腹,朱樉自是毫无隐瞒,直接将刚刚发生的事情给他两人讲了一遍。

阿大性格直率,对于朱樉忠心耿耿。

在听说朱榑竟然以这种方式来威胁朱樉以后,阿大勃然大怒:“这个朱榑,真是好大的胆子,竟然敢公然威胁于您?卑职现在就去找他要个说法!”

在阿大的眼里,即便是天王老子,也比不上他家王爷。

即便对方是受封的齐王,他阿大同样也不看在眼里,只是还不等他有所行动,阿二就先拦住了他:“大哥,你这个时候去找齐王的麻烦,这不是摆明了要授人话柄吗?”

“这件事情可以确定就是齐王在背后一手操控,王爷既然拒绝,那自是有所决断,你这个时候去找齐王的麻烦,这不是摆明了要给王爷扣上一顶以大欺小的帽子吗?”

“这个时候撕破脸皮,日后王爷所调查出的一切关于齐王的罪证,就都的被人说成是栽赃陷害,你就算不为自己考虑,也得为王爷的声誉想想不是?”

不得不说,这段时间阿二的进步的确很大。

自从上次五十里铺为朱樉挡了一枪以后,阿二仿佛脱胎换骨,再不像之前那般行事莽撞,隐隐有了几分独当一面的架势!

听到阿二的这一番规劝,阿大逐渐冷静下来。

“你说得对,刚刚是我考虑的不够周到,王爷,是我给您丢脸了!”

阿大态度恳切,向朱樉道歉。

朱樉只是摆了摆手:“你我之间不必如此多礼,你能为本王出头,本王也甚是欣慰。”

“将这把**送去镇抚司,让曹谦好好查一查,看看这种冶炼工艺出自于何处,好好对比一下这把**造成的创口,看看是否真的与陈祖辉身上的伤口吻合。”

“事关朝廷命官,涉事之人还是齐王,这件事情在处理上必须要做到慎之又慎,容不得有半点马虎,否则就像阿二所说的那样,非但要授人话柄,就连之前所做的一切也都将前功尽弃!”

“阿二,你去驾车,送本王进宫,本王有事要向陛下禀报……”

如今大明的官僚体制除了选拔制,还有举荐制。

朝廷通过科举选拔上来的人才毕竟有限,且并非所有人都能堪大用。

可是大明偌大的疆域必须要有人治理,于是便出现了举荐制的规则。

这一规则主张的是朝廷官员与地方大儒联合举荐人才任职,补充朝廷缺漏,所补充的也以地方官员为主,且对其考核十分严格,一旦执政出现纰漏,就会被革职罢免,甚至追究责任!

在这种严苛的选拔制度下,起初的确涌现出了一批一心为民的好官。

可是随着制度**,举荐者也逐渐受到侵蚀,做出一些违背自己良心的决定。

比如当下的卖官鬻爵,就是此事的一个缩影。

朝廷官僚与地方执政的藩王收受了好处,联手举荐那些花钱疏通关系的士绅富商,将他们保举之人下放到地方为官,帮助他们敛财,成为他们的保护伞。

那一张张面具就是他们晋升的通行证。

小面具代表着小官职,大面具代表着大官职。

动辄几万,十几万两银子的售价虽然不菲。

可是一旦举荐成功,等待他们的就将是享用不尽的荣华富贵,毕竟只要坐上了那个位置,就能够鱼肉百姓,欺下瞒上。

所谓三年清知县,十万雪花银。

一旦坐上了这个位置,那就相当于得到了一只聚宝盆。

只要能够将上面的关系打理得当,那就一辈子都不会有人查到他们的头上。

这种一本万利的好“生意”,自然引得无数人竞相争抢,都想在这上面分一杯羹。

只是如此一来,却是苦了百姓。

平白遭受**污吏的盘剥,有冤难诉,有苦难说,这也是朱樉为何执意要调查到底的原因!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