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侍寝当日,说好的太子不近女色呢 第216章 “储君不能人道,天要亡我大靖!”

();

太子之所以说现在遏制流言有些晚了。

源于暗卫虽控制住了与董家接头的人,对方却是已将散播流言的事分派下去了。

不是派给他们固有的人手。

而是派给了市井街头的混混、乞丐,以及游商小贩、青楼中人等人脉关系复杂且难以追溯具体源头的人群。

本朝对于诽谤谣言、妖言惑众等行径有明确的刑律管束,但实际要完全禁了这些流言谣言却是不可能的。

一则市井里这种口头传播的事情要追根究底,是件极其不易的事。

除非直接威胁到皇权,否则官府不能大规模抓人,若不然很容易激起民变。

也因为如此。

不少时候前朝后宫才会借这种捏造事实,煽动民众舆论的方式斗来斗去。

二则便是,人都有种奇怪心理的。

会认为一件事情越是被人压,就越说明对方心里有鬼,这种情况反而容易激起民众的逆反心理。

导致事情越闹越大。

暗卫昨晚倒是根据魏嫔的那个线人的供词,抓了几个接收到“任务”的混混和小贩,可惜不著见效。

事实也证明,骆峋与槛儿通气通得很及时。

因为就在今日下午。

关于东宫现今唯一的侧妃,为太子诞下长子的宋良娣曾做过别人的童养媳,且那男人还是个**的传闻。

便在街头传开了。

而除了这件事,还有另一件事也犹如一记惊雷从京城内外某处轰然炸了开。

事态发展甚至连太子也始料未及。

也是前阵子元隆帝龙体抱恙,太子东宫、朝堂两头顾,底下的人手要么分派出去关注朝中大臣们的动向。

要么留意京畿军中动向、各地官员的任免风向以及各地民情什么的。

无暇去管一个没什么**价值,不属于皇陵管辖范围内的墓地的情况。

锦衣卫成日里也忙着监察朝堂上的党派,边疆军报、地方叛乱以及财政赋税、各宗亲府动向之类的事。

皇陵外围的低阶墓园与皇权关系不大,那边的事一般也不会报上来。

于是就导致事情发酵了。

太子才收到消息。

“诶,你听说了吗?前阵子京郊那处皇家墓园里有坟遭掘了,尸体都被偷出来了,结果你猜怎么着?”

“怎么着?”

“据说那女尸是东宫的一个妾!”

“嗐,我当啥呢,西山那边本来就是皇家墓地,东宫死了的妾就该埋那儿啊,这有啥可大惊小怪的。”

“你别打岔听我说完,那天杀的盗坟贼也不知干啥要把人尸体给偷出来。

偷了就偷了吧,可最后也不知是被他们半路给扔了还是不小心弄掉了。

那东西就掉在林子里,被附近一家农户捡给他们家早死的儿子配冥婚去了!”

“你等等。”

听热闹的人打断道,“那人啥时候埋的啊,难不成捡副骨头架子回去配?”

“这你就不懂了吧?宫里头那些个贵人们死了可不跟咱老百姓一个埋法。

人家那可是做了特殊处理的,棺材都能杀虫防潮防腐,人埋了一年不烂!”

紧接着这人便将他所知道的全说了出来,围着听热闹的人也越来越多。

大致便是京郊西山皇陵外围的低级皇家墓地里,六月中旬左右发生了一起宫嫔墓被盗掘的事。

盗墓这事儿哪朝哪代都不少见,皇家的低级墓地被盗这样的事也时常发生。

皆因低级的皇家墓地离帝陵和后陵较远,这些墓园规模极大,墓葬分散。

而朝廷通常不会派大量的士兵层层把守里面的每座坟,守卫人数有限,几百年过去墓园的看守就松散了。

也就给了盗墓贼可乘之机。

早两年虽说因着盗掘事件猖獗,皇帝下旨派了人加强了那边的看守。

但到底百密有一疏。

这不?

就又发生了一起。

甚至连尸体都给偷出来了!

盗墓盗尸这事儿可也是有的。

譬如一些信奉巫术的会用人骨做法器,觉得人骨做的法器法力无边,亦或是利用人尸来施行诅咒之术。

另有一些妖医喜拿人的骨肉入药,皇室中人的骨肉于他们看来更有功效。

总之,盗尸这事在时下也不算罕事。

可奇怪的就是。

这回盗墓贼竟把尸体给丢了!

不知道什么原因,反正尸体是弄掉了,被一家刚巧要给儿子配冥婚的农户捡走了。

而那户农家在给儿子配婚之前,请了专门的婆子先给那女子验了身。

要知道时下民间配冥婚讲究的可是不论男女,都必须得处子之身才行。

若不然就会不吉利,会给家里招灾。

当然这只是一种说法。

具体究竟怎么样尚未可知。

总之婆子验了尸身,确认那女子是完璧之身后便与那家人的儿子配了婚。

说起来那家人也是不知轻重的。

他们捡到那女子的尸身时,还捡了一本记录了对方生平的铭文册子。

但他们家没人识字。

于是就找了邻居家识字的丫头来帮他们看那册子上写了什么。

那丫头倒是帮着看了,可问题是她年纪不大,没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啊。

什么东宫,什么承徽,什么太子的妾。

那丫头认字不认事啊。

这就致使她不仅跟那家人说了册子上记录的啥,回家后她跟自家人也说了。

别看这些人说是就住在京郊,也算是天子脚下的子民,可实际西山这片儿离京城还有二十多里地。

且寻常百姓家大部分人日里忙着解决温饱,除了偶尔听人唠唠嗑,讲讲戏文。

其他时候哪有心思跟门路关注什么皇家、朝廷,皇帝的妃嫔,太子的妻妾啊。

这些东西离他们的生活太远了。

他们只知道皇帝、太子、当官的,那都是顶顶了不起的人物,是大老爷。

宫里的娘娘们那也是顶顶尊贵的人儿。

除此之外,再多的认知他们就不清楚了。

也因此。

在得知自己给儿子配的婚竟然是太子的妾,是皇宫里的贵人主子后。

那家人非但没意识到自己犯了什么罪,反倒以此为荣,在他们那儿逢人就说他们给儿子找的媳妇不得了。

那可是从宫里出来的。

是太子大老爷的妾!

但那家人没说他们是怎么捡到那女子的,所以压根儿没人信他们。

那家人便不服气,就拿了铭文册子出来让人看,还把邻居家拉出来作证。

于是就有人问了。

既是太子大老爷的妾,该是伺候太子的。

咋能是完璧之身呢?

那家人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

倒是另有半信半疑的人猜测说许是太子老爷的妾多,没顾得上这一个。

也有持不同意见的,说这一个可能不讨太子老爷的喜,也可能自身有隐疾啥的。

反正猜啥的都有。

很明显,大伙儿这时候还是没咋信那家人的,可到底还是有知理明事的人。

里长看了那家人拿来的铭文册子后直呼不妙,立马禁止村里的人瞎谈这事。

他准备往上报。

可惜,那家人是六月中旬捡到那女子的。

除去婚配的那几天。

事情已经在村子里传了七八天了,这期间自是有人上京赶集或是做买卖。

于是事情自然而然传到了京城。

只不过到了这会儿传言已经和最初的版本有了很大的出入,尤其关于那女子是完璧之身的说法。

在村子里时众人只猜要么是太子妾多没顾上这一个,要么是此女不讨喜等等。

然而到了京城。

已然变成了是太子不能人道,才使得一个在宫四年的妾仍是完璧。

那么问题就来了。

若太子不能人道,那现今东宫唯一的侧妃宋良娣诞下的长子是谁的?

槛儿与太子是六月二十七日晚出的宫,这个传言为二十八日传入城的。

及至傍晚时分,在有心人的推波助澜之下,消息已经传到了主街一片。

再结合宋良娣曾是一**的童养媳这一传言,有关太子长子非太子亲生,太子有意混淆皇室血脉的消息。

不到半日功夫,传得沸沸扬扬。

“说是个吃喝拉撒都离不得人的**,给这样的人做童养媳,那不是**从头到脚啥啥都让她看过啦?”

“听说太子最是宠爱这个侧妃,整个东宫就她独宠,我还当这人真是个有本事的,原来是这么回事啊。”

“听说那侧妃是奴才出身!奴才出身可不就好拿捏?太子让她伺候谁就伺候谁,也不知便宜哪个侍卫了!”

“储君不能人道,天要亡我大靖啊!”

“我就说东宫的女人咋少得那么可怜,原来不是清心寡欲,是不能跟人行房!”

“不能绵延子嗣的储君拿来干啥?总不能让大靖真断在这一代吧?”

“当爹的不能人道,做**不贞不洁,孩子能是太子亲生的才怪了!”

“我看呐,东宫这回惨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