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姐她一心只想上位 035人心不足

“平阳老道,你这说的什么话!”

落后了好几步的燕国公大摇大摆地走到了平阳真人身边。

他一手提着鸟架,一手逗着爱宠八哥,没好气地说:“你可真会给我家阿珩找事。他这京兆府少尹还没上任呢,你倒是慷他人之慨,使唤他干起活来。”

平阳真人与燕国公相熟多年,被他数落也不见怂。

老道好声好气地解释道:“国公爷别见怪。”

“昨日二皇子与诚王世子才刚带锦衣卫来搜过无量观,今天要是京兆府的衙差再来,这京城的百姓指不定以为我无量观是什么藏污纳垢之地呢。”

说起锦衣卫搜观的事,燕国公登时就有些心虚,清清嗓子说:“只要阿珩答应,本公随他去。”

“谢少尹,你是什么意思?”

燕国公翘了翘胡子,戏谑地看着幺子。

谢珩唇角牵起一抹清淡的笑意,“我倒是无妨,权当提早一日熟悉公务就是。只是不知诸位可介意由谢某在此处先行问询?”

“若明大小姐……蒲老太太觉得不妥,那便去京兆府公堂由府尹大人亲自审理。”

青年的声音如清风徐吟,从容淡定。

明大小姐?燕国公一愣,兴致勃勃地去打量明皎,心道:这不是他未来的长孙儿媳吗?!

不错不错。

这小姑娘长得花容月貌,落落大方,瞧着就是好的,配阿思正好!

“如此甚好。”蒲老太太在小道童的搀扶下蹒跚起身,福了一礼,“老妇还请谢少尹做主。”

见状,明皎心中幽幽叹气。

对于谢珩,她只想敬而远之。

若是由她选,她宁可麻烦点,走一趟京兆府公堂。

可现在,话赶话地说到这份上,她若是说“不妥”,只会让谢珩觉得她不识抬举,从而把她记在心里,那才是大大的不妥。

明皎衡量利弊,很快就有了决定,也福了福:“就依谢少尹所言。”

“少尹大人急民之所急,解民忧于当下,实在高义,令吾等敬佩。”

她客套地赞颂了谢珩一番,就差把“青天老大爷”的帽子往他头上戴了。

天真无邪的小明迟还以为她姐说的都是真心话,如捣蒜般频频点头。

“明小姐过誉了。”谢珩微微地笑。

白皙的面孔在晨曦下越发显得明净润泽,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宛如一尊精美的玉像。

这时,燕国公大大咧咧地说:“不过此处作为公堂实在太过简陋……”

平阳真人本想提议移步旁边的清心殿,然而,燕国公根本没给他说话的机会,重重地击掌三下。

四个十二三岁的青衣小厮不知从哪儿冒了出来,给燕国公行了一礼,就自行忙碌起来。

不过片刻,这四人就从清心殿搬来了几把太师椅与茶几,又打开随身带来的红漆盒,取出一整套杯盏,甚至还有人不知从哪儿搞了个红泥小炉来,把紫砂壶往炉子上一放,就烧起水来。

这四个小厮身量相差无几,动作都十分敏捷灵巧,这一连串的布置如行云流水般,仿佛早已配合过无数次,把旁边的明皎、明迟等人都看呆了。

明皎心道:也难怪祖母说,燕国公曾经是京城第一纨绔,排场忒大。

只不过,谢瑜、谢琅兄弟俩太有出息,便将他们老子曾经纨绔的名头给压了过去。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现如今,人人都夸燕国公教子有方。

燕国公挑了把最舒服的太师椅坐下,惬意地端起茶,喝了一口热气腾腾的龙井后,满足地笑了。

还不忘招呼未来孙媳坐下:“明家丫头,快坐快坐。”

“反正这也不是什么‘正经’公堂,你不用太拘束了。”

“这茶可是今年的明前龙井,丫头,你试试。”

他笑眯了眼,十分慈祥随和的样子。

明皎从善如流道:“那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她也坐下,与燕国公、平阳真人一起品起新茶,惬意得很。

众人都很有默契,没急着审案,反倒是被撂在一旁的蒲氏心急如焚,在等待的功夫里,脸色愈来愈白,额角肉眼可见地渗出细密的冷汗。

就是蒲老太太老眼昏花,也能看出侄女的异状,心中隐隐浮现某种可能性。

难道说……

不,不会的。

蒲老太太不愿相信那个残忍的可能性。

她对蒲莹这个侄女一直很好,侄女守寡,娘家不愿让侄女大归,是她不忍,把侄女接到了身边照顾。

这些年,她对侄女绝无一点亏待,也曾问她是否要再嫁,是她不愿离开韦家……

想起某件旧事,蒲老太太心猛地一沉。

当明皎喝完了第一杯茶,紫苏终于带着两个男子步履匆匆地来了,一个是四十来岁的中年男子,一瘸一拐的;另一人年近花甲,发须花白,一看打扮就是个老大夫。

两个男子也不知谢珩、燕国公的身份,先随紫苏过来给明皎行礼。

瘸腿的全掌柜第一句话便是为自己澄清:“大小姐,小人冤枉啊!我颐和堂清清白白做生意,怎么会给一给素不相识的老太太下毒呢!”

站在他身边的古大夫连声附和:“大小姐,我们冤枉啊。”

“颐和堂在京城都开了二十几年,那是仁心仁术,有口皆碑。”

全掌柜义愤填膺地又道:“大小姐,你可不能由着那些心怀叵测的小人坏了先侯夫人的名声!!”

明皎定定地看着全掌柜。

颐和堂在大江南北共有十五间分号,京城这间总行是她娘亲与父亲定亲之后才开的。

也因为此,哪怕颐和堂连年亏损,上一世她都不曾关闭颐和堂。

她的一点善意,反而换来了别人的得寸进尺。

明皎优雅地放下茶盅,将二人的目光引向主位上的谢珩,慢条斯理地说:“这位是京兆府衙门的谢少尹。”

“人命关天,你们是否清白,自有少尹大人做主。”

既然今天避不开谢珩,那她就借谢珩与燕国公府的威势一用。

她记得,小时候曾有一个人谆谆告诫她:

古今成大事者,善于三借:借力,借智,借势。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