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子阳花这么大力气帮助这些知青,根本目的就是给自己攒人脉。
这些人受了他的恩惠,往后在他需要帮忙的时候,肯定会出手相助,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多几个牛逼的朋友,肯定好处多多。
知青们则是觉得,以林子阳的能力,往后多半跟他们都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不太可能有需要他们帮忙的地方。
若真的有,就凭林子阳现在对他们的恩情,他们肯定会不遗余力的帮忙。
“林会计,这是必须的,不管我们能不能考上大学,只要你找我们帮忙,我们一定赴汤蹈火。”
“对,林会计,你帮了我们这么多,往后有用得上我们的地方,一句话就行。”
知青们纷纷立下承诺。
在林子阳的运作下,胡家湾生产队的互助学习小组很快就成立了。
林子阳去找大队的学校,借用了一间教室,让大家来这里学习。
在学校里面,更有学习的氛围。
就像后世,考公考研,很多人都喜欢去图书馆看书,有更好的学习氛围,会让学习效果翻倍。
一开始是大队的知青们过去学习,后来大队里有想参加高考的队员,也一起过去学习,人变得越来越多。
林子阳每天都会抽两个小时时间,过去给他们上上课,主要是系统的归纳讲解一些知识点,再就是针对知识点,配套讲解一些习题,让他们更好的理解掌握。
林子阳每天抽时间过去上课,可不全是为了帮知青们,更多是为了帮媳妇儿,妹妹,还有涂卫国。
反正他给一个人上课也是上,还不如给大家一起上呢,花的力气是一样的,但能让更多的人受益,何乐而不为呢?
这些人若是在他的帮助下考上大学,肯定会记住他的这份情,这是林子阳最想要的。
而在大家认真备考的同时,大队已经开始接受外嫁闺女户口转入的申请了。
前段时间大队因为秋收,交公粮,以及分粮的事,根本没时间顾这个事。
现在农活都忙完了,终于能抽出空办这个事了。
胡家湾生产队的外嫁闺女们,都盼着能早点把户口迁回来,对比别的大队,胡家湾生产队的福利好太多了。
早点把户口迁过来,早点来这干活挣工分,指不定今年年底,他们就能从胡家湾生产队拿到很多分红呢。
陆晓梅还有她男人,以及几个孩子的户口,都顺利的转入了胡家湾生产队。
户口转来后,陆晓梅便找大队申请了一块宅基地,准备盖房子。
以后就扎根在胡家湾生产队发展了,肯定要在这里建房子的。
建房子需要时间,等这边的房子建好,他们一家子都搬过来。
他们暂时决定先盖几间土坯房,凑合一下,盖土坯房花的钱少,而且盖的很快。
多找几个人工,顶多一个多星期,就能盖好搬进去住了。
如果觉得房子小了,往后从大队拿到分红,再加盖砖瓦房。
不仅是陆晓梅,生产队回迁户口的外嫁闺女,都是这么操作的。
户口迁回大队,就赶紧申请地皮盖房子。
胡长平提前规划出一块地,专门给这些外嫁迁回户口的人盖房子用,这样不仅能解决地皮紧张的问题,也有利于生产队以后的规划。
就这样,接下来的时间里,胡家湾生产队大概迁回来上百户人家,大队比以前多了很多人,也更热闹了很多。
最高兴的还是生产队外嫁出去的闺女们,能回娘家大队住,肯定比在婆家大队住着强。不仅是钱的问题,在娘家大队住着,有娘家人给她们撑腰,再也不用担心被婆家人欺负了。
花了一个多星期,陆晓梅家的房子就盖好了。
房子盖好,买点家具,一家人就能搬进去住了。
如果舍不得买家具,老房子的家具也可以用。
陆晓梅家的经济条件并不宽裕,便打算节省点,把老房子的家具拉进新房子继续用。
由于搬家的东西多,所以比较麻烦。
这要是靠大队的牛车拉家具搬家,可能需要好几天时间。
林子阳得知大姨姐家要搬家,当即便借了胡家湾生产队的拖拉机给他们用。
对比牛车,拖拉机的速度更快,而且每趟能拉的东西更多。
拖拉机拉了三趟,陆晓梅家的家具全部都搬来了胡家湾生产队。
东西是全部搬来了,但还需要整理,也要花挺长时间。
好在陆家的人手多,林子阳老丈人,丈母娘还有大舅哥两口,都一起来帮忙。
一下午时间,陆晓梅家的新房便收拾出来了。
陆晓梅见娘家人都来帮忙,心里非常感动。
想到往后能一直住在胡家湾生产队,和娘家人待在一起,陆晓梅就开心得不行。
虽然她嫁的不算远,但也不算近,之前一年都回不了娘家几趟。
以后只要想,可以天天回娘家,真的太好了。
往后娘家人就在跟前,陆晓梅更不怕被婆家人苛待了。
话说回来,自从有了那个有本事的妹夫做仪仗,陆晓梅便觉得她婆婆对她的态度,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很久没有刁难苛责过她了。
只要妹夫一直有出息,有本事,就不怕她婆婆不巴结,她也就不会被欺负。
见闺女家的房子整顿好了,曹雪萍问道,“晓梅,啥时候办暖屋酒啊?
办的时候和我们说一声,娘过来给你帮忙。”
林子阳也接话道,“对,大姐,有需要的话,知会一声,到时候我们一起来帮忙。”
陆晓梅回了句,“明天中午办暖屋酒,不过大家不用来帮忙了,只管中午过来吃饭就行。
今天搬家已经让大家辛苦了,明天我和我婆婆两个人能忙得开。”
不过一桌酒席,陆晓梅和杨秀萍确实能搞得定。
杨秀萍笑着附和,“对,亲家,今天搬家,你们已经帮了我们的大忙,就不劳烦你们再帮我们弄暖屋酒的事了,我和晓梅来就成。”
见陆晓梅和杨秀萍都这么说,曹雪萍也没再多言。
“那行,那我们明天过来吃暖屋酒。”
想到大闺女往后也在跟前了,曹雪萍心情就不由得愉悦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