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天师,却总以为自己很弱! 第406章 赵长青的邪恶想法

();

半个月之后,即承平九年四月下旬。

本次会试结果终于放榜,最终录取了三百多人成为贡士。

而会试的会元,则是来自于一个功勋世家,此人名为李释,祖上军功卓著,世袭侯爵,乃是洛阳一等一的世家大族。

同时,李释还是国子监的一名监生。

其人极为低调,若不是这次高中会员,恐怕还无人知晓其名。

唯有朝中一些与李家有关联的官员,才知道李释其人。

这一个结果,让天下文人都倍感意外。

甚至还有不服气的落榜考生,造谣李释是作弊。

不过当日那个落榜考生,便被请进了刑部的大牢之中,“好吃好喝”伺候着。

李释之名,遂在京城流传,有好事者,认为此人定能够在下个月的殿试中,高中状元。

当然,也有人并不这么认为,毕竟能够中会元的,可不一定能够中状元,这是两码事。

而上榜的考生中,还有程朱的两位弟子,孔家孔任之孙等等……

毫无疑问,这些上榜的考生,大多都是来自于官宦之家,其次也是家境殷实之辈。

至于真正的寒门子弟,则是少之又少。

尽管欧阳叔想要改掉这个似乎已经约定成俗的规矩。

然而他们批阅考卷时,并不能直接看到考生的信息,只能以文章优劣来评判。

当然这也只是因为本次会试,欧阳叔是主考官,若是其他人,能不能看到考生的信息,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放榜之日,张白圭,蓁儿与阿絮等三人,都迅速赶来查看。

虽说其实他们并不需要亲自来看,自有人会上门告诉他们,但三个年轻人,都难掩心中的激动,是以亲自来看。

张白圭中了,但名次并不高,已在三十名开外。

不过对于这个结果,张白圭已经很是满意了。

毕竟这次参考的考生中,也有不少厉害的人物。

其家学渊源,非张白圭所能比拟。

即便他是儒家半圣的弟子,但这并不代表,他就是半圣。

张白圭虽已明道,但对治国治世的理念,还并不十分完善。

王守义知道后,也只是点头,道:“此番你能够中榜,已是意料之外,毕竟你跟着我学习,还不到十年,能有如此成就,已经很不错了。”

对于科举的事,张道之并不关注,在他看来,这科举只是大多数人争当王侯将相的工具罢了。

与此同时,皇宫内。

赵长青看着那些中榜名单上的名字,不禁陷入了沉思。

其中一些人,就连他这个一直深居于这皇宫大院之内,都曾听闻过其名字。

比如会元李释,乃是开国侯中的宣威侯李太博之孙。

太祖时,李太博随太祖征战天下,平定四方,立下赫赫战功。

而李释,作为李太博的孙子,更是一位文武全才,十岁时,便进入国子监读书,并且就算是大人,在比武中能够胜过他。

还有光禄寺卿吕季之子吕卿,光禄大夫章俞之子章厚,兵部员外郎司马和中之子司马君,儒家半圣王守义弟子张白圭……等等。

当然,赵长青知道的,大多都是官宦子弟。

“这一次的会试,真有意思,恐怕殿试时,会更为精彩了。”

“朕很是期待,殿试上,这些人有什么高谈阔论。”

赵长青不禁笑着说道。

他已经预见到,几日之后的殿试,定会是一场龙争虎斗。

不过,这也正是赵长青想要的结果。

在范知行病重之时,他便想过,一定要任用一批有才的年轻人。

朕给他们权利,这样大周朝的改革之制,才能按照自己预料执行下去。

眼下,大周朝已经到了不得不更换新鲜血液的地步。

当然,这事急不得,得一步步来。

要不然,毕竟朝中的那些老臣,尚有权柄在手,一时半会儿他收不回来。

不过赵长青自信自己还算年轻,为了大周朝的未来,他等得起!

……

承平九年,四月三十日。

殿试正式开始,由大周朝皇帝赵长青亲自主持。

果然如赵长青所料,三百多名进士中,都展现出了他们应有,甚至超标的才华。

令赵长青更是耳目如新,龙颜大悦。

殿试结束后,赵长青亲自钦点状元,他的目光扫过殿内的所有考生。

所有人都屏气凝神,状元将在今日诞生,会是谁呢?

赵长青的心里,忽然诞生了一个邪恶的想法。

他知道,无论自己钦点谁为状元,甚至前三甲,都极有可能被那些文官们挟持,打压。

因此,那些令他真正满意的考生,现在一定不能暴露,甚至排名低一些都行。

让一些颇有才名,又于改革无足轻重的考生,进入前三甲替他们扛雷就行了。

“今年的状元,朕钦点为章平。”

“榜眼为,窦辩。”

“探花为,罗开。”

“……”

就连会元李寔,都在十名开外了,赐进士出身。

至于吕卿,章厚,司马君,张白圭等颇有盛名之人,最后只得了个同进士出身。

赵长青钦点完毕,结果却令满堂官员无比愕然。

因为他们认为的状元之人,哪怕各个官员的看法都不相同,但其中绝没有人认为,会是章平。

当然,章平的才学能力,也是相当出众,因此他们即便认为不应该是他,但一时半会儿竟也是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而榜眼与探花这两个人,虽然才学也可,但不应该在吕卿等人之上才是。

毕竟这两个人只是寒门子弟,并非功勋世家。

“陛下究竟在想什么?”

这是所有官员的疑问,也是许多考生的疑问,难道这是陛下故意为之?

目的只是为了拉拢寒门子弟?扶持这些寒门子弟上位,以挟制他们这些勋贵功臣?

但无论是吕卿,还是李释,以及司马君等颇有盛名的才子,却没有丝毫异议,仿佛接受了这个结果。

若是如此,他们这些在朝中多年为官的人精,确是放心了。

即使被陛下看中又如何?身为进士前三甲,赐进士及第又如何?

寒门终究只是寒门,没有势力支持,也不可能掌握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