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年代:拒娶厂花后我成大国工匠 第四百三十三章 新厂

市开发区的地很快就划出来了。

郑建国带着人去实地考察,回来后很满意。

"老四,那块地不错。"他说,"地势平坦,周围也没什么遮挡,适合建厂。"

"那就尽快动工。"郑昊说,"争取一个月内把主体建起来。"

"一个月?"郑建国有些为难,"这么赶?"

"必须赶。"郑昊说,"专家都请来了,设备也在陆续采购,不能让人家干等着。"

"行,我尽力。"

郑建国是个说干就干的人。

第二天就组织了施工队,开始平整土地。

同时,郑国庆那边的设备采购也在推进。

陈庆山列了一个长长的清单:

精密机床、测量仪器、电子元件、各种工具......

光是这些设备,就要花掉一百多万。

"三哥,这些设备,能买到吗?"郑昊问。

"国内的没问题。"郑国庆说,"但有些精密仪器,国内没有,得从国外进口。"

"进口的话,周期多长?"

"至少三个月。"

"太长了。"郑昊皱起眉头。

"没办法。"郑国庆说,"这些东西国内确实没有。而且进口还要外汇批文,手续很麻烦。"

郑昊想了想:"这样,国内能买的先买,进口的你去想办法,看能不能走特殊渠道。"

"特殊渠道?"

"对。"郑昊说,"比如通过军方,或者通过一些贸易公司。"

"我试试吧。"

设备的事安排下去,郑昊又开始考虑人员问题。

现在核心团队有了陈庆山,周工程师下个月也会来。

但还需要更多的技术人员。

"陈总工,您看咱们还需要什么人?"郑昊问。

陈庆山想了想:"机械加工方面,需要几个有经验的师傅。电气方面,需要懂强电和弱电的技术员。还有材料分析,需要懂金相检测的人。"

"这么多?"

"数控机床是个系统工程。"陈庆山说,"机械、电气、材料、控制,缺一不可。"

"那咱们从哪儿找这些人?"

"可以从技校招一批。"陈庆山说,"虽然经验不足,但年轻人好培养。"

"行,这事儿我来办。"

郑昊当天就去了县技校。

校长姓李,五十多岁,听说西尧重工要招人,很高兴。

"郑厂长,你们厂在咱们县可是响当当的。"李校长说,"学生们都想去你们那儿。"

"李校长,我这次来,是想招一批机械和电气专业的学生。"郑昊说,"要动手能力强,肯吃苦的。"

"没问题。"李校长说,"我们今年有一批快毕业的学生,技术都不错。"

"那太好了。"郑昊说,"我想见见他们,当面聊聊。"

"行,我现在就去安排。"

半个小时后,十几个学生被叫到了会议室。

都是十八九岁的小伙子,穿着工作服,看起来很精神。

"同学们,这位是西尧重工的郑厂长。"李校长介绍道,"郑厂长想招一批技术工人,你们可以?毛遂自荐。"

学生们面面相觑,不知道该说什么。

郑昊笑了笑:"大家别紧张,我就问几个问题。"

他指着其中一个学生:"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刘建。"学生站起来,有些拘谨。

"学的什么专业?"

"机械加工。"

"会操作车床吗?"

"会,我在实习车间干了一年。"

"好。"郑昊点点头,又问了几个技术问题。

刘建都答上来了,虽然不算深入,但基础还可以。

郑昊又问了其他几个学生,都差不多。

"李校长,这些学生我都要了。"郑昊说,"工资的话,试用期每月五十块,转正后八十块。"

"八十块?"李校长惊讶道,"这么高?"

"技术工人,应该拿这个价。"郑昊说。

学生们都兴奋起来。

八十块,在1983年,绝对是高工资了。

"郑厂长,什么时候上班?"有人问。

"下个月。"郑昊说,"你们先把学校的事处理好,到时候直接来厂里报到。"

"好!"

从技校出来,郑昊又去了县医院。

他想找孙医生商量一下,能不能再介绍几个退休的医生。

厂里人越来越多,必须有个像样的医务室。

孙医生正在卫生所坐诊,看见郑昊来了,笑着打招呼。

"小郑,来看病?"

"不是。"郑昊说,"孙医生,我想找您帮个忙。"

"啥忙?"

"咱们厂现在有两百多人,将来可能更多。"郑昊说,"我想建个医务室,需要再招几个医生。您能不能帮忙介绍几个?"

"这倒不难。"孙医生想了想,"县医院有几个快退休的老大夫,技术都不错。我可以帮你问问。"

"那太好了。"郑昊说,"工资的话,按照您的标准,月薪一百二。"

"一百二?"孙医生愣了一下,"小郑,你给我开这么高,不怕别人有意见?"

"不怕。"郑昊说,"您值这个价。"

孙医生笑了:"行,这事儿包在我身上。"

从卫生所出来,已经是下午了。

郑昊骑着自行车往回走,路过村口的时候,看见一群人围在那儿。

"这是干啥呢?"他停下车,走过去看。

原来是村里在分红。

今年西尧村因为郑昊的带动,集体收入增加了不少。

年底了,要给社员分红。

村支书李根旺正在念名单:"张大柱家,分红五十三块..."

"王二狗家,分红四十八块..."

每念到一个名字,那家人就高高兴兴地上去领钱。

郑昊站在人群外面看着,心里暖暖的。

这才是他想要的。

不是自己一个人富,而是带着大家一起富。

"郑昊!"李根旺看见他,招手喊道,"你也过来!"

"我就不用了吧?"郑昊笑着说。

"咋不用?"李根旺说,"你家也是社员,该分的得分。"

郑昊走过去,李根旺递给他一个红包。

"你家今年分红一百二十块。"李根旺说,"这是村里的心意。"

"谢谢根旺叔。"郑昊接过红包。

"该谢的是我们。"李根旺拍了拍他的肩膀,"要不是你,咱们村哪有今天。"

周围的村民也都纷纷点头。

"就是就是,郑昊可是咱们村的福星。"

"有郑昊在,咱们村以后肯定越来越好。"

郑昊听着这些话,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他回到家,把红包交给赵晓兰。

"这是村里分的红。"他说。

赵晓兰打开看了看,笑道:"还挺多的。"

"嗯,今年村里收成不错。"郑昊说,"明年应该更好。"

"那咱们家的日子,也会越来越好。"赵晓兰说着,摸了摸肚子。

郑昊看着妻子,心里满是憧憬。

孩子快要出生了。

厂子越来越好了。

数控机床项目也要启动了。

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晚上,郑昊躺在炕上,脑子里想着接下来的安排。

研发车间一个月后建好。

设备三个月内到位。

人员现在开始培训。

如果一切顺利,明年开春,数控机床项目就能正式启动。

到那时候,他们就能真正开始攻克技术难关了。

想着想着,他睡着了。

梦里,他看见一台崭新的数控机床。

机床上,刻着"西尧制造"四个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