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嫦娥一号”的发射,没有像“观礼者”和“天眼”那样,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巨大震动。
在美国人和苏联人看来,中国发射一颗月球轨道器,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作为一个新兴的太空强国,重复一遍他们几十年前就走过的路,再正常不过了。
“看来,中国人也开始要为他们的载人登月计划做准备了。”兰利,CIA的代理局长,看着情报简报,不以为然地说道。
安格尔顿,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惨重打击后,精神崩溃,已经被送进了疗养院修养。
“是的,局长。”新的技术主管,是一个更加年轻,也更加谨慎的人,“他们的探测器,进入了标准的,100公里环月轨道。一切看起来,都很常规。”
“常规?”代理局长冷笑一声,“郑昊这个人,字典里有常规这两个字吗?给我盯紧了!我总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
他的预感,是正确的。
几天后,他们就发现了异常。
设在澳大利亚和西班牙的,美国的深空测控网监测到,“嫦娥一号”下行的数据量,大得有些离谱。
“他们的下行码率,几乎是我们当年月球轨道器计划的,上百倍!他们是在向地球,传输一部电影吗?!”一名数据分析师,发出了惊呼。
如此庞大的数据量,意味着,嫦娥一号上搭载的传感器,正在以一种他们无法理解的效率,疯狂地,采集着月球的信息。
他们试图破解这些数据,但毫无悬念地失败了。郑昊设计的加密算法,对他们来说,和天书无异。
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海量的数据,像潮水一样,通过中继卫星,源源不断地,流向中国的地面接收站。
而这些数据,在京城的航天指挥中心,被超级计算机,还原成了,一幅幅令人叹为观止的,月球画卷。
巨大的主屏幕上,月球,不再是那个遥远的,平面的,死寂的星球。
它变成了一个,可以随意缩放,旋转,改变视角的,三维立体模型。
每一座环形山,都纤毫毕现。
每一道沟壑,都清晰可辨。
他们甚至可以模拟,清晨的阳光,以一个极低的角度,斜斜地,照射在环形山脉上,拉出长长的,壮丽的阴影。
“太美了。”林兰,这位负责天宫和玉兔设计的女科学家,看着屏幕,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这不仅仅是美。”郑昊走到她的身边,轻声说道,“这是我们未来宇航员的,生命保障线。”
他将画面,切换到了资源分布图。
整个月球,被渲染成了,五颜六色的样子。
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不同元素的富集程度。
蓝色,代表着水冰。
红色,代表着铁、钛等金属矿物。
而一种奇异的,金黄色的光晕,则代表着一种,让所有人都为之眼热的,未来能源。
氦-3。
“有了这张图,”郑昊的语气,变得无比严肃,“我们的玉兔号月球车,在月面行驶时,就不再是瞎子。它会知道,哪里是坚硬的岩石,哪里是松软的月壤。它会知道,如何避开陡峭的悬崖,和危险的陨石坑。”
“我们的月面基地,在选址时,就会知道,哪里有最丰富的水冰资源,可以用来电解成氧气和氢气。哪里有最富集的钛铁矿,可以用来登月,建造房屋。”
“这就是我们超越阿波罗计划的,最大底气。”
所有人都沉默了。
他们看着那张包罗万象的,三维月球地图,心中,涌起了一股,难以言喻的豪情。
他们知道,当这张地图,绘制完成的那一天。
月球,对于中国人来说,将不再是一片神秘而危险的,未知之地。
它将变成,自家的后花园。
时间,一天天过去。
“嫦娥一号”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的,辛勤的园丁,一圈又一圈地,绕着月球飞行。
它所采集的数据,正在逐步地,将那张宏伟的,全月三维地图,一块块地,拼接完整。
那些只在天文学教科书上出现过的名字,如今,都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精细入微的方式,呈现在了郑昊和他的团队面前。
“长征九号”的研制,在叶开的带领下,稳步推进。
“天宫”飞船和“玉兔”月球车的设计,在林兰的团队手中,也日趋完善。
现在,摆在所有人面前的,是一个新的,也是最引人关注的问题。
采集土壤。
郑昊在会议室的白板上,写下了这四个字。
奔月计划的核心团队成员们,刚刚还沉浸在全月三维地图带来的震撼和豪情中,此刻瞬间又被拉回到了现实。
地图再精美,也是看。想要真正地利用月球,就必须把手伸过去,摸一摸,拿一点东西回来。
“美国人当年,阿波罗计划,总共带回来了三百八十多公斤的月岩和月壤样本。”陈国栋院士推了推眼镜,他是材料学专家,对这些东西最是敏感,“这些样本,直接推动了整个行星科学几十年的发展。我们想要后来居上,第一步,也必须拿到我们自己的样本。”
“没错。”郑昊点了点头,“而且,我们不能像他们那样,派人去挖。我们要在载人登月之前,先用无人探测器,把样本带回来。”
“无人月面采样返回?”孙立人倒吸了一口凉气,“郑总师,这个难度,可比单纯的绕月探测,要高出好几个数量级啊!”
在场的所有人,都清楚这个任务的复杂性。
这不仅仅是一次发射。它包含了一整套,环环相扣,一步都不能错的复杂流程:火箭发射、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动力下降、月面软着陆、月面采样、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样品转移、月地转移、再入回收……
这里面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整个任务就满盘皆输。
尤其是最后那个“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更是难中之难。
“三十八万公里外的,无人自动交会对接?”叶开,这位长征九号的总设计师,都忍不住皱起了眉头,“美国人和苏联人,在他们的载人登月里,都是宇航员手动操作完成的对接。我们要一步到位,直接搞全自动的?”
这听起来,简直就像是让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婴儿,去参加奥运会的百米跨栏比赛。
“对,必须是全自动。”郑昊的语气不容置疑,“因为这不仅仅是为了拿回几公斤土。这是在为我们未来的载人登月,和月面基地建设,进行技术验证。”
他走到巨大的月球模型前,指着那片五彩斑斓的资源分布图。
“未来的月面基地,必然是模块化的。我们需要不断地,从地球发射物资和设备上去。同时,也需要把月球上开采的资源,运回地球,或者送到环月空间站。这中间,会涉及到海量的,无人货运飞船的,交会对接工作。”
“如果我们现在都无法掌握这项技术,那月面基地,就永远只是一个纸面上的概念。我们总不能每一次运一箱矿泉水,都派两名宇航员上去开飞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