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年代:拒娶厂花后我成大国工匠 第九章 理论成绩公布!

();

中午休息时,考生们都在猜测理论考试的结果。

大部分人认为,这次考试会淘汰掉一半以上的人。那些学历不够的技工,很可能在理论考试这一关就被刷下来。

而郑昊,作为学历最低的考生之一,自然成了大家讨论的焦点。

"我看那个四级技工肯定过不了。"

"是啊,理论考试对文化程度要求很高。"

"下午的实际操作才是真正的考验。"

郑昊听着这些议论,心中毫无波澜。

他知道,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但他也知道,自己已经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下午两点,成绩公布的时间到了。

所有考生聚集在大厅里,等待着命运的宣判。

技术总监陈工程师拿着成绩单走上讲台。

"理论考试结果现在公布。及格线是70分,成绩及格的考生才能参加下午的实际操作考试。"

大厅里一片寂静,所有人都紧张地等待着。

"成绩及格的考生名单如下......"

陈工程师开始念名字。

"陈志远,85分。"

陈志远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

"马建军,72分。"

马建军长出了一口气。

名单念了一半,还没有听到郑昊的名字。

有人开始窃窃私语。

"看来那个四级技工真的不行。"

"我就说嘛,理论考试不是开玩笑的。"

陈志远得意地看向郑昊,等着看他落榜的窘态。

"郑昊......"

陈工程师的声音传来,大厅里瞬间安静下来。

"96分!"

这个分数一出,全场哗然!

96分!全场最高分!

所有人都不敢相信地看向郑昊。

一个四级技工,竟然在理论考试中获得了最高分!

陈志远的脸色瞬间变得难看,刚才的得意完全消失了。

马建军震惊地看着郑昊,半天说不出话来。

郑昊依然平静地站在那里,仿佛这个结果在他的意料之中。

"恭喜通过理论考试的32名考生。"陈工程师的声音打破了沉默,"下午三点,实际操作考试正式开始。"

走出大厅,郑昊感受到了周围异样的目光。

刚才那些看不起他的人,现在都用一种复杂的眼神看着他。

震惊、疑惑、还有一丝不甘。

东方红项目基地的精密加工车间里,32名通过理论考试的考生按编号站在各自的机床前。

郑昊的工位是25号,分配到的是一台老式的精密车床。他快速检查了设备状态,发现主轴有轻微的跳动,这会影响加工精度。

"各位考生注意!"

总监考官是个戴金丝眼镜的中年人,声音严肃。

"实际操作考试现在开始。你们需要在四小时内,加工出一个符合图纸要求的精密传动轴。精度要求:直径公差±0.005毫米,长度公差±0.002毫米!"

听到这个要求,考场里传来了小声的议论。

0.005毫米的精度,在1970年的技术条件下,确实是很高的要求。

"另外,"监考官继续说,"最终只有前十五名成绩优秀者能够正式入选项目组。现在开始!"

郑昊拿起图纸仔细查看。

这个零件的复杂程度超出了他的预期。不仅精度要求高,而且工艺复杂,稍有不慎就会出废品。

"看起来挺复杂啊。"旁边的马建军小声说道,额头已经开始冒汗。

"确实不简单。"郑昊点点头,但神色依然平静。

前世他加工过无数次这种类型的零件,只要仔细操作,不会有问题。

陈志远在三号工位,此时也在研究图纸,脸色有些凝重。理论考试的失利让他憋了一肚子火,这次实操一定要找回场子。

"郑昊是吧?"

陈志远故意提高声音,"理论考试运气不错,但实际操作可不是纸上谈兵。没有个十年八年的经验积累,想做出这种精度的零件,基本不可能。"

周围几个考生也跟着议论:

"就是,实际操作才是真功夫。"

"理论强不代表动手能力强。"

"我看那个96分,多半是蒙的。"

郑昊没有理会这些闲话,专心检查毛坯材料。

钢棒表面光洁,但他用手仔细摸了摸,发现有一处细微的凹陷,可能是材料内部有缺陷。

这种隐藏缺陷如果不提前发现,加工到一半时就会暴露,导致整个零件报废。

他走到监考官面前:"报告,我的毛坯材料可能有质量问题,申请更换。"

监考官皱了皱眉:"什么问题?"

"这里有个细微的缺陷,可能会影响加工质量。"郑昊指着钢棒上的那处凹陷。

监考官仔细看了看,那个凹陷非常细微,几乎看不出来。

"这点小问题应该不影响加工,你确定要换吗?换材料会扣时间的。"

"我确定。"郑昊坚持道。

监考官点点头,给他换了一根新的毛坯。

这个插曲让周围的考生议论纷纷。

"这么点小问题也要换材料,太矫情了吧?"

"就是,浪费时间。"

"说不定是不会做,故意拖延时间。"

陈志远冷笑:"装模作样,一会儿看你怎么收场。"

郑昊对这些议论充耳不闻,开始认真准备加工。

首先调整车床,补偿主轴跳动对精度的影响。然后选择刀具,根据加工要求选配了粗车刀、精车刀、螺纹刀等。

准备工作用了二十分钟,比其他人慢了不少。

"还没开始加工呢,时间就不够了。"有人幸灾乐祸地说。

郑昊依然不为所动,仔细夹紧毛坯,开始第一刀试切。

机床开始运转,金属屑呈漂亮的螺旋状飞出。

切削声音清脆悦耳,说明参数选择得当。

十分钟后,第一个台阶的粗加工完成。

郑昊停下机器,用游标卡尺测量尺寸,完全在计划范围内。

继续加工第二个台阶。

郑昊的动作越来越熟练,车床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每一个进给都精确到位。

半小时后,所有台阶的粗加工全部完成。

这时候,其他考生大多还在加工第二个台阶,进度明显落后。

"这小子速度挺快啊。"有人开始注意到郑昊的进展。

"快有什么用,关键是精度。粗加工谁都会,精加工才见真章。"陈志远不服气地说。

马建军也停下来看了看郑昊的工件:"小郑,你这表面质量不错啊。"

"还行吧,主要是后面的精加工。"郑昊谦虚地回答。

接下来是精加工阶段。

郑昊换上精车刀,重新调整切削参数,精车的关键是稳定性和一致性。

每一刀的切削深度都必须精确控制,稍有偏差就会影响最终精度。

郑昊深吸一口气,开始精车第一个台阶。